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出口转内销:“长账期”的毒瘤,该破了,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云木,原文标题:《硬刚关税战," 长账期 " 的毒瘤该破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内循环,真的来了。
4 月 18 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着力稳就业稳外贸,着力促消费扩内需,着力优结构提质量,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不是官方第一次强调 " 做强国内大循环 "。
就在此前,高层两次提及 " 国内大循环 ",一次是在 4 月 9 日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座谈会,一次是在 4 月 15 日的北京调研活动。
10 天之内三提 " 国内大循环 ",既反映出关税战前所未有的紧张态势,也进一步凸显建设统一大市场、整治内卷式竞争、内外贸一体化等战略的前瞻性。
这种背景下,扩大内需不再是短期刺激经济的需要,而是长期的发展战略;同理,出口转内销,不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转型的必然之举。
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出口转内销,最需要的是什么?
一
出口转内销,不怕企业适应不了市场,就怕账期遥遥无期。
外贸企业与内销企业,面临的市场不同,商业模式有别,产品同样存在差异。
出口转内销,意味着从生产线到销售线都进行调整,但这并非最核心的问题。
毕竟,对于在国际市场摸打滚爬的外贸企业来说,再大的风浪都经历过。
即使中小企业,也不乏 " 船小好掉头 " 的灵活弹性,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自然有机会在国内市场谋得一席之地。
然而,许多企业之所以被拦在转内销的大门之外,最大的困扰不在于市场供给和需求能否匹配,而在于现金流压力。
对于熟悉国际市场的外贸企业来说,虽然货物交易要一路漂洋过海,风土人情、市场需求、法律制度多数都截然不同,但有信用证、托收作保,基本可以做到 " 见单即付 ",几乎不存在账期问题。
然而,面对一些头部企业和大型自营电商平台,账期却成了横亘在许多中小企业转内销面前的一道难关。
去年底,车企账期问题一度登上热搜。根据媒体报道,目前中国车企应付周转平均天数达到了 182 天,并且持续增长,而对比 14 家国际车企的财报发现,账期基本控制在 60 天内。
不只是供应链错综复杂的制造业,就连 "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轻资产模式的电商平台,也出现账期不断拉长的现象。
公开信息显示,当前主流电商平台对商家账期一般在 15-30 天,最低的甚至可以做到 3 天,但自营模式电商平台平均长达 60 天。
目前,多家电商平台密集推出 " 出口转内销 " 扶持计划,体现出关键时刻合力托举的决心和信心,但是在最为关键的账期问题上,真正做出改善的却不多。
这些问题在平时尚不突出,但在关税战持续更新的当下,现金流足以决定许多企业的生死,长账期是对中小企业的二次伤害。
越是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就越大,风险承受能力就越弱。在出口转内销的关键阶段,对于现金流的敏感度就越高,原本看似行业常态的账期问题,很有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这一问题,国家多个部委已经连续多次出手。
早在 2020 年,商务部门在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的相关檔案中就专门提及 " 企业面临的账期长、占用资金多、结算风险高等问题 "。
2022 年国办檔案进一步提出,落实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强制披露制度。
今年 3 月修订通过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特意点名 " 大型企业 ",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款项。
不过,政策、法规诉诸的只是最低要求,划出的只是 " 及格线 "。
任何良好的商业生态都不能停留于差不多就行,任何有责任感的大型企业也不能将最低标准作为追求。
换言之,在账期问题上,不拖欠、准时付款只是再基本不过的底线,短账期才是检验大型企业是否真正具有担当的试金石,也是在关键时刻是否真正呵护中小企业的关键指标。
二
别让中小企业困在 " 长账期 " 里。
账期问题最令人不满之处,不是头部企业或平台没钱周转,而是账上明明有钱却一推再推,明明可以做到 30 天乃至 3 天付款,却要推迟到 60 天乃至更长。
打开许多大型企业的财报,账上并不乏动辄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的现金,并以强劲的现金流来宣传自己资金充裕、经营无虞,却又留出巨大的 " 应付款项 ",就是不愿在第一时间付款。
如果说是 " 不能 ",或许是企业经营存在问题;但 " 能而不为 " 的背后,往往都存在深层次的利益考量。
经济学最简单的道理,钱是有时间价值的,现金不仅存在机会成本,而且可以生息谋利。
中小企业的账款,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发放给大企业的无息贷款,自然占用时间越长越好。如果占用时间极长且规模庞大,这笔钱还能借助供应链金融等放贷收息,谋取新的利益。
有没有发现,这是典型的 " 一鱼双吃 "。
先是凭借长账期吃掉中小供应商的应付账款,接着再将本该付给供应商的钱贷给供应商,从左手倒到右手,吃完本金吃利息,完全背离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初衷。
利益都是自己的,风险全是别人的。
经济日报头版调查报道对此直言不讳," 一些链主企业在采购合同中嵌入账期延长条款,甚至将供应链金融当作赚取额外收益的工具,向中小供应商转嫁风险。"
对于大型自营电商平台来说,供应商成千上万,结算资金几百上千亿元,哪怕只占用 100 亿元应付资金 2 个月,省出的利息就有数千万元。
如果加上资金的反复周转,以及供应链金融带来的收益,动辄就是数亿元,而这恰恰是供应商被吞噬的部分利润。
在正常时期," 长账期 + 供应链金融 " 的组合拳,是某些企业或平台诉诸粗放式扩张的工具;一旦出现爆雷风险,又成了掩饰撤退的障眼法,沦为击鼓传花的道具。
不管怎么搞,最终所有风险都抛给了中小供应商,这在部分房地产企业、新能源造车企业中已经轮番上演,如今正在自营电商平台上演。
谁能想到,账期竟然最终沦为一门生意,欠钱的反而成了大爷,显然不是正常现象。
然而,面对这一困境,中小企业实际上无能为力,与大型企业或自营平台相比,博弈能力完全不对等,不仅在整个供应链中受制于人,甚至连生存空间都受到挤压,遑论有余力进行创新?
