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国产顶流的30年,唏嘘啊,欢迎阅读。
这个月初,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官博的两条消息,成功炸出了一堆潜水已久的 " 腐竹 "(武林外传剧粉的昵称)。
一则是,该剧的更新纪念版,将于明年开播 20 周年纪念时上线;
另一则是新剧筹备,向全网征集编剧。
图源:微博 @武林外传官微
一时间,各地粉丝在评论区团建,也有人不禁引用剧中台词感慨:
" 二十年快得很,弹指一挥间。"
图源:《武林外传》
遥想 2006 年的除夕夜,《武林外传》大结局与央视春晚正面 PK,在新浪娱乐的一则投票中,竟有 60.8% 的用户选择了收看前者。
那一年,也是国产情景喜剧的巅峰:
《家有儿女第二季》延续前作火爆,成为无数网友心中的童年神剧,"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闲人马大姐》上了春晚,彼时的蔡姨尚未变身 " 毒舌女王 ",淳朴的演绎依旧笑翻全场。
那个时代,如果将国产剧比作年夜大餐,情景喜剧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硬菜。
曾经,全国电视剧收视率 TOP5,国产情景喜剧两部上榜,尽显风光。
图源:收视率研究中心
然而,时至今日,国产情景喜剧式微已成共识。
如今,我们已很难在各类榜单中看到国产情景喜剧的影子,甚至鲜有口碑佳作问世。
国产情景喜剧,究竟经历了什么?
上世纪 80 年代,留学美国的英达,在纽约电影剧组实习期间,偶然邂逅了情景喜剧《考斯比一家》的拍摄现场。
图源:《考斯比一家》
看着现场观众热烈的反应、开怀的笑声,英达萌生了将这种形式带回国内的想法。
回国后,经过东奔西跑的筹备,英达联系了王朔一起策划,又邀请了梁左、臧里等人担纲编剧。
在此之前,臧里已经为赵丽蓉老师创作了春晚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而梁左更是写出了《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等相声名作。
图源:1987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参考《考斯比一家》,再结合国人对家庭的情怀,他们为新剧定下了温馨而又接地气的名字:《我爱我家》。
整部剧的背景很简单,就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北京,一个六口之家的家长里短。
每一两集一个小故事,反映了90 年代国内普通百姓的民生百态。
房价上涨、下海经商、整容热、气功热、追星族 …… 彼时的社会热点,全部浓缩在了每集 20 分钟的欢笑里。
图源:《我爱我家(1993)》
有评价说:
"《我爱我家》最受人关注的,大概在于将中国改革开放热潮中的生活激荡、人心迷茫、乐观与悲观、希望与失望、进取与焦虑、理想与现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每一个观众,几乎都能在某个角色、某段故事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无数大牌明星,也被吸引过来友情客串:
葛优瘫在沙发上贡献了初代表情包;
王志文把精神病人演出了哲学家的味道;
还有 " 邻居 " 蔡明、" 犯罪嫌疑人 " 姜文、姜武、夏雨 ……
就连当时在北京拍摄《霸王别姬》的张国荣,一度也准备出演一场戏,最终因时间紧张无奈错过,也成为了永久的遗憾。
图源:《我爱我家》
1993 年上映后 ,这部剧不仅开创了国内情景喜剧的先河,更夺得了收视率第一和重播收视率第一的 " 双冠王 "。
时至今日,豆瓣 9.4 的高分,常有观众 n 刷,足以说明一切。
