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健康经验:母职惩罚的另一面:“生娃后,越来越嫉妒升职的丈夫”,欢迎阅读。
" 有多少女人在她们杰出的伴侣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内心最痛苦地尖叫着…… " 年初时陈朗博士的那篇悼文曾引起了众多女性的共鸣。
或许对大部分学术圈外的普通人而言,已故学者徐晓宏是个陌生名字,一面是学术界的高度夸赞和深切怀念,另一面不为人知的却是那个自身也极富才华的妻子,在所谓的 " 巨大奉献与牺牲 " 中只能无声地 " 痛苦尖叫 "。
《82 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母职惩罚是性别与劳动社会学中的经典议题。本文作者 Maggie 也曾与自己的丈夫比肩,但经过了一个孕期,她便从部门第一沦为了打杂工,面临职业停滞的境地,而另一边的丈夫却可以不中断地继续事业,自己便成了他领导眼中顾好家庭的 " 贤内助 " ……
她不由感慨,原来婚姻中也往往伴随着爱人之间的竞争与嫉妒,而很多嫉妒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女性因婚育受阻的职业发展,也是制度性不平等对女性的盘剥。
以下来自她的故事:
在看完陈朗博士那篇名为《请君重作醉歌行》的悼文后,我怅然若失地转发给了先生。同时,文中直接而诚挚的自我剖析,也让我感觉刺痛:" 朋友们和他的灵魂交流让我嫉妒 "" 我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在她们杰出的伴侣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内心痛苦地尖叫着 " ……
啊,原来我不是唯一那个会嫉妒爱人的女人啊!原来陈朗这样 " 拿过不少高大上学历 "" 热爱哲学和理论 " 的优秀女性学者,也会产生这样 " 小肚鸡肠 " 的情绪和怨念。
《82 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对先生最近的一次嫉妒,是他部門领导到家里来慰问立功受奖的优秀干部,满头白发的领导对我说:" 小何很优秀,身上担子很重,我想他肯定没有什么时间照顾家庭,辛苦你了!"
我抱着刚满 8 个月的儿子,满脸堆笑:" 哪里的话,主要感谢领导栽培,我们年轻人辛苦一些没什么。" 儿子眨巴着眼睛在这样的场合中迷茫着,我也有些迷惑,自己怎么成了领导眼中帮丈夫看顾大后方的家庭主妇了呢?
我想到陈朗女士在悼文中提到:" 在资本主义社会混下去需要效率,而效率需要劳动分工。" 其实无需套用社会制度,也遑论中外,家庭内部的分工自古以来便是 " 男主外女主内 " 为主,在双职工家庭成为中国社会主流家庭模式的当下,这种刻板印象也没有改变。在优秀干部小何同志的领导看来,我就是家庭分工中必然 " 主内 " 的那一方。
电影《82 年的金智英》剧照
哪怕我怀孕初期还需要忍着孕吐为工作的事情舟车劳顿,孕晚期挺着巨肚该加的班一次没少,每天勤勤恳恳打卡从不迟到早退,甚至也不比小何同志挣得少……但我依然会被任何人轻易归到需要为家庭付出更多的那一方。
那天,看着领导带来的各种保健品,我在想:如果我拿优秀员工的时候老板能带这么些玩意到家里祝贺我吗?然后对小何说:" 多亏了你照顾家庭,Maggie 才能有今天的成绩。"
算了,还是醒醒吧!毕竟怀孕和哺乳期间,都默认要背部门最差的绩效,哪来的优秀员工?
回忆起和先生从交往到结婚生子的漫长的十几年间,我总是会在相似的场景下,滋生出对他的嫉妒。
我和先生本科学的都是新闻。在十几年前,新闻专业还不是网红导师口中最无用的专业,甚至是每个高校的热门专业。我们俩同城不同高校,他念的是 985,我是双非。
当有着相近的知识面和共同职业追求的人成为恋人之后,无可避免地伴随着对比与竞争。我的学校背景不如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希望在专业实操中有所超越。
电影《全职》剧照,单身母亲为了找到工作在简历上删掉了自己的经济学博士
大学期间最大的一次矛盾爆发,与一次学期作业有关。我已经忘记了当时他是由于什么原因没有空交一篇专业课老师要求的阅读笔记,他甚至连老师要求看的书都没有看完。我只记得,他请求我帮他完成这个作业时,我并没有反感甚至跃跃欲试,我想知道自己在更好学校同样专业的学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我在图书馆借来了那本传播学必读的著名学术专著,虽然当时对专著的理解力有限,加之翻译的问题,很多段落让我感觉晦涩难懂,但还是耐着性子,熬了几个大夜缓慢地看完了这本并不厚的专业书,又投入几天的课余时间,全心构思这篇并不会附上我姓名的读书笔记。
综艺《令人心动的 OFFER》剧照
这个作业的结果是,先生凭借我的文章,拿了全班唯一一个优秀,并且因此得到了那位对他本科学业发展举足轻重的老师的青睐。他很开心,也郑重地感谢了我。但我却被一种不知名的情绪包裹,闷闷不乐,甚至对他发脾气横加指责。
现在回想,我到底在期待什么呢?难道要让他去向老师坦白,文章是女朋友当枪手代写的?然后让老师收回成绩与后续可能给到他的资源,并且让他成为同学的笑柄?
