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自动驾驶到底有没有搞头,欢迎阅读。
导语
Introduction
技术爆炸的过程中,看得不够远的人只有掉队的份儿。
作者丨王 静
责编丨李思佳
编辑丨靳鹏辉
最近科技界的焦点,无疑就是在 AI 智能领網域取得重大突破的芯片巨头英伟达了。
美东时间 5 月 30 日,英伟达股价开盘即涨超过 4%,达到每股 405.93 美元,总市值正式超过 1 万亿美元。在此背景下,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拥有万亿美元市值的华人企业家,而英伟达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市值达到万亿美元的芯片公司,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九家跨入美元市值 " 万亿俱乐部 " 的企业。
但凡买过电腦的人都得先认识一下那个绿色的、形似漩涡的英伟达的 LOGO。英伟达作为一家人工智能计算公司,一直一门心思耕耘在 GPU 领網域。而所谓 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即中文译为图形处理器,其特点就是能够同时处理大量的图片、图形等,具备并行计算能力,可兼容训练和推理。既能够同时对大量影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并进行深度学习,这一模式适配 AI 模型构建,也天然适配汽车自动驾驶领網域。
曾经,很多人都不理解黄仁勋为英伟达制定的这一发展路线,毕竟电腦的核心是 CPU,GPU 只是辅助芯片而已,做这个不赚钱。
但黄仁勋的这份执着,让英伟达在 AI 智能技术爆发的当下成为了最大的赢家。2022 年年底 ChatGPT 横空出世,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可以说是一次全面的基于 AI 智能技术的革命,而为其提供芯片的正是英伟达。
自动驾驶,发展向上
"Hello World_"
当人们第一次在编辑器里打出这两个单词时,便意味着那神秘的二进制世界正向你敞开大门。密密麻麻的程式编码在小小的芯片上,通过人类不断敲击键盘的动作,迭代、迭代、再迭代,在经历了亿万次的迭代后,呈现出了一个最新的成果,也许也是终点—— AI 智能。
2023 年上海车展上,行走其中,你会听到无数声人类对 AI 智能的呼唤。
" 你好,哪吒 "," 理想同学 "," 嗨,NOMI" ……尽管各大车企对于 AI 智能的呼唤层出不穷,但是人们也都知道,如今新能源汽车上的所谓 AI 智能还不够智能,顶多只能算是 AI 小助手,进行的工作也只是简单的辅助驾驶,人们还无法彻底将汽车的控制权交给 AI,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
然而,业内同时流行这样一段话,"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的战场上半场是电动化,那下半场就是智能化 "。但为何目前所谓的智能化只是在智能座舱上卷,比如更加智能的人车互动,喊一声 AI 小精灵就能开窗关门的,而智能驾驶层面也只在 L2 和 L3 级自动驾驶之间徘徊,迟迟无法迈入 L4?
首先,自动驾驶大致分为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环节,感知即利用传感器比如雷达、相机等手段,充分识别和记录车子的周遭环境并将数据导入到芯片处理器中,然后利用相关算法进行类人决策和控制,最后将执行结果传给汽车各大硬體,就能完成一次简单的自动驾驶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逻辑核心的芯片成了最大的技术难点。因为太复杂了,要在短时间内处理那么多影像和判断逻辑,用网络上的话来说,就是要把 CPU 都得干烧了。但英伟达的出现,却给这一技术难点照来了一道希望的曙光。
英伟达在去年 9 月发布了一款名为 Drive Thor 的汽车芯片,据悉 Thor 芯片单颗就已经达到了 2000TOPS 的 AI 算力,相当于此前发布的 Atlan 芯片的两倍,Orin 芯片的八倍。而 Drive Thor 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其无与伦比的强大算力,英伟达声称这款车芯能够真正做到一枚芯片搞定一切,即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内娱乐等等功能全靠一枚芯片完成。
同时,英伟达还透露了,已经有几家车企公司与其达成了战略合作,比如沃尔沃、吉利旗下的极氪、蔚来、理想等,甚至小鹏已经在其 G9 SUV 中使用了 Drive Orin 芯片。
其实各大车企比如特斯拉和中国的一些新造车势力,一直都对自动驾驶情有独钟,也一直都在这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发,特斯拉曾经也一度牵手英伟达,后来发现还是自己研发的芯片更适合自己的车,于是开始了自研之路。
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一直在稳步向上,可为何人们在提到自动驾驶时都要摇摇头,表示不信任不靠谱呢?