《我爱我家》大获成功后,英达趁热打铁成立了" 英氏影视艺术公司 ",并陆续推出了《新 72 家房客》《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候车室的故事》《地下交通站》等耳熟能详的情景喜剧作品。
情景喜剧的热度和受欢迎程度,愈演愈烈。
《闲人马大姐》创下非黄金时段 12% 以上的收视率,甚至一度超越了《天气预报》;
《东北一家人》的主题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响彻全国," 翠花,上酸菜 "是那个年代最火的流行语;
《炊事班的故事》在中央八套黄金时段亮相,开创了情景喜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先例……
图源:《炊事班的故事 2》
从英达团队走出的导演林丛和尚敬,更是把国产情景喜剧推向了巅峰:
前者执导的《家有儿女》,横扫国内青少年和家长群体,还把版权卖到美国和日本,来了一波漂亮的 " 文化输出 ";
后者指导的《武林外传》,60 万人打出 9.6 的超高分,国产剧中仅次于 87 版《红楼梦》和《大明王朝 1566》。
开局王炸,一路攀高,彼时谁也想不到,若干年后,国产情景喜剧会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2007 年往后,国产情景喜剧的创作,一度主要围绕老 IP 的续作与延伸。
《炊事班的故事 3》落幕后,尚敬导演转身用同一套配方,烹制出《卫生队的故事》《大学生士兵的故事》,用 " 小而美 " 的方式将军旅题材打磨成固定范式。
图源:《卫生队的故事》
那些鲜活的面孔依然在军营里插科打诨,打破了大众对部队刻板的想象。
" 铁血军营里,也有烟火气的温度 "。
一脉相承,却也意味着缺少惊喜。当同质化的故事反复翻炒,再滚烫的热血也会凝成干巴巴的糖霜。
2008 年《马大姐新传》上线,次年《超人马大姐》披上科幻外衣,却始终紧扣着 " 闲人马大姐 " 的老标签。
左:《闲人马大姐》,右:《超人马大姐》
这些续作,如同一张张复刻唱片,旋律耳熟能详,质量上依然是佳作,却很难激发 " 怦然心动 " 的波澜。
《家有儿女》系列也未能一直延续辉煌。第三部突然换角," 夏雪 " 的演员由杨紫换成了宁丹琳,引发一大批老观众的不满:
彼时 20 岁的宁丹琳,在剧中扮演高中生显得违和;" 夏雨 " 也不再是记忆里的小不点;" 刘星 " 更是步入了青春期,刻在无数观众腦海里的童音,变得粗犷浑厚。
记忆中的 " 小伙伴 " 渐渐长大,却依然要在剧中耍宝搞怪,颇有种 " 大人扮小孩 " 的割裂感。
剧情上,三四部一改前两部的寓教于乐,搞笑程度的降低、说教意味的加重,也让观众直呼 " 猝不及防 ":
早恋要开辩论会,成绩下滑必谈心,连打碎个花瓶都得引出人生哲理 ……
当笑点替换成知识点,为了 " 教育意义 " 服务,童年的欢乐源泉,已不知不觉间有了距离感。
图源:《家有儿女 3》
也有人将差评延伸到前两部,认为整个系列太过于架空,剧中一家人的生活模式,以及夏东海的教育理念,太过于理想化。
四室两厅两卫的 200 平学区房;3 万的钢琴说买就买;一月上万的生活费 ……
" 十几年了,《家有儿女》里展现出来的豪华生活,我还是没能过上!"
而2009 年起上映的《爱情公寓》系列,更是站上了风口浪尖。
自 2009 年 8 月在江西卫视首播后,《爱情公寓》几乎每一季热度都居高不下,不少粉丝直呼:
" 这部剧陪伴了我整个青春。"
与此同时,关于 " 抄袭 " 的质疑声也一直不绝于耳。
剧情照搬、台词雷同、场景相似 …… 无数近乎于 " 实锤 " 的证据被频频扒出。
尽管剧方一直未作正面表态,但几位主演的回应,倒颇有些耐人寻味:
王传君拒绝参与大电影的拍摄,并称:" 先不说抄不抄的事情,你不觉得越看越像广告片吗,全是广告植入,为什么还要拍电影?"
有观众担忧他再也不会出演关谷神奇,耿直的他直接回复 " 关你屁事!"
