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跌没了一半!智能音箱要完犊子了?都是闺蜜机导致的,欢迎阅读。
智能音箱曾是 AI 硬體的先行者,也是智能家居的 " 中枢 ",在 Amazon、Google、苹果、阿里、百度、小米等巨头加持下市场一度掀起 " 百箱大战 "。但在智能家居飞速发展的这几年,智能音箱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却变得有些尴尬。
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的《中国智能音箱零售市场月度追踪》,2024 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仅为 1570 万台,销售额为 42.0 亿元。对比 2023 年的数据,销量、销售额分别下降 25.6% 和 29.4%,可以说 " 损失惨重 "。
图片来源:洛图科技
这已是国内智能音箱销量的 " 四连降 " 了:自 2020 年起,国内智能音箱销量就陷入了持续性下跌,2024 年的市场规模甚至连 2021 年的 50% 都不到。曾经风光一时的智能音箱,终于来到了 " 生死存亡 " 之际。
所以,智能音箱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
产品存在硬體局限,堪称「内忧」
回顾智能音箱品类的发展进程,小雷认为智能音箱品类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产品本身的硬體局限,以及来自新品类的外部威胁。
我们先看看智能音箱本身的硬體。根据洛图科技的统计数据,智能音箱产品销量流失有明显的价格趋势——售价 1000 元以上的超高端市场和售价 200 元以下的低端市场是智能音箱销量流失的 " 主力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智能音箱是一个体系化的产品,品牌必须保证所开发的功能可以实现最大化产品覆盖。换句话说,无论你买的是带螢幕的高端智能音箱,还是只有单声道喇叭的低端产品,智能音箱能提供的核心功能其实大同小异,区别只体现在音质、互動方式,以及一些围绕螢幕开发的周边功能。
图片来源:小米
但即便是高端的带屏产品,用来健身或视频通话的体验也不见得有多好:你会发现智能音箱的螢幕角度无论站着看还是坐着看都不太舒服,用起来远远不如平板电腦或手机来的方便。也就是说,无论你买的是 " 大中小杯 " 智能音箱,其核心功能都是一回事——为手机里的语音助手提供一个 " 家 ";买贵的或者便宜的,其实没所谓。
高度同质化的智能音箱,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让用户没有动力 " 换新 ":作为智能家庭中枢时,智能音箱的能力边界并不由音箱硬體决定,而是由音箱所控制的智能家电决定。这导致用户根本没有 " 更新智能音箱 " 的必要性,部分品牌甚至都不太乐意推出新品,反正旧款还卖得动——苹果的 HomePod mini 就是这种 " 得过且过 " 产品策略最好的例子。品牌不更新,消费者不想换,智能音箱的销量自然持续下跌。
说完产品自己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外部原因。
闺蜜机异军突起,成了「外患」
刚刚我们总结过,智能音箱的核心功能是为家里提供一个 AI 的硬體载体,让用户可以在脱离手机的情况下和智能助手互動。在 2014-2019 年,智能音箱在这个生态位根本没有对手,但 2020 年闺蜜机的出现,终结了智能音箱的 " 好日子 "。
尽管在产品形态上,闺蜜机和传统的智能音箱相差甚远。但从功能的角度看,闺蜜机可以说精准卡住了原有智能音箱的生态位。
图片来源:小度添添闺蜜机
首先,闺蜜机解决了带屏智能音箱使用不便的问题:更大的螢幕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旋转支架的设计也为闺蜜机解锁了更多使用场景,比如健身伴侣或 " 下饭神器 "。除了螢幕角度可调,闺蜜机还解决了智能音箱只能固定使用的问题,比如小度添添闺蜜机就采用了内置电池的设计,能在离电情况下维持约 5 小时的视频播放,或 13 小时的音乐播放。这种内置电池的设计让闺蜜机可以脱离电源线的束缚,成为全屋的智能娱乐主角。
另外,闺蜜机在功能上也和智能音箱形成重叠。智能音箱无论带屏与否,其核心功能无非听音乐和语音互動,但这两件事在闺蜜机上的体验都更好:
主流闺蜜机的螢幕尺寸普遍在 27 寸以上,更大尺寸的机身能容纳的更大腔体的扬声器单元,音质上限更高。且智能音箱一般为全向音响系统,而闺蜜机通常使用指向音响系统,后者在音频的空间感营造方面也更有竞争力。至于语音互動,闺蜜机更大的体积意味着品牌可以設定更大的麦克风矩阵,可以显著提升闺蜜机的语音识别准确度。
图片来源:天猫精灵
近年来不少智能音箱品牌都开始转型,用闺蜜机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除了之前提到小度添添闺蜜机,天猫精灵也在 2024 年推出了 WOW 哇哦闺蜜机,主打三分频全景声系统,用闺蜜机延续天猫精灵在智能音箱品类所积攒的出色技术成果。
智能陪伴机器人是「精神续作」?
但话又说回来,尽管智能音箱市场近几年已被闺蜜机等带屏设备抢占,但在我看来,智能音箱也并未失去反击的机会。在 CES 2025 上展示出巨大市场潜力的智能陪伴机器人(AI Buddy),在我看来就是智能音箱反击的最好机会。
首先,和闺蜜机等大型设备相比,小型桌面陪伴机器人在产品形态上与传统的带屏智能音箱更为接近。以 CES 2025 节目展上吸引了大量关注的 Ropet 陪伴机器人为例,这款 AI 机器人 Ropet 是一款放在办公桌上、" 不能自主移动 " 的 AI" 搭子 ",它的眼睛是两个显示屏、鼻子是摄像头,可以说在硬體上和传统的带屏智能音箱并无差异。更接近的产品形态意味着智能音箱品牌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完成产品更新,以更快的速度投放市场。
图片来源:雷科技
而在功能上,智能陪伴机器人也能在语音互動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符合人机互動需求的元素。在 DeepSeek 等更低成本的 AI 模型的加持下,未来的智能陪伴机器人必然能提供更自然的情感互动,比如利用摄像头识别用户的情绪变化,根据用户的情绪状态调整 AI 陪伴的脚本,这些都是传统智能音箱无法提供的全新体验。
然而,对擅长打低价牌、价格战的智能音箱行业来说,转型为智能陪伴机器人并非一条轻松的道路。一方面,硬體成本的提升意味着厂商难以维持智能音箱时代的低价策略。传统智能音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超低价格的市场推广,而智能陪伴机器人需要更复杂的传感器和更高性能的计算芯片,价格必然更高,用户的接受度仍需市场验证。
另一方面,智能陪伴机器人所提供的 " 情感互動 " 是否真能满足用户需求,或者只是短期的新鲜感,同样有待市场检验。如果智能陪伴机器人仅仅是一个 " 带表情的音箱 ",而未能真正提供有价值的陪伴体验,市场的热度可能会迅速冷却。
图片来源:雷科技
在雷科技看来,未来智能音箱是否能够通过转型智能陪伴机器人找到新的增长点,取决于未来 AI 互動的实际能力。但无论品牌能否把 CES 2025 期间画下的饼做出来,可以肯定的是,在 AI 时代,用户对智能互動的期待已从单纯的 " 命令式语音互動 " 向更具 " 拟人互動 " 的方向发展,智能音箱的变革已经迫在眉睫。
从这个方向看,智能音箱的四年下坡路,其实只是市场趋势推动下,硬體行业自然 " 进化 " 的结果。尽管智能音箱已经 " 失宠 ",但市场对智能设备的需求绝不会就此停歇。至于智能陪伴机器人究竟能否接过智能音箱的重担,成为新一代 AI 中枢,相信在今年,市场就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