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出口轉内銷:“長賬期”的毒瘤,該破了,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國民經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雲木,原文标題:《硬剛關税戰," 長賬期 " 的毒瘤該破了》,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内循環,真的來了。
4 月 18 日召開的國常會提出,着力穩就業穩外貿,着力促消費擴内需,着力優結構提質量,做強國内大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不是官方第一次強調 " 做強國内大循環 "。
就在此前,高層兩次提及 " 國内大循環 ",一次是在 4 月 9 日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座談會,一次是在 4 月 15 日的北京調研活動。
10 天之内三提 " 國内大循環 ",既反映出關税戰前所未有的緊張态勢,也進一步凸顯建設統一大市場、整治内卷式競争、内外貿一體化等戰略的前瞻性。
這種背景下,擴大内需不再是短期刺激經濟的需要,而是長期的發展戰略;同理,出口轉内銷,不再是短期的權宜之計,而是企業轉型的必然之舉。
暢通國内大循環,推動出口轉内銷,最需要的是什麼?
一
出口轉内銷,不怕企業适應不了市場,就怕賬期遙遙無期。
外貿企業與内銷企業,面臨的市場不同,商業模式有别,產品同樣存在差異。
出口轉内銷,意味着從生產線到銷售線都進行調整,但這并非最核心的問題。
畢竟,對于在國際市場摸打滾爬的外貿企業來説,再大的風浪都經歷過。
即使中小企業,也不乏 " 船小好掉頭 " 的靈活彈性,能适應激烈的國際競争,自然有機會在國内市場謀得一席之地。
然而,許多企業之所以被攔在轉内銷的大門之外,最大的困擾不在于市場供給和需求能否匹配,而在于現金流壓力。
對于熟悉國際市場的外貿企業來説,雖然貨物交易要一路漂洋過海,風土人情、市場需求、法律制度多數都截然不同,但有信用證、托收作保,基本可以做到 " 見單即付 ",幾乎不存在賬期問題。
然而,面對一些頭部企業和大型自營電商平台,賬期卻成了橫亘在許多中小企業轉内銷面前的一道難關。
去年底,車企賬期問題一度登上熱搜。根據媒體報道,目前中國車企應付周轉平均天數達到了 182 天,并且持續增長,而對比 14 家國際車企的财報發現,賬期基本控制在 60 天内。
不只是供應鏈錯綜復雜的制造業,就連 "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輕資產模式的電商平台,也出現賬期不斷拉長的現象。
公開信息顯示,當前主流電商平台對商家賬期一般在 15-30 天,最低的甚至可以做到 3 天,但自營模式電商平台平均長達 60 天。
目前,多家電商平台密集推出 " 出口轉内銷 " 扶持計劃,體現出關鍵時刻合力托舉的決心和信心,但是在最為關鍵的賬期問題上,真正做出改善的卻不多。
這些問題在平時尚不突出,但在關税戰持續更新的當下,現金流足以決定許多企業的生死,長賬期是對中小企業的二次傷害。
越是中小企業,資金壓力就越大,風險承受能力就越弱。在出口轉内銷的關鍵階段,對于現金流的敏感度就越高,原本看似行業常态的賬期問題,很有可能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面對這一問題,國家多個部委已經連續多次出手。
早在 2020 年,商務部門在支持企業出口轉内銷的相關檔案中就專門提及 " 企業面臨的賬期長、占用資金多、結算風險高等問題 "。
2022 年國辦檔案進一步提出,落實逾期未支付中小企業賬款強制披露制度。
今年 3 月修訂通過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特意點名 " 大型企業 ",不得利用優勢地位拖欠中小企業款項。
不過,政策、法規訴諸的只是最低要求,劃出的只是 " 及格線 "。
任何良好的商業生态都不能停留于差不多就行,任何有責任感的大型企業也不能将最低标準作為追求。
換言之,在賬期問題上,不拖欠、準時付款只是再基本不過的底線,短賬期才是檢驗大型企業是否真正具有擔當的試金石,也是在關鍵時刻是否真正呵護中小企業的關鍵指标。
二
别讓中小企業困在 " 長賬期 " 裏。
賬期問題最令人不滿之處,不是頭部企業或平台沒錢周轉,而是賬上明明有錢卻一推再推,明明可以做到 30 天乃至 3 天付款,卻要推遲到 60 天乃至更長。
打開許多大型企業的财報,賬上并不乏動辄數百億乃至上千億的現金,并以強勁的現金流來宣傳自己資金充裕、經營無虞,卻又留出巨大的 " 應付款項 ",就是不願在第一時間付款。
如果説是 " 不能 ",或許是企業經營存在問題;但 " 能而不為 " 的背後,往往都存在深層次的利益考量。
經濟學最簡單的道理,錢是有時間價值的,現金不僅存在機會成本,而且可以生息謀利。