饰演陆展博的金世佳也曾发文,称自己知道了什么是羞耻心和为人的底线。
而娄艺潇面对抄袭争议则回应过:
" 山寨也好,抄袭也罢,如果给你带来了欢笑,其他都是浮云。"
图源:《爱情公寓》剧照
更有昔日的版权方在采访中声称,第二季之后,双方谈崩的原因之一,便是抄袭的争议。
而 2018 年上映的《爱情公寓》大电影,更被 " 誉为 " 割韭菜神作,近 27 万人打出了 3.2 的低分。
国产情景喜剧,口碑从老少咸宜,变得备受争议。
且长时间内,一直没能延续曾经的辉煌,难有好评如潮的作品出现。
宁财神操刀编剧的《龙门镖局》,褒贬不一;
去年播出的,由尚敬导演执导的《欢乐英雄》,尽管集合了孙艺洲、白客、贾冰、范明等知名喜剧明星,但不仅没有掀起热度,甚至差评连连。
那些年,网络平台也曾涌现过一些情景短剧,例如《屌丝男士》《极品女士》《爆笑先生》等,尽管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但舆论上也陷入 " 低俗 " 的争议。
" 中国情景喜剧已死 ",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
对于国产情景喜剧的式微,有人把 " 矛头 " 指向观众:
刷惯了短视频,人们似乎更青睐 " 三秒开头、五秒反转 " 的短平快;
时下各类短剧、无腦爽剧的流行,夺走了大家的眼球;
愈发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更喜欢利用碎片化、独处的时间看视频,慢节奏、合家欢形式的情景喜剧,已不符合当下人们的观看习惯。
言外之意,是观众抛弃了情景喜剧。
图源:《闲人马大姐》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各大短视频平台,《武林外传》的切片剪辑,不知 " 养活 " 了多少博主。
《家有儿女》开通官方账号,每天更新原片,粉丝量直破 200 万。
" 赵家班 " 出品的《鹊刀门传奇》,两季均获好评,成为近年来难得的国产喜剧口碑佳作。
光是一个本山大叔示范 " 掉凳 " 的花絮,就全网刷屏。
图源:《鹊刀门传奇》花絮
" 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情景喜剧,从未被观众抛弃过。只是太久没有优质作品出现,已很难激起观众的讨论欲。
作为中国情景喜剧拓荒者的英达,也曾解释过,国产情景喜剧为何再难出佳作。
首先就是对编剧的高要求:
一部情景喜剧,少则几十集,多则上百集,每一集都要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包袱,非常考验编剧功底。
同时,剧本的创作还有门槛和条件的限制。
" 喜剧说白了,讽刺和幽默分不开,但咱们不能讽刺的东西太多了。"
英达(左)与《我爱我家》编剧梁左(右)
在《武林外传》中饰演 " 邢捕头 " 的范明也曾直言,一个好的编剧,对于情景喜剧的创作无比重要。
好的喜剧不是段子堆砌,而是用笑声包裹人间真实。
脱离鲜活的人物,只是借鉴网络热梗,用夸张表情制造罐头笑声,再精巧的段子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另一方面,做一部情景喜剧的性价比不高,以广告和版权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也难以吸引人才投入到情景喜剧的创作中。
当初拍摄《我爱我家》时,英达和一众主创的初心很单纯,就是想把 " 情景喜剧 " 这一艺术形式奉献给观众。前来客串的 " 明星重量級人物 ",片酬也非常微薄。
颇有种" 为爱发电 "的意味。
英达与王志文在《我爱我家》片场
现如今,再要求一众创作者,以 " 喜剧精神 " 为支撑,投入情景喜剧的制作,早已不太现实。
抛开编剧和制作因素,演员商业价值转化困难,也是情景喜剧面临的难题。
出道 16 年的孙艺洲,先后出演过《步步惊情》《秦时明月》《坚如磐石》《飞驰人生 2》《年会不能停!》等大热影视剧,但每每提起他,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依旧是 " 吕子乔 "。
张一山曾因《余罪》二度翻红,也出演过《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但张力过足的表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灵精怪的 " 刘星 "。
甚至有观众直言批评:" 小时候拍戏习惯没养好,长大后演啥都用力过猛!"
张一山饰演的韦小宝 / 图源:《鹿鼎记》
就连现在大家公认的转型较为成功的杨紫,拍完《家有儿女》后,也面临过长期无戏可拍的尴尬境地,每天焦虑得躲在房间里抹泪。
编剧门槛高、制作周期长、演员转化难、性价比不高 ……种种因素影响下,新编剧不会写,老编剧转写其他作品,例如《庆余年》编剧王倦,就曾是情景剧编剧出身。
国产情景喜剧,进入了恶性循环,自然也难以吸引资本的青睐。
2016 年左右,马东还未凭借《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话题度暴涨,彼时,他曾找到两位新人编剧,商议着一起做一部情景喜剧。结果剧本交给平台,对方却并不感冒,最终只得搁浅。
在平台方眼中,彼时仙侠剧、玄幻剧、甜宠剧风靡网络,情景喜剧缺乏足够的样本,无法证实是否吸引用户、能够赚钱。
而事实上,国内观众对于情景喜剧的需求一直存在:
或许,情景喜剧需要的不是 " 重生 ",而是重新崛起。
年初,贾玲再次接受鲁豫采访的时候,提及她的终极梦想就是做一部情景喜剧。
启发她的那一部戏,正是《武林外传》。
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等到新的好编剧,新的能循环发展的商业模式,让情景喜剧重新焕发生机。
当《鹊刀门传奇》证明东北幽默依然能打,当《家有儿女》的育儿经仍在短视频里传播,当《武林外传》的片尾曲《侠客行》再次响起 ……
那个拥有爽朗笑声的江湖,永远不会散场。
图源:电影《武林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