退一步讲,如果是在狂飙突进的增量扩张阶段,无论如何操作,整个供应链多多少少都有一点汤喝。
但如今关税战到了最紧要的关头,3 天、30 天还是 60 天的账期,足以决定许多中小企业的生死。
请呵护那些能挡住贸易战冲击的中小企业吧,千万不要让账期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三
反内卷,既要整治恶性价格战,也要遏制 " 账期压榨 "。
从去年 7 月重要会议首提 " 防止内卷式竞争 ",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综合整治 " 内卷式 " 竞争,标志着反内卷已成为自上而下的重点任务。
在许多人看来,内卷式竞争主要是价格战,但事实上,供应链上的 " 账期压榨 " 比价格战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说价格战是头部大型企业之间的横向竞争,那么长账期就是大企业针对中小供应商的纵向挤压。
价格战和账期压榨,实际上是内卷的一体两面。
一些龙头企业和大型平台之所以能不断诉诸价格战和补贴战,原因就在于能从供应链上挤出更多的空间。
让整条供应链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来承担最终成本,而这些中小企业在账期受困之下,也不得不进行类似的内卷式竞争,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最典型的是自营电商平台热衷的 " 毛保 " 政策,所谓 " 毛保 ",即自营电商平台针对降价促销等平台发起的活动,设定毛利保护和后台返点机制,以保护平台利润。
毛保協定一般会约定 20% 至 30% 的毛利比例,确保即使商品以低价销售,商家也需要向平台补差价,以维持平台的利润。相当于,平台将降价促销的成本,全部让供应商承担了,平台稳赚不赔。
除被迫承担成本风险外,商家还面临 " 竞价排名 "" 坑位费 "" 佣金 " 等各类隐形成本。
据某家纺企业反映,仅是 " 主会场坑位费 + 销量对赌保证金 ",就占了销售额的 20%。而这些通过长账期和毛保政策从上游供应商压榨而来的利润,成为平台四处征战、进行价格战的粮草。
曾有资深财经行业人士有两句精辟总结:
一句是:" 价格战和长账期是营商环境的两颗毒瘤 ";
另一句是:" 热衷价格战的公司,往往是热衷压榨供应商的公司,往往是超长账期的公司 "。
存在不等于合理,越是由来已久,越需要头部企业率先破局。
当前,一些大型平台已经在着力逆转这一现象。
淘宝天猫曾在 618 大促期间推出 "0 账期 " 服务,抖音电商也推出过 " 宽松账期 " 等商家扶持政策。当然,也还是有一些大型平台,账期依然很长。
关税战 "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两败俱伤的行为注定不会长久,这是一场比拼韧性的战役,而中小企业处于风暴眼的最中心,最脆弱也最需要呵护。
要想撑过最激烈的博弈期,无疑需要国内的超大规模市场作为后盾,这是出口转内销政策优先级空前提升的关键。
也需要基于短账期的现金流作为支撑,这正是龙头企业发起 " 账期革命 " 的原因所在;
更需要一个不内卷、不压榨的良性市场生态作为依托,这更是头部企业和平台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管从国内外大环境来看,还是从发展阶段来看,过去那种粗放式的无限增长模式早已不合时宜,靠挤压供应链而大打价格战的玩法也已过时。
竞争向善、科技向善,不能只是口号,而要变成真正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