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长安王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本形成,但仍存在三大不平衡,欢迎阅读。
"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正在阔步向前、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产业的成果也在快速普及。在这一轮转型更新过程中,中国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不仅培育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
3 月 16 日,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在 2024 中国汽车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上发表了《跑出加速度,共赴新征程,坚定不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对当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果表示了充分肯定,但同时他也提到,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中国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据 2024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已经超过 60%;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 900 万辆,连续 9 年居世界第一,中国自主新能源品牌市占率也突破 80%。
在销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中国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了较完备的产业链基础。
王俊提到:20 多年来,中国汽车品牌按照最早 " 三纵三横 " 技术路线,构建了 2 3 的优势,带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其中,"2" 指的是成本和效率;"3" 指的是造型设计、新能源和智能化。
目前,中国新能源品牌的设计已经是全球领先;此外,中国已形成了一大批优质的 " 大三电 " 和 " 小三电 " 的零部件企业,新能源产业链基本成型。根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在 " 三电 " 系统领網域中国形成了 280 多家电驱动企业、1000 余家电池企业,350 余家电控企业;同时,通讯、大数据甚至 AI 产业迅猛发展。
" 一些欧美的汽车巨头陆续宣布推迟电动化的进程,但是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我们认为不会发生改变。转型就是为了让车更好开、让车更环保,是为了解决复杂的用户场景需求,是必须要解决用户端的问题,实现人们对美好出行的向往,所以绝对不会因为某些过程中的一些调整来发生改变。作为世界汽车企业的一部分,中国车企有责任、有义务为全人类提供更加优质、更便捷的出行产品。" 王俊说道。
中国市场不断积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
" 总体来看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应该是不可逆的,中国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 ",王俊认为,取得这些成果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在政策引导上,中国充分发挥国家体制优势,以稳定的政策导向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从第一辆新能源汽车到一千万辆用了 27 年,从一千万辆到两千万辆用了 17 个月,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
在技术创新上,中国企业不断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有力提升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据统计,长安汽车过去十年基本上总共投了 2300 亿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網域,推出 " 香格里拉 "" 北斗天枢 " 和 " 海纳百川 " 三个计划,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在市场导向上,中国汽车企业坚持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了上游供应链的协同创新和终端商业模式的创新。整车企业也以此完善了产业布局,构建了完整的服务新生态,不断提升市场、用户体验。
四大发展建议应对行业发展不平衡
在充分认可市场发展现状的同时,王俊提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是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一是电池技术还是有较大的改善空间,电池安全、低温衰减、电池寿命、补能速率等方面还有一些痛点;电池的标准化步伐推进较慢,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控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的电芯超过 300 种,pack 将近 600 种;此外,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产业链闭环也还没有完全打通。
二是用户补能的体验有待改善,补能基础设施的布局不够均衡。2023 年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 726 万辆,但是私桩安装量只有 246 万台。
三是新能源汽车成本高企,规模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2023 年行业在售新能源车型 403 款,平均月销量只有 1500 辆。一百多个乘用车品牌现在真正能够得到盈利的还是寥寥无几,这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
对此,王俊代表长安汽车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加强电池的技术突破瓶頸,着力研究电池补能效率,全網域使用场景的痛点问题,同时还要推动动力电池尤其是电芯方面的标准化,加大电池回收和梯级利用的产业研发投入,加速推动全球电池产业链循环一体化。
其次是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能基础设施的布局,扩大补能设备的覆盖范围,优化充电桩结构。
再次要高度重视并加大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先进通信领網域的研发,推动以智能网联、新能源为特征的新汽车加快发展,布局新的汽车发展领網域。
最后,要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汽车产业的应用和推广,加快全球化发展的进程,通过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发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