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廣汽豐田裁員 緊張的卻是廣汽集團?,歡迎閱讀。
[ 愛卡汽車 愛卡獨角 SHOW 原創 ]
曾經的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有多風光,如今就有多狼狽。前段時間廣汽三菱停產、裁員,這個在中國市場經營超過 11 年的合資品牌,很可能會以退出中國市場而收場。在這之後,又有一家知名的合資汽車品牌傳出裁員的消息,而這個品牌就是日系合資品牌中的 " 帶頭大哥 " 廣汽豐田。只是,廣汽豐田裁員,最緊張的可能并非是豐田,而是廣汽集團。
廣汽三菱之後又有廣汽豐田
據廣汽豐田方面透露,此次裁員主要針對的是部分勞務派遣員工,并不涉及正式員工。廣汽豐田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鑑于近期的生產水平,公司方面進行了裁員,提前終止了約 1000 名勞務派遣員工的合同。不少人将廣汽豐田的裁員視作合資品牌,尤其是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開始走下坡路的又一次佐證。
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累計汽車零售 952.4 萬輛,同比增長 2.7%,自主品牌零售份額達到 50%,同比增長 4.2%。反之,合資品牌無一幸免,市場份額下滑:日系降幅最大,同比下降 3.7%。而這,還是在去年疫情影響的低基數情況下取得的。
日系三傑中,豐田中國、本田中國、日產中國汽車銷量同比下滑 2.8%、22% 和 24.4%。總體來說,豐田在中國市場中的降幅是最低的。但反映到廣汽豐田中,情況就沒有那麼樂觀了,6 月廣汽豐田月銷 8.72 萬輛,雖實現 18.5% 的環比增長,但同比下滑同樣高達 13.5%。而根據廣汽集團提供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廣汽豐田累計銷量為 45.28 萬輛,較去年同期下滑了 9.48%。
顯然," 價格戰壓力 " 和 " 新車銷量下滑 " 成為本次廣汽豐田裁員的主要原因。而且,它們不僅是廣汽豐田要面對的問題,更是整個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中所面臨的處境。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 2022 年,廣汽豐田員工總人數為 1.9 萬人,其中社保參保人數為 1.72 萬人。也就是說,還有近 1800 名員工為非繳納社保的派遣人員。也就是說,廣汽豐田直接裁掉了過半的勞務派遣人員,而且還只在 7 月這個時間節點。
在中國市場,下半年的銷量往往會超過上半年,也是車企衝銷量的好時機,而廣汽豐田在下半年剛剛開始就進行裁員,不僅說明上半年銷量壓力大,也從側面也能夠認為,廣汽豐田對下半年的市場局勢不抱有太多自信。
全球表現亮眼 卻折戟中國市場
與眾多國際汽車巨頭一樣,今年上半年整個豐田汽車的全球表現其實非常亮眼。根據豐田官方公布的數據,豐田汽車今年上半年全球銷量 490 萬輛,同比增長 5.1%。這其中,純電動車型的累計銷量為 46171 輛,同比增長 517%。
然而,中國市場的表現卻拖累了豐田全球業績。今年上半年,豐田中國在華累計銷量僅為 87.94 萬輛,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 2.8%。豐田也只是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中的縮影。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日系汽車品牌在中國汽車制造商中銷量下滑幅度最大,市場份額從一年前的近 20% 縮減至 14.9%。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3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完成產銷分别為 378.6 萬輛和 374.7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42.4% 和 44.1%,2023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占率達到 28.3% 以上。在新能源汽車銷量迅猛增長之下,豐田汽車整體銷量卻仍然下降,也表明豐田在燃油車領網域的優勢逐漸被新能源市場所蠶食。
而豐田的純電車型在中國市場中明顯不如中國品牌有競争力,bZ4X 和 bZ3 兩款純電車型雖被寄予厚望,但銷量差強人意。從具體數據看,上半年,一汽豐田 bZ4X 累計零售銷量為 5041 輛,而廣汽豐田 bZ4X 則僅為 4132 輛。bZ3 自 3 月發布後銷量開始攀升,6 月單月銷量達到 3030 輛,但要注意的是,這款車在部分城市被集中采購,換作出租車使用,消費者真實購買數量要大打折扣。
廣汽三菱之後又有廣汽豐田
裁員該緊張的不是豐田而是廣汽
