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日本師團炮兵聯隊的終極備胎,九五式75毫米野炮,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鋼鐵 75 炮 Author 鋼鐵槍炮與細菌
1930 年代初的日本野戰炮兵,面臨着一個非常尴尬的境地。手裡的家夥,沒有一個是趁手的。主力裝備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已經太老了,盡管做了更新,提高了射程,但畢竟是 30 年前的產品,只能湊合着用。
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
剛開發出來的 90 式 75 毫米野炮,性能不錯,威力夠用,射程也很遠。但毛病也不少,它重量大,運輸困難,彈藥不通用,身管壽命短。就算是勉強投入部隊使用,也會因為重量問題難以與現有裝備體系兼容。
90 式 75 毫米野炮
為了向機動性和後勤妥協,小日子開發出了 95 式 75 毫米野炮,這款野炮在設計和制造中使用了 90 式野炮上的多項新技術,但性能更接近于改進版的三八式野炮。
95 式 75 毫米野炮
" 九一八事變 " 中,由于南京國民政府和東北軍閥的不作為,日本關東軍沒廢多少功夫,就占領了東北全境。
這一切,雖然讓小日子們感到慶幸,但也打亂了他們的軍備計劃,剛剛在戰争中試驗定型的 90 式 75 毫米野炮,射程遠,重量大,更适合在東北的平原地區作戰。
在這些地區落入關東軍手中後,蘇聯成為與日本正面衝突的潛在威脅。在日軍的設想中,如果與蘇軍交戰,戰鬥很可能發生在中蘇邊界的惡劣地形區網域,甚至可能會深入到蘇聯西伯利亞廣袤荒涼的凍土地區。
日本曾經在俄國十月革命後,出兵西伯利亞,幹涉蘇俄内戰,對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道路條件,有過比較深刻的認識。
相比而言,東北亞平原地區的交通條件要好的多,這裡不僅地勢平坦,還有比較成熟的鐵路網。
90 式野炮在長途運輸時,可以依靠火車。下了火車之後,使用騾馬拖曳機動時,可以通過減少前車載重,降低行列全重。在天氣和道路條件适宜的情況下,用六匹馬,還是勉強能拉得動的。
中蘇邊境地區地形就復雜多了,90 式野炮,必須得用履帶式火炮牽引車拖曳,才能獲得靠譜的機動性。
舊日本陸軍師團是一支騾馬化部隊,其下屬的炮兵聯隊,也是一支完全騾馬化的炮兵部隊。不具備保障一支摩托化炮兵的能力。使用履帶式車輛牽引的機動 90 式野炮,更适合組建成獨立的炮兵部隊,在戰時加強給步兵使用。
機動 90 式野炮
迫不得已,小日子們決定再開發一種新型野戰炮,用于替換步兵師團中,現有的三八式和改造三八式野炮。
對于這種火炮,日本陸軍的第一要求是要輕,能沿用現有的裝備體系,原來用于拖曳三八式野炮的騾馬,可以直接切換過來,拖曳新式火炮。
為了滿足重量要求,射程可以近一點,最終他們定下的性能指标是,戰鬥全重 1100 公斤,最大射程 10000 米,采用開腳式炮架,左右射界 50 度。
九五式野炮
重量和射程指标和改造三八式野炮十分接近,唯一拿的出手的優點在于,左右射界比改造三八式野炮開闊的多。
大家不要覺得這個射程指标定的太低,其實 10000 米的射程,在二戰各國的師屬火炮中,也算是及格水平了。德軍和美軍的 105 毫米榴彈炮,射程也就萬米出頭。
德軍的 le FH 18 型 105 毫米榴彈炮
對于當時的師屬火炮而言,射程能打到自己作戰範圍内的目标就行,太遠的地方,偵察和通訊能力也無法保障。
新野炮的設計開發工作始于 1933 年底,次年 8 月,生產出了兩門樣炮用于測試。這兩門樣炮設計和後來的量產版有一項重大差異,就是可以調節火炮身管後坐距離。
當火炮進行大仰角射擊時,可以縮短炮身的後坐距離,這樣就避免了在地面挖坑來容納後坐的炮尾。但該設計存在缺陷,會導致身管復進不到位,後來的量產版取消了這項功能。
在後續的試驗中,樣炮還做過不少調整,為了提高火炮穩定性,增加了後坐距離,并加長了腳架長度。
為了控制重量,小日子們費盡心思,削減了炮架上許多地方的鋼材厚度。由于削的太厲害,結構強度下降,在東北地區進行冬季機動試驗時,折斷了車軸,最後不得不将車軸再次加粗。