这自然不是我想要的。别别扭扭了好几天,我才从这种五味杂陈的情绪中走出来。
没想到,这个子弹在 10 年后,又一次击中了我,或者说又无数次击中了我。
先生作为一个在体制内毫无背景的年轻人,确实是靠自己的努力稳了脚跟,领导欣赏且愿意提拔他,各种荣誉加身。但这种光芒,对于一个因为怀孕生子而失去晋升机会的职场女性而言,太过刺眼。
我想起在陈朗女士的悼文下,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写道:" 伴侣是最亲密的竞争者,因此在婚姻狭小的空间里,充满了被削减的自我。"这句话,大概没有经历过婚姻、尤其是生育的人,是不会懂得的。
在我以及周围已婚女性朋友的经历中,那个被削减的往往是作为妻子与母亲的自我。并且这种针刺一般尖锐的压迫,不止来自婚姻,而是来自四面八方,最终在 " 婚姻 " 这个盒子中找到了落脚点。
电影《惩罚》剧照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婚姻与生育绑定,生育又与母职和妻职绑定。当你跟已婚未育及已婚已育的朋友讨论婚姻,这两者的感受大约会是天差地别的。前者对婚姻的满意度往往高于后者,甚至认为有了婚姻这个承诺之后感情更胜于前。后者则常常 " 呵呵 " 二字,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身处其中体会到了这两者的转变。
我与先生在结婚前的起始点算是平等的:同龄、受教育程度相当、在差不多的时间点进入职场,同样努力上进,因此身份转变较为顺利,短暂时间内小有成就。
但是怀孕之后,事态的发展开始完全不受控制。
孕初期的妊娠反应,让我每天上下班打车都痛不欲生,随身带着塑料袋防止给司机带来麻烦;孕吐最剧烈的时候刚好赶上一个重要项目对接,每次往返两个小时的车程让我虚弱到第二天不得不请假;后来出现先兆流产,出血保胎、打针挂水,医生开了一个月的病假,但最终我也只休息了四天。
原定的升职答辩就在一系列的早孕反应中成为泡影,领导甚至懒得委婉,直接表示我近期以及接下来的状态达不到升职的要求。
升职被拒只是一个开始。最糟的事情发生在产假之后,由于漫长的休假(其实也就四个月)让公司不得不让部门其他同事分担我的工作,当每个事项成为其他同事工作绩效之后,便很难要求对方再切割出来,我面临无事可做的危机。
最终领导把所有人都不愿意负责的一些琐碎且难出成绩的事务拆分出来,以 " 不用出差 " 为由,交给了尚处于哺乳期的我。
从部门绩效第一到沦为打杂工,中间也就隔了一个孕期的距离。
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克劳迪娅 · 戈尔丁的研究,证实了这是职场女性生育后的普遍处境。她最重要的经济学成果就是通过梳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各种数据,为人们展现女性争取职场平权的漫长征程。
她提出,结婚之后夫妻双方会出现的明显分化,关键节点就是在有了孩子之后——女性职业生涯往往发生明显停滞。再有事业心的女性,客观上也无法阻止妻职与母职的索取,随着时间流逝,妻子与丈夫的职场差距也逐渐显现。
更可怕的问题在于,没有人觉得这是问题。即便剥夺你晋升机会和原本工作的领导,也会认为 " 这是为你着想 "" 你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带好孩子 ";父母则表示 " 不涨工资没人怪你 "" 孩子最重要,别的不要想太多 " ……
电影《全职》剧照
所有人默认了生育是要以职场的停滞(其实何止是停滞,简直一落千丈)为代价,但所有人都允许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甚至没有人认为这需要补偿。最亲密的家人也无法理解你的产后抑郁和职场困境。他们只会告诉你:孩子是最好的礼物。
如果说透过那颗 10 年前的子弹,我意识到自己对名校出身的男友的嫉妒,还可以在后续工作中用天赋和努力去化解,但后来在婚姻中由于母职带来的职业阻碍却让我不甘心且深感无力——
在我刚生完孩子走路都费劲时,先生在陪产假期间,领导一个电话他就拍拍屁股出差;在我带孩子奶孩子之余还需要风雨无阻去做产康修复受损的身体之际,他继续在未曾间断的工作中再创佳绩;我这边工作刚被明确地边缘化,他那边宣布提拔……
怎么可能不令人嫉妒?简直嫉妒得发狂。
电影《惩罚》剧照
一方面,我明白这是社会的结构性的问题,不要轻易地自怨自义,我可以在身体恢复、孩子断奶之后重新开创工作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对伴侣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轻而易举就得到一个孩子,有着理智之外的愤怒和嫉妒。
尤其是跟我们相对平等的职场开局相比,这种无法化解、甚至属于自我选择带来的困境,让我无数次心态崩盘。
我甚至能预料到,在我们职业发展失衡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我就失去了对这段婚姻的主动权。因为所有人都会劝说:他这么优秀,你离了他找不到更好的了。
但是没有人会记得,我曾经也是可以跟他比肩的。
文 | Maggie Z
编辑 | Rachel
图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