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年轻人正在流行“县漂”:回县城发展,现实吗?,欢迎阅读。
毕业后的五年间,刘安娜经历了北漂、三线漂,在最后挣扎了一次回笼漂后,她选择了县漂。
原本以为这一次是头也不回地破釜沉舟,没曾想,还没等她在县城体验够悬浮的感觉,就已经在小城的南墙撞破了头。
这几年,大城市里只有一张床,小县城里却可拥有一套房的安逸,确实吸引了不少受够漂泊之苦的年轻人;千层山,万重浪,不如小县城的一碗汤的召唤,确实唤醒了常年 " 外卖胃 " 的记忆。
县漂的滋味,在如今也有了多种口味,但是否能够顺利消化,还得因人而异。
旧时县漂:人生败北,落荒而逃
过去谈到县漂,关键词更多的可能是遇上裁员、父母生病、混不下去才有的无奈妥协 …
回县城的人多是被动,既要接受工资打骨折的薪资滑铁卢,又要承受过密地缺少边界感的熟人社会的新困扰。
在过去,县漂有点对标大城市混不下去的 loser,回到县城总得图一样:
可能是一辆电瓶车,不足半小时就能摸到小县四壁的确定性;也可能是过去交房租,现在当存款的现金流好处;或是按时下班,周末双休的舒适自由 ...
有很多县漂表示,县漂就像是一场成长中学会的妥协的艺术。总的来说,都要适应一些失落,倒也可以勉强接受。
当代县漂:内卷方向,人生旷野
如今的小县城也在偷偷成长,惊艳着它抚养长大的孩子。
@咸鱼的梦 这次回老家发现我家县城里藏着很多的一线品牌,那些常见咖啡奶茶服饰品牌早已占领县城市场。我坐在县城星巴克里办公,突然觉得跟在上海没差。反而在县城里还能解除通勤焦虑。
@舒亦 我的老家在江苏的一个小县城,漂在上海的时候,就像生活在钢筋混泥土铸造的森林城市里。城市虽好,但我更喜欢老家的那种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自然感。本以为自然跟落后相连,但近几年有了高铁 15 分钟直通一线城市,更重要的是县城有很多年轻人创业,退可攻进可守。
@阿陈 他是 " 景漂 " 中的一员。不同于其他人的回自己的家乡漂,他漂去了景德镇。他在英国留学,因为一次旅行意外发现了景德镇,就加入了 " 艺术 " 大军。据说现在已经有了 6 万景漂。
随着 " 县城文学 "" 县城旅游 " 的兴起,一些县城正在崛起,县城也在拥抱着人口回流。似乎人们对于县城的刻板印象都在打破,人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越来越多人涌向了县城。
是否 " 奔县 ":切勿跟风
看到过一句话,卷也好,躺也好,不被大风吹倒就好。
但必须得补充后半句,在分不清是什么风的时候,先别着急跟着跑。要不要加入县漂还得想清楚几个问题:
1. 县網域差异大,发展潜力最重要
如果你走过南北 100 个县城就会知道中国的县網域差异有多大。有些县城回去的正确打开方式可能只有考试和人才引进两种,但有些县城就算是自行车后座卖串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在县城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单一的情况下,如果想要回到县城请慎重考虑。其中有一样重要参考标准就是看 " 高铁经济 " 如果你所在的县城有了高铁,说明它的发展潜力还在提升。
2. 专业包容差,其中取舍要明析
关于县城就业,流传着一句话:对于文科废物,县城真的没有傍身之计可以过活。
这句话虽然是文科生的自嘲,但却也道出了一个现实。县城就业很多时候需要抛弃专业。特定专业想通过县漂安全着陆就是对专业的浪费。
但像一些数字游民,生活在县城,工作在线上,县城就是选择的上上签。
3. 认清现实性,落差心态要解除
江艳 985 硕士毕业," 体面 " 县漂后,不得不面对一些现实。她之前的工作是策展,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审美积淀,本来以为到了现部門可以做做相关工作,哪怕就是布置会场,负责会务安排也行。
没想到,部門却让她成了 " 大内总管 ",守着钥匙,看好大门,偶尔还要卸货。
跟她一样回县漂的人,有很多跟她是一样的处境,用一句话来说就是:" 硕士觉得自己在下凡,县城觉得自己在接盘。"
如果决定县漂,还是要降低预期,以打破这种落差心态。
有人说,走上县漂的路就是回家。" 县漂热 "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升温越来越快。
但县城进去容易,出来难。漂与不漂都是选择,选了其中一条路,就主动要错过另一条道上的机会与风险了。
祝愿我们都选的对,选的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