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广汽丰田裁员 紧张的却是广汽集团?,欢迎阅读。
[ 爱卡汽车 爱卡独角 SHOW 原创 ]
曾经的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狼狈。前段时间广汽三菱停产、裁员,这个在中国市场经营超过 11 年的合资品牌,很可能会以退出中国市场而收场。在这之后,又有一家知名的合资汽车品牌传出裁员的消息,而这个品牌就是日系合资品牌中的 " 带头大哥 " 广汽丰田。只是,广汽丰田裁员,最紧张的可能并非是丰田,而是广汽集团。
广汽三菱之后又有广汽丰田
据广汽丰田方面透露,此次裁员主要针对的是部分劳务派遣员工,并不涉及正式员工。广汽丰田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鉴于近期的生产水平,公司方面进行了裁员,提前终止了约 1000 名劳务派遣员工的合同。不少人将广汽丰田的裁员视作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的又一次佐证。
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累计汽车零售 952.4 万辆,同比增长 2.7%,自主品牌零售份额达到 50%,同比增长 4.2%。反之,合资品牌无一幸免,市场份额下滑:日系降幅最大,同比下降 3.7%。而这,还是在去年疫情影响的低基数情况下取得的。
日系三杰中,丰田中国、本田中国、日产中国汽车销量同比下滑 2.8%、22% 和 24.4%。总体来说,丰田在中国市场中的降幅是最低的。但反映到广汽丰田中,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6 月广汽丰田月销 8.72 万辆,虽实现 18.5% 的环比增长,但同比下滑同样高达 13.5%。而根据广汽集团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广汽丰田累计销量为 45.28 万辆,较去年同期下滑了 9.48%。
显然," 价格战压力 " 和 " 新车销量下滑 " 成为本次广汽丰田裁员的主要原因。而且,它们不仅是广汽丰田要面对的问题,更是整个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中所面临的处境。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 2022 年,广汽丰田员工总人数为 1.9 万人,其中社保参保人数为 1.72 万人。也就是说,还有近 1800 名员工为非缴纳社保的派遣人员。也就是说,广汽丰田直接裁掉了过半的劳务派遣人员,而且还只在 7 月这个时间节点。
在中国市场,下半年的销量往往会超过上半年,也是车企冲销量的好时机,而广汽丰田在下半年刚刚开始就进行裁员,不仅说明上半年销量压力大,也从侧面也能够认为,广汽丰田对下半年的市场局势不抱有太多自信。
全球表现亮眼 却折戟中国市场
与众多国际汽车巨头一样,今年上半年整个丰田汽车的全球表现其实非常亮眼。根据丰田官方公布的数据,丰田汽车今年上半年全球销量 490 万辆,同比增长 5.1%。这其中,纯电动车型的累计销量为 46171 辆,同比增长 517%。
然而,中国市场的表现却拖累了丰田全球业绩。今年上半年,丰田中国在华累计销量仅为 87.94 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 2.8%。丰田也只是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中的缩影。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日系汽车品牌在中国汽车制造商中销量下滑幅度最大,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近 20% 缩减至 14.9%。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完成产销分别为 378.6 万辆和 374.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2.4% 和 44.1%,2023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达到 28.3% 以上。在新能源汽车销量迅猛增长之下,丰田汽车整体销量却仍然下降,也表明丰田在燃油车领網域的优势逐渐被新能源市场所蚕食。
而丰田的纯电车型在中国市场中明显不如中国品牌有竞争力,bZ4X 和 bZ3 两款纯电车型虽被寄予厚望,但销量差强人意。从具体数据看,上半年,一汽丰田 bZ4X 累计零售销量为 5041 辆,而广汽丰田 bZ4X 则仅为 4132 辆。bZ3 自 3 月发布后销量开始攀升,6 月单月销量达到 3030 辆,但要注意的是,这款车在部分城市被集中采购,换作出租车使用,消费者真实购买数量要大打折扣。
广汽三菱之后又有广汽丰田
裁员该紧张的不是丰田而是广汽