商业化是致命难题
早在 2017 年,大众和福特就牵手结成了战略联盟,投资建立起了一家自动驾驶企业 Argo AI。Argo AI 建立初期,风头强劲,一度和网约车平台 Lyft 合作测试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但好日子还没过多久,就由于长期无法盈利,惨遭两大母公司的 " 狠心遗弃 "。
与此同时,像英特尔旗下的 Mobileye、谷歌旗下的 Waymo、以及已经上市的图森未来等,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估值、市值缩水。背后原因也基本一致,那就是不赚钱。研发自动驾驶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来盈利,无法盈利投资方就不会继续投入资金,没有资金就没法继续研发,于是陷入死循环,直至崩溃。
时至今日,大部分自动驾驶企业,很多都试图通过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来进行测试和盈利,但能允许 Robotaxi 上路的环境是有限的,条件也是严苛的,基本上只能实现小范围内、限定时段的运营,远远达不到商业化应有的规模。所以如果想让自动驾驶赚钱,必须运用到乘用车上去。
再看国内,上个月阿里正式解散了达摩院旗下的自动驾驶团队,将这支队伍全部并入到菜鸟集团。虽然这并不意味着阿里就放弃了自动驾驶,但短期内不再涉足乘用车自动驾驶领網域是一定的。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业内一致认为,要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上、面对巨量的人流量、车流量,想要实现自动驾驶,那简直比登月还难。
或许不是所有车企都看好自动驾驶,但从和英伟达合作的那一长串名单来看,各大车企似乎也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我可以没有自动驾驶,但是我不能没有算力储备。未来自动驾驶全方位实现的时候,没有储备大量行车数据的车企,或将遭到淘汰。
去年年底,10 台小鹏 G9 成功获得广州智能网联汽车路测牌照,相当于获得了官方认可,可以进行中国道路范围内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成为了业内首个在不改变硬體的情况下,仅通过自动驾驶軟體更新强化,就获得路测资格的零改装在售量产车。
小鹏汽车领先的地方就在于,其并不以单纯的自动驾驶出租车为目标,而是利用自动驾驶出租车先去路测获得大量数据,反过来反哺自动驾驶軟體更新,从而运用到同款的乘用车上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且小鹏的路测并不是针对单一简单的路况,或者固定时段,那样得出的数据比较单一且数据量也不大。可以说,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领網域已经迈出了最难的一步。
在这方面,韩国的现代汽车也不甘落后。现代中国前瞻数字研发中心搭载 L4 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已经在上海通过评审获牌,马上就会开启现代汽车集团自动驾驶在中国本土化的阶段性测试,后续也会提供 Robotaxi 接驳出行服务。同时,现代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公司 42dot 将建立全球軟體中心,全力支持现代的自动驾驶研发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以 Robotaxi 为最终目标的自动驾驶研发是死路,因为不赚钱,但是如果车企能以 Robotaxi 为跳板,进行大量的算力储备,从而反哺自家的乘用车,那倒是可行的。
有意思的是,据韩国媒体报道,现代汽车也在计划与英伟达合作。
" 不赚钱 " 的自动驾驶就如同英伟达 " 不赚钱 " 的 GPU 研发路线一样,能否创造出下一个现象级的技术突破,尤不可知。但届时自动驾驶的竞争应该会很精彩,而在技术爆炸的过程中,看得不够远的人只有掉队的份儿。
THE END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iAUTO2010
推荐阅读
2023 ∣格局与趋势(上):活着
2023 ∣格局与趋势(中):生死三季度
2023 ∣格局与趋势(下):汽车新冷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