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跌沒了一半!智能音箱要完犢子了?都是閨蜜機導致的,歡迎閱讀。
智能音箱曾是 AI 硬體的先行者,也是智能家居的 " 中樞 ",在 Amazon、Google、蘋果、阿裡、百度、小米等巨頭加持下市場一度掀起 " 百箱大戰 "。但在智能家居飛速發展的這幾年,智能音箱在國内市場的地位,卻變得有些尴尬。
根據洛圖科技發布的《中國智能音箱零售市場月度追蹤》,2024 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僅為 1570 萬台,銷售額為 42.0 億元。對比 2023 年的數據,銷量、銷售額分别下降 25.6% 和 29.4%,可以說 " 損失慘重 "。
圖片來源:洛圖科技
這已是國内智能音箱銷量的 " 四連降 " 了:自 2020 年起,國内智能音箱銷量就陷入了持續性下跌,2024 年的市場規模甚至連 2021 年的 50% 都不到。曾經風光一時的智能音箱,終于來到了 " 生死存亡 " 之際。
所以,智能音箱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
產品存在硬體局限,堪稱「内憂」
回顧智能音箱品類的發展進程,小雷認為智能音箱品類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產品本身的硬體局限,以及來自新品類的外部威脅。
我們先看看智能音箱本身的硬體。根據洛圖科技的統計數據,智能音箱產品銷量流失有明顯的價格趨勢——售價 1000 元以上的超高端市場和售價 200 元以下的低端市場是智能音箱銷量流失的 " 主力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其實并不復雜:
首先,智能音箱是一個體系化的產品,品牌必須保證所開發的功能可以實現最大化產品覆蓋。換句話說,無論你買的是帶螢幕的高端智能音箱,還是只有單聲道喇叭的低端產品,智能音箱能提供的核心功能其實大同小異,區别只體現在音質、互動方式,以及一些圍繞螢幕開發的周邊功能。
圖片來源:小米
但即便是高端的帶屏產品,用來健身或視頻通話的體驗也不見得有多好:你會發現智能音箱的螢幕角度無論站着看還是坐着看都不太舒服,用起來遠遠不如平板電腦或手機來的方便。也就是說,無論你買的是 " 大中小杯 " 智能音箱,其核心功能都是一回事——為手機裡的語音助手提供一個 " 家 ";買貴的或者便宜的,其實沒所謂。
高度同質化的智能音箱,也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產品對用戶的吸引力,讓用戶沒有動力 " 換新 ":作為智能家庭中樞時,智能音箱的能力邊界并不由音箱硬體決定,而是由音箱所控制的智能家電決定。這導致用戶根本沒有 " 更新智能音箱 " 的必要性,部分品牌甚至都不太樂意推出新品,反正舊款還賣得動——蘋果的 HomePod mini 就是這種 " 得過且過 " 產品策略最好的例子。品牌不更新,消費者不想換,智能音箱的銷量自然持續下跌。
說完產品自己的原因,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外部原因。
閨蜜機異軍突起,成了「外患」
剛剛我們總結過,智能音箱的核心功能是為家裡提供一個 AI 的硬體載體,讓用戶可以在脫離手機的情況下和智能助手互動。在 2014-2019 年,智能音箱在這個生态位根本沒有對手,但 2020 年閨蜜機的出現,終結了智能音箱的 " 好日子 "。
盡管在產品形态上,閨蜜機和傳統的智能音箱相差甚遠。但從功能的角度看,閨蜜機可以說精準卡住了原有智能音箱的生态位。
圖片來源:小度添添閨蜜機
首先,閨蜜機解決了帶屏智能音箱使用不便的問題:更大的螢幕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視覺體驗,旋轉支架的設計也為閨蜜機解鎖了更多使用場景,比如健身伴侶或 " 下飯神器 "。除了螢幕角度可調,閨蜜機還解決了智能音箱只能固定使用的問題,比如小度添添閨蜜機就采用了内置電池的設計,能在離電情況下維持約 5 小時的視頻播放,或 13 小時的音樂播放。這種内置電池的設計讓閨蜜機可以脫離電源線的束縛,成為全屋的智能娛樂主角。
另外,閨蜜機在功能上也和智能音箱形成重疊。智能音箱無論帶屏與否,其核心功能無非聽音樂和語音互動,但這兩件事在閨蜜機上的體驗都更好:
主流閨蜜機的螢幕尺寸普遍在 27 寸以上,更大尺寸的機身能容納的更大腔體的揚聲器單元,音質上限更高。且智能音箱一般為全向音響系統,而閨蜜機通常使用指向音響系統,後者在音頻的空間感營造方面也更有競争力。至于語音互動,閨蜜機更大的體積意味着品牌可以設定更大的麥克風矩陣,可以顯著提升閨蜜機的語音識别準确度。
圖片來源:天貓精靈
近年來不少智能音箱品牌都開始轉型,用閨蜜機來豐富自己的產品線。除了之前提到小度添添閨蜜機,天貓精靈也在 2024 年推出了 WOW 哇哦閨蜜機,主打三分頻全景聲系統,用閨蜜機延續天貓精靈在智能音箱品類所積攢的出色技術成果。
智能陪伴機器人是「精神續作」?