樣炮試驗于 1935 年 5 月完成,随後又生產了 4 門火炮,組建了一個野炮中隊,送于野戰炮兵學校用于部隊編成試驗。在完成野戰炮兵學校的試驗後,于 1937 年,正式定型為九十五年式 75 毫米野戰炮。
95 式 75 毫米野炮戰鬥全重 1108 公斤,比改造三八式野炮的 1122 公斤還輕一點,俯仰角 -8 度到 43 度,左右射界各 25 度,身管長度為 31 倍口徑,炮口初速 520 米每秒,最大射程 10700 米。
95 式野炮沿用了 90 式野炮的許多新技術,比如液氣壓式駐退復進機和自緊式火炮身管。
日本在引進法國炮管自緊技術時,由于制造工藝不過關,導致 90 式野炮的身管存在性能缺陷,壽命只有 4700 發。
而 95 式,發射裝藥比 90 式少,膛壓也低的多,對炮管的磨損程度遠遠小于 90 式。95 式野炮身管壽命可達 16000 發,是 90 式的 3.5 倍。
在結構設計上,95 式野炮和 90 式野炮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從外觀看上去,兩者最明顯的區别式,95 式的炮管要短很多,而且沒有炮口制退器。
但在火炮性能上,95 式其實和改造三八式更加接近,它們倆的重量和射程都差不多,身管倍徑相同、發射裝藥相同,炮彈可以完全通用。95 式主要的優勢只有一個,方向射界更加開闊。
改造三八式野炮的左右射界只有 6 度,在 10 公裡的射程上,只能打到火炮正前方 1 公裡寬度内的目标,如果目标不在這個範圍内,就需要抬起炮架,調整炮口指向,重新放列。95 式野炮的左右射界有 50 度,就基本不存在這個問題。
因為性能上無法和 90 式相比,相比三八式的優勢也不明顯,讓 95 式顯得有點高不成,低不就。這樣也為它以後量產的數量少,埋下了伏筆。
95 式野炮射擊時,身管後坐距離為 1.2 米,由于後坐距離比較長,在大仰角射擊時,必須在炮架下面挖坑以容納炮尾。如果不挖坑,最大仰角只能到 29 度,此時對應的火炮射程為 9900 米。
由于初速較低,95 式不具備像 90 式野炮那樣,使用穿甲彈,擊穿美軍中型坦克的能力。不過在二戰後期,日本制造出了破甲彈,讓 95 式在面對坦克時具備了一定的自保能力。
95 式野炮從一誕生就伴随者争議,在它設計定型時,安裝了橡膠輪胎的 " 機動 90 式野炮 " 也改造完成了,當時,在日本陸軍内部,就出現過到底是裝備 90 式還是 95 式的争議。
一部分喜歡大威力、遠射程的 " 腳盆雞 ",傾向于裝備 90 式,另外一些務實的小日子更推崇,可以和三八式共用裝備後勤體系的 95 式,最後日本陸軍決定同時保留兩種火炮,以滿足不同的作戰需求。
30 年代末,德國和美國分别将自己的師屬火炮更新到了 105 毫米。實力有限,但很眼饞的小日子,也決定效仿。
他們計劃修改師團炮兵聯隊編制,增加大口徑火炮數量。更改後的炮兵聯隊下屬 4 個大隊,其中包括一個 75 毫米野炮大隊,兩個 91 式 105 毫米榴彈炮大隊,和一個大正 4 年式 150 毫米榴彈炮大隊。每個大隊 12 門火炮,全聯隊 48 門。
日軍這種編制設想純粹就是沒條件硬上,美軍和德軍的摩托化水平遠遠超過日本,美軍炮兵是全摩托化部隊,所有的火炮都有汽車來拉。德軍稍差,但也能為 150 毫米榴彈炮,配備相應的牽引車輛。
而日軍這三種火炮,全部都是使用騾馬拖曳的,尤其是那個大正四年式 150 毫米榴彈炮,使用騾馬牽引時,還需要拆成兩部分,炮架和炮管分開運輸,每個部分都超過了兩噸。作戰時再組裝再一起,射擊準備過程非常麻煩。如果勉強把它塞進師團編制中,必定會拖累步兵師團的機動速度。
大正四年式 150 毫米榴彈炮
由于編制上,減少了 75 毫米野炮的裝備數量,這樣 95 式的生產數量就不需要能做到和三八式一一替換。
因為性能不突出,外加需求量的減少,導致小日子對 95 式野炮的量產,并不上心。據統計,總產量不到 320 門。主要用來換裝中國戰場上,日本陸軍的三八式野炮。太平洋戰争爆發後,95 式野炮的生產就基本終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