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好开才是硬道理 试驾广汽本田e:NP2极湃2,欢迎阅读。
时下的新能源车市场,自主品牌占据主流。反观合资品牌的一众新能源车,往往给人一种配置低、价格贵的固有印象。但果真如此吗?合资品牌新能源车真的不行?今天就让广汽本田极湃 2 来打破偏见吧。
外观:新颖的跨界风格
广汽本田极湃 2 的外观设计采用了 e:N Design 一触未来理念,与传统的紧凑型 SUV 不同,其将轿车与 SUV 的设计优势融为一体,加之溜背式造型,使其看上去有着浓浓的跨界风格。
前脸设计很有棱角感,前灯组内置 "C" 字形日间行车灯,开启示宽灯时可点亮前格栅上方的灯带以及自发光车标 LOGO,看上去很有科技感。车尾同样配备了 "C" 字形尾灯,与车头设计相呼应,底部辅以大尺寸运动化后包围,强化了动感氛围。
评测车配备了马牌 UC6 型号轮胎,有着湿地抓地力强、刹车距离短以及低噪音等特点,具体规格为 225/50 R18。
内饰:以实用为主
内饰方面很有新意,强化了空间灵活的特点。前排中控台采用贯通设计,主副驾乘客可以自由移动。同时,驾驶位高度有所升高,搭配相应优化的仪表板,能够带来更为清晰和开阔的驾驶视野。此外,双色拼接的方向盘以及与空调出风口保持水平的嵌入式液晶仪表,都大幅提升了时尚感。
12.8 英寸多媒体触控屏内置 Honda CONNECT 4.0 智导互联系统,不仅操作流畅,功能丰富,还支持 CarPlay 和 CarLife 车机互联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在连接 CarPlay 并使用高德地图进行导航时,指引信息可以同步到 HUD 抬头显示中,非常便捷。此外,评测车还选装了 12 扬声器的 BOSE 音响系统,整体听感比较出色,三频均衡。
在舒适性配置方面,如电动天窗、全车多层隔音玻璃、雨量感应式雨刷以及第二排座椅靠背调节等,均为标配。此外,评测车还选装了 " 舒享音乐舱 " 和 " 零感科技舱 " 两个选装包,其中包含前排车门扶手加热功能,配合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大幅提升了冬季用车的舒适性。
动力:操控性出色
此次评测车搭载前置单电机,总功率 150kW,总扭矩 310N · m。与之匹配的传动系统为固定齿比变速箱,CLTC 纯电续航里程为 545km。
虽然只提供了单电机,但加速表现依然不可小觑。加速踏板响应速度符合绝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加速超车畅快线性,一气呵成。调整到 SPORT 模式,起步阶段大幅度踩下油门踏板,前轮瞬间会突破抓地力上限,出现短暂的打滑现象,但很快就能回到平稳加速的状态,刺激但不惊险。
制动系统回馈力度适中,加之制动力释放均匀线性,即便初次上手也不会感觉不适。而在噪音抑制方面,由于采用了纯电动力系统和全车多层隔音玻璃,车内静谧性表现不错,只是在高速行驶时路噪还是会明显增大,不过相比本田品牌的燃油车,已经好很多了。
评测车配备了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 + 后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的组合,调校风格偏向舒适,面对路面不平所产生的细碎颠簸,底盘过滤比较充分。不过在经过减速带等较大坑坎时,车内会有明显弹跳和横摆,好在幅度轻微,对舒适性造成的影响有限。
极湃 2 出自本田之手,那操控自然是优势。评测车的转向手感十分出色,阻尼感充盈且力度适中,转向时的感受很是享受。此外,在 SPORT 模式下还可以开启 Honda EV SOUND 运动声浪,通过无限音阶 ACTIVE SOUND CONTROL 技术,让驾驶体验更加动感澎湃。
空间:乘坐空间宽敞
乘坐空间方面,实测身高 1.75m 的体验者在前 / 后排均可以获得不错的乘坐体验,头部和腿部空间余量较大。值得一提的是,后排座椅还提供了靠背调节功能,且中间地台几乎为全平,进一步提升了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储物空间方面,储物格数量中规中矩。前排中央通道采用了贯穿设计,后方的岛台底部配备了一个手动弹出式的杯架。同时,前后排的车门把手均采用封底式设计,可以当作储物槽使用,只是后排中央扶手上的两个杯架要是能加上限位装置就更好了。
備份厢内部较为规整,地台可分两级调节,最高級位可以与備份厢开口边缘保持持平。同时,備份厢地台下方提供了一个容积不错的储物槽,具有较强的私密性。此外,后排座椅支持比例放倒,进一步提升了扩展能力。
安全:主 / 被动安全配置齐备
安全配置方面,评测车配备了多项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配置。360 ° 全景影像画质与此前的本田品牌车型相比,提升较为明显,显示效果清晰,并且镜头畸变控制得当,便于观察车辆周围情况。
总结:
有着新颖跨界风格的广汽本田极湃 2,在科技化配置和智能化体验上进行了补足,达到了时下主流水平。同时,动态方面在保留本田一贯的优秀操控性之外,电动机的加入又为其增添了一份轻快与线性。最重要的是,极湃 2 的售价不到 16 万元,比同样来自广汽本田,且尺寸相似的本田皓影更便宜,真正做到了 " 电 " 比 " 油 " 低。可见,合资品牌也在逐渐改变打法,性价比或许已经不再是自主品牌的专属优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