但話又說回來,盡管智能音箱市場近幾年已被閨蜜機等帶屏設備搶占,但在我看來,智能音箱也并未失去反擊的機會。在 CES 2025 上展示出巨大市場潛力的智能陪伴機器人(AI Buddy),在我看來就是智能音箱反擊的最好機會。
首先,和閨蜜機等大型設備相比,小型桌面陪伴機器人在產品形态上與傳統的帶屏智能音箱更為接近。以 CES 2025 節目展上吸引了大量關注的 Ropet 陪伴機器人為例,這款 AI 機器人 Ropet 是一款放在辦公桌上、" 不能自主移動 " 的 AI" 搭子 ",它的眼睛是兩個顯示屏、鼻子是攝像頭,可以說在硬體上和傳統的帶屏智能音箱并無差異。更接近的產品形态意味着智能音箱品牌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完成產品更新,以更快的速度投放市場。
圖片來源:雷科技
而在功能上,智能陪伴機器人也能在語音互動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符合人機互動需求的元素。在 DeepSeek 等更低成本的 AI 模型的加持下,未來的智能陪伴機器人必然能提供更自然的情感互動,比如利用攝像頭識别用戶的情緒變化,根據用戶的情緒狀态調整 AI 陪伴的腳本,這些都是傳統智能音箱無法提供的全新體驗。
然而,對擅長打低價牌、價格戰的智能音箱行業來說,轉型為智能陪伴機器人并非一條輕松的道路。一方面,硬體成本的提升意味着廠商難以維持智能音箱時代的低價策略。傳統智能音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前期超低價格的市場推廣,而智能陪伴機器人需要更復雜的傳感器和更高性能的計算芯片,價格必然更高,用戶的接受度仍需市場驗證。
另一方面,智能陪伴機器人所提供的 " 情感互動 " 是否真能滿足用戶需求,或者只是短期的新鮮感,同樣有待市場檢驗。如果智能陪伴機器人僅僅是一個 " 帶表情的音箱 ",而未能真正提供有價值的陪伴體驗,市場的熱度可能會迅速冷卻。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雷科技看來,未來智能音箱是否能夠通過轉型智能陪伴機器人找到新的增長點,取決于未來 AI 互動的實際能力。但無論品牌能否把 CES 2025 期間畫下的餅做出來,可以肯定的是,在 AI 時代,用戶對智能互動的期待已從單純的 " 命令式語音互動 " 向更具 " 拟人互動 " 的方向發展,智能音箱的變革已經迫在眉睫。
從這個方向看,智能音箱的四年下坡路,其實只是市場趨勢推動下,硬體行業自然 " 進化 " 的結果。盡管智能音箱已經 " 失寵 ",但市場對智能設備的需求絕不會就此停歇。至于智能陪伴機器人究竟能否接過智能音箱的重擔,成為新一代 AI 中樞,相信在今年,市場就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