廣汽集團近些年在合資領網域的發展并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廣汽豐田裁員僅半個月前,廣汽集團旗下另一個合資品牌廣汽三菱就宣布 " 停產、裁員 ",基本上與中國市場就此别過了。更在之前的去年 10 月,廣汽菲克也申請破產,Stellantis 集團宣布将采用輕資產方式在中國發展 Jeep 品牌,也就是廣汽菲克從此成為歷史。在早之前,去年 4 月廣汽讴歌宣布 " 從 2023 年起不再生產銷售廣汽讴歌品牌現有產品 ",正式退出中國市場。
從銷量來看,這三個品牌對于廣汽集團來說并沒有涉及廣汽集團的根基,廣汽菲克是三個品牌中銷量最高的一個品牌,即便如此,也只在 2018 年達到年銷 20 萬輛左右,僅相當于廣汽豐田去年 2 個月的銷量。廣汽三菱和廣汽讴歌的銷量就更低了,對廣汽集團的貢獻十分有限。所以,這三個合資品牌的連續失利,對廣汽集團的影響并不大。
但廣汽豐田不同。2022 年,廣汽豐田銷量首次突破百萬,達到 100.5 萬台,占廣汽集團 243.38 萬台總銷量的 41.3%,是廣汽集團銷量貢獻最高的品牌。如果再加上廣汽本田去年 74.1 萬輛的銷量,這兩家日系合資品牌更是占到廣汽集團總銷量的 71.1%。另一方面,合資品牌不僅貢獻了廣汽集團的的大部分銷量,利潤上更是直接支撐了廣汽集團。
根據廣汽集團财報,2022 年廣汽集團聯營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同比增長 24.08% 至 141.5 億元,但最終廣汽集團歸母淨利潤只有 80.68 億元,同比增長約 10%。其次,廣汽乘用車和廣汽埃安,分别銷售 36 萬輛和 27 萬輛,雖然均為大幅增長,但仍未擺脫巨額虧損。自主業務淨虧損(扣非淨利潤 - 投資收益)達到 68.2 億元,同比擴大 16.9%。也就是說,2021 年廣汽集團在自主業務上的虧損則超過 40 億元,兩年時間廣汽集團自主業務合計虧損超百億元。
由此可見,廣汽集團不論是銷量還是利潤,都過度依賴合資 " 雙田 "。這也就讓靓麗的數據的背後,潛藏着一些隐憂,不得不令廣汽集團警惕。
埃安想當家 還需努力
2021-2022 年,廣汽埃安累計銷量 12.3 萬輛和 27.1 萬輛,同比增長 119% 和 126%,連續兩年實現翻倍增長,成為廣汽集團内銷量僅次于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和廣汽傳祺的第四子。到了今年上半年,廣汽 116.3 萬輛的銷量中,有 23.6 萬輛是新能源車,銷量僅次于比亞迪和特斯拉,市占率為 6.8%。
這 23.6 萬輛中,埃安占了 20.9 萬輛。毫不誇張地說,埃安就是廣汽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 " 一枝獨秀 "。今年上半年,埃安銷量同比增長 109%,累計銷量達 209336 輛,增長幅度高于特斯拉和比亞迪。埃安總經理古惠南更是透露,埃安今年的目标是保 50 萬輛,衝 60 萬輛。同樣是接近翻番的增長計劃。
就目前來說,唯一能阻止埃安完成目标的可能就只剩下產能了。2022 年 10 月,埃安第二智造中心建成投產,新工廠由原燃油車工廠,用時 7 個月改造而來。而它的前身,正是廣汽菲克的工廠。另外,有傳聞稱,廣汽埃安也已經進駐廣汽三菱的停產工廠,準備将這座 20 萬產能工廠改造成為其第三工廠。有了這個工廠的產能,埃安 " 保 50 萬輛,衝 60 萬輛 " 的目标也就有了保障。
不過,伴随銷量增長的還有虧損的增長。據廣汽埃安公布的财務報表,2019 — 2021 年,廣汽埃安虧損額逐年增加,分别虧損 6.21 億元、6.88 億元以及 13.98 億元,截至 2022 年 5 月 31 日,累計淨虧損超 37 億元,負債總額達 98.5 億元。
另外,廣汽埃安的上市步伐也随銷量一路高歌猛進。2021 年,廣汽埃安啟動混改時,就明确表示将 " 積極尋求于适當時機上市 "。2021 年 8 月,廣汽埃安宣布正式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對新能源企業業務研發能力及業務資產重組啟動整合工作;2021 年 11 月,廣汽埃安宣布完成資產重組。
2022 年 3 月,廣汽埃安通過非公開協定增資的方式,增資共計融資 25.66 億元;2022 年 10 月,廣汽埃安宣布完成 A 輪融資引戰,引入 53 名戰略投資者,融資總額 182.94 億元,釋放 17.72% 股份。按照此輪融資估算,廣汽埃安估值達到 1032 億元;到了今年 7 月,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表示,埃安 IPO 正在有序推進中,上市計劃大概在今年底到明年。
廣汽埃安對上市的迫不及待,也從側面表明了,埃安在資金方面的壓力,那麼這一份壓力自然也就間接轉移到廣汽集團上,畢竟廣汽集團再财大氣粗也不能一直輸血埃安。
全文總結:被廣汽集團成為 " 雙子星 " 的傳祺與埃安,雖然發展迅速,銷量提升顯著,均展現出了 " 跑赢大市 " 的潛力,但想要自主業務實現盈利還需要給他們更多的時間。所以,對現在的廣汽集團來說,合資品牌雖然出現銷量下滑,但依然是最不可或缺的,有了日系 " 兩田 " 的保障,廣汽集團才能更平穩的發展自主業務。
精彩内容回顧:
裁員該緊張的不是豐田而是廣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