中小企業的賬款,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發放給大企業的無息貸款,自然占用時間越長越好。如果占用時間極長且規模龐大,這筆錢還能借助供應鏈金融等放貸收息,謀取新的利益。
有沒有發現,這是典型的 " 一魚雙吃 "。
先是憑借長賬期吃掉中小供應商的應付賬款,接着再将本該付給供應商的錢貸給供應商,從左手倒到右手,吃完本金吃利息,完全背離了供應鏈金融創新的初衷。
利益都是自己的,風險全是别人的。
經濟日報頭版調查報道對此直言不諱," 一些鏈主企業在采購合同中嵌入賬期延長條款,甚至将供應鏈金融當作賺取額外收益的工具,向中小供應商轉嫁風險。"
對于大型自營電商平台來説,供應商成千上萬,結算資金幾百上千億元,哪怕只占用 100 億元應付資金 2 個月,省出的利息就有數千萬元。
如果加上資金的反復周轉,以及供應鏈金融帶來的收益,動辄就是數億元,而這恰恰是供應商被吞噬的部分利潤。
在正常時期," 長賬期 + 供應鏈金融 " 的組合拳,是某些企業或平台訴諸粗放式擴張的工具;一旦出現爆雷風險,又成了掩飾撤退的障眼法,淪為擊鼓傳花的道具。
不管怎麼搞,最終所有風險都抛給了中小供應商,這在部分房地產企業、新能源造車企業中已經輪番上演,如今正在自營電商平台上演。
誰能想到,賬期竟然最終淪為一門生意,欠錢的反而成了大爺,顯然不是正常現象。
然而,面對這一困境,中小企業實際上無能為力,與大型企業或自營平台相比,博弈能力完全不對等,不僅在整個供應鏈中受制于人,甚至連生存空間都受到擠壓,遑論有餘力進行創新?
退一步講,如果是在狂飙突進的增量擴張階段,無論如何操作,整個供應鏈多多少少都有一點湯喝。
但如今關税戰到了最緊要的關頭,3 天、30 天還是 60 天的賬期,足以決定許多中小企業的生死。
請呵護那些能擋住貿易戰衝擊的中小企業吧,千萬不要讓賬期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三
反内卷,既要整治惡性價格戰,也要遏制 " 賬期壓榨 "。
從去年 7 月重要會議首提 " 防止内卷式競争 ",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綜合整治 " 内卷式 " 競争,标志着反内卷已成為自上而下的重點任務。
在許多人看來,内卷式競争主要是價格戰,但事實上,供應鏈上的 " 賬期壓榨 " 比價格戰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説價格戰是頭部大型企業之間的橫向競争,那麼長賬期就是大企業針對中小供應商的縱向擠壓。
價格戰和賬期壓榨,實際上是内卷的一體兩面。
一些龍頭企業和大型平台之所以能不斷訴諸價格戰和補貼戰,原因就在于能從供應鏈上擠出更多的空間。
讓整條供應鏈不計其數的中小企業來承擔最終成本,而這些中小企業在賬期受困之下,也不得不進行類似的内卷式競争,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最典型的是自營電商平台熱衷的 " 毛保 " 政策,所謂 " 毛保 ",即自營電商平台針對降價促銷等平台發起的活動,設定毛利保護和後台返點機制,以保護平台利潤。
毛保協定一般會約定 20% 至 30% 的毛利比例,确保即使商品以低價銷售,商家也需要向平台補差價,以維持平台的利潤。相當于,平台将降價促銷的成本,全部讓供應商承擔了,平台穩賺不賠。
除被迫承擔成本風險外,商家還面臨 " 競價排名 "" 坑位費 "" 傭金 " 等各類隐形成本。
據某家紡企業反映,僅是 " 主會場坑位費 + 銷量對賭保證金 ",就占了銷售額的 20%。而這些通過長賬期和毛保政策從上遊供應商壓榨而來的利潤,成為平台四處征戰、進行價格戰的糧草。
曾有資深财經行業人士有兩句精辟總結:
一句是:" 價格戰和長賬期是營商環境的兩顆毒瘤 ";
另一句是:" 熱衷價格戰的公司,往往是熱衷壓榨供應商的公司,往往是超長賬期的公司 "。
存在不等于合理,越是由來已久,越需要頭部企業率先破局。
當前,一些大型平台已經在着力逆轉這一現象。
淘寶天貓曾在 618 大促期間推出 "0 賬期 " 服務,抖音電商也推出過 " 寬松賬期 " 等商家扶持政策。當然,也還是有一些大型平台,賬期依然很長。
關税戰 "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兩敗俱傷的行為注定不會長久,這是一場比拼韌性的戰役,而中小企業處于風暴眼的最中心,最脆弱也最需要呵護。
要想撐過最激烈的博弈期,無疑需要國内的超大規模市場作為後盾,這是出口轉内銷政策優先級空前提升的關鍵。
也需要基于短賬期的現金流作為支撐,這正是龍頭企業發起 " 賬期革命 " 的原因所在;
更需要一個不内卷、不壓榨的良性市場生态作為依托,這更是頭部企業和平台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管從國内外大環境來看,還是從發展階段來看,過去那種粗放式的無限增長模式早已不合時宜,靠擠壓供應鏈而大打價格戰的玩法也已過時。
競争向善、科技向善,不能只是口号,而要變成真正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