广汽集团近些年在合资领網域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广汽丰田裁员仅半个月前,广汽集团旗下另一个合资品牌广汽三菱就宣布 " 停产、裁员 ",基本上与中国市场就此别过了。更在之前的去年 10 月,广汽菲克也申请破产,Stellantis 集团宣布将采用轻资产方式在中国发展 Jeep 品牌,也就是广汽菲克从此成为历史。在早之前,去年 4 月广汽讴歌宣布 " 从 2023 年起不再生产销售广汽讴歌品牌现有产品 ",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从销量来看,这三个品牌对于广汽集团来说并没有涉及广汽集团的根基,广汽菲克是三个品牌中销量最高的一个品牌,即便如此,也只在 2018 年达到年销 20 万辆左右,仅相当于广汽丰田去年 2 个月的销量。广汽三菱和广汽讴歌的销量就更低了,对广汽集团的贡献十分有限。所以,这三个合资品牌的连续失利,对广汽集团的影响并不大。
但广汽丰田不同。2022 年,广汽丰田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达到 100.5 万台,占广汽集团 243.38 万台总销量的 41.3%,是广汽集团销量贡献最高的品牌。如果再加上广汽本田去年 74.1 万辆的销量,这两家日系合资品牌更是占到广汽集团总销量的 71.1%。另一方面,合资品牌不仅贡献了广汽集团的的大部分销量,利润上更是直接支撑了广汽集团。
根据广汽集团财报,2022 年广汽集团联营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同比增长 24.08% 至 141.5 亿元,但最终广汽集团归母净利润只有 80.68 亿元,同比增长约 10%。其次,广汽乘用车和广汽埃安,分别销售 36 万辆和 27 万辆,虽然均为大幅增长,但仍未摆脱巨额亏损。自主业务净亏损(扣非净利润 - 投资收益)达到 68.2 亿元,同比扩大 16.9%。也就是说,2021 年广汽集团在自主业务上的亏损则超过 40 亿元,两年时间广汽集团自主业务合计亏损超百亿元。
由此可见,广汽集团不论是销量还是利润,都过度依赖合资 " 双田 "。这也就让靓丽的数据的背后,潜藏着一些隐忧,不得不令广汽集团警惕。
埃安想当家 还需努力
2021-2022 年,广汽埃安累计销量 12.3 万辆和 27.1 万辆,同比增长 119% 和 126%,连续两年实现翻倍增长,成为广汽集团内销量仅次于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和广汽传祺的第四子。到了今年上半年,广汽 116.3 万辆的销量中,有 23.6 万辆是新能源车,销量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市占率为 6.8%。
这 23.6 万辆中,埃安占了 20.9 万辆。毫不夸张地说,埃安就是广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 " 一枝独秀 "。今年上半年,埃安销量同比增长 109%,累计销量达 209336 辆,增长幅度高于特斯拉和比亚迪。埃安总经理古惠南更是透露,埃安今年的目标是保 50 万辆,冲 60 万辆。同样是接近翻番的增长计划。
就目前来说,唯一能阻止埃安完成目标的可能就只剩下产能了。2022 年 10 月,埃安第二智造中心建成投产,新工厂由原燃油车工厂,用时 7 个月改造而来。而它的前身,正是广汽菲克的工厂。另外,有传闻称,广汽埃安也已经进驻广汽三菱的停产工厂,准备将这座 20 万产能工厂改造成为其第三工厂。有了这个工厂的产能,埃安 " 保 50 万辆,冲 60 万辆 " 的目标也就有了保障。
不过,伴随销量增长的还有亏损的增长。据广汽埃安公布的财务报表,2019 — 2021 年,广汽埃安亏损额逐年增加,分别亏损 6.21 亿元、6.88 亿元以及 13.98 亿元,截至 2022 年 5 月 31 日,累计净亏损超 37 亿元,负债总额达 98.5 亿元。
另外,广汽埃安的上市步伐也随销量一路高歌猛进。2021 年,广汽埃安启动混改时,就明确表示将 " 积极寻求于适当时机上市 "。2021 年 8 月,广汽埃安宣布正式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新能源企业业务研发能力及业务资产重组启动整合工作;2021 年 11 月,广汽埃安宣布完成资产重组。
2022 年 3 月,广汽埃安通过非公开協定增资的方式,增资共计融资 25.66 亿元;2022 年 10 月,广汽埃安宣布完成 A 轮融资引战,引入 53 名战略投资者,融资总额 182.94 亿元,释放 17.72% 股份。按照此轮融资估算,广汽埃安估值达到 1032 亿元;到了今年 7 月,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表示,埃安 IPO 正在有序推进中,上市计划大概在今年底到明年。
广汽埃安对上市的迫不及待,也从侧面表明了,埃安在资金方面的压力,那么这一份压力自然也就间接转移到广汽集团上,毕竟广汽集团再财大气粗也不能一直输血埃安。
全文总结:被广汽集团成为 " 双子星 " 的传祺与埃安,虽然发展迅速,销量提升显著,均展现出了 " 跑赢大市 " 的潜力,但想要自主业务实现盈利还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所以,对现在的广汽集团来说,合资品牌虽然出现销量下滑,但依然是最不可或缺的,有了日系 " 两田 " 的保障,广汽集团才能更平稳的发展自主业务。
精彩内容回顾:
裁员该紧张的不是丰田而是广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