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DeepSeek冲击下的互联网巨头:谁在崛起,谁在掉队,欢迎阅读。
文 | 窄播,作者 | 李威(北京)
微信搜一搜灰度测试接入 DeepSeek R1 满血版模型,给 AI 行业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这让腾讯成为第一个将 DeepSeek 模型融入自身核心业务的互联网大厂,给微信搜一搜投放了一波价值最大的广告,也让 DeepSeek 真正连接了一个可以触达 10 亿量级用户的全民入口。
这也意味着,DeepSeek 正在改变 AI 领網域的游戏规则。在此之前,无论是 AI 六小龙,还是互联网巨头,都在「挟模型自重」,依靠模型能力优势提供向心力,构建自身 AI 生态。在此之后,模型能力依然很重要,但 AI 生态越来越依靠庞大的资源供给和优秀的工程化能力作为支撑。
互联网巨头成为 DeepSeek 这轮技术平权冲击下的最大获益者。
一方面,巨头通过接入 DeepSeek 承接了更多溢出的流量。在如此巨大的流量诱惑下,DeepSeek 没有主动扩大用户体量,也没有采取措施缓解用户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伺服器繁忙问题,仅做出了注册商标,新增互联网信息服务范围等动作。
这导致巨大的 C 端流量被更多具有服务能力的企业所承接。相较零一万物、MiniMAX 和阶跃星辰等产品尚处在用户增长阶段的 AI 六小龙,互联网巨头通过为微信搜一搜、百度搜索、钉钉、阿里国际站、飞书等用户体量更大的成熟产品接入 DeepSeek,吃掉了更多外溢的流量。
另一方面,大模型技术平权趋势下,巨头的重要性在提升。如果开源大模型能够保持当下的强劲能力增长,AI 领網域中很有可能会演变出「核心模型公司 + 平台型巨头 + 中小开发者」的三层结构。
位于最底层的核心模型公司负责提供类似安卓的构建 AI 生态的底层技术和框架,中小开发者负责发掘垂直场景中的具体机会,平台型巨头则依靠算力、数据等资源优势成为连接两者,驱动生态发展的中坚层。
DeepSeek 以开源的方式提供了便宜好用的铲子。互联网巨头们一方面会像创业者一样,期望用这把铲子挖出金矿;另一方面,也在参考这把铲子,为自己打造更趁手的新铲子。
这个背景下,会有以字节为代表的巨头,尝试利用新铲子,横跨多个层级,在底层技术、资源供给和垂直场景开发领網域建立起闭环,成为 AI 时代的苹果。但更多的巨头会像这场 DeepSeek 接入潮一样,打破大模型能力与超级入口的强绑定,用开源模型与自研模型的组合,服务自己的超级入口。
从对待 DeepSeek 的不同态度上,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 BAT 各自不同的 AI 发展策略。而竞争策略的差异化会在这个转折阶段带来格局的重构,也会导致一些人的掉队。
期待老树发新芽的腾讯
在互联网巨头中,腾讯拥抱 DeepSeek 的动作最为果断坚决。一个周末的时间,我身边已经有很多人体验到了接入 DeepSeek R1 的微信 AI 搜索功能。从体验上看,DeepSeek-R1 更多是被用来分析、理解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进而为用户提供搜索答案,是一个协助用户挖掘微信内容宝藏的工具。
在此之前,腾讯自己的大模型并没有被赋予这种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往的大模型产品不能给到微信用户像 DeepSeek-R1 这样的搜索体验的大幅更新。腾讯元宝此前虽然能够实现对公众号内容的 AI 搜索,但在内容总结方面无法像 DeepSeek R1 一样实现更强的问题理解和答案总结。
对于在产品功能更新方面一向小心谨慎的微信来说,这种高调的操作,展现出了腾讯积极拥抱 AI 应用的策略。作为一家具备极强产品基因的企业,腾讯坚持了应用体验优先的准则,在足够优秀的大模型体验出现之前,没有轻易投下自己手中的筹码。
一旦体验超过基准线,腾讯就通过让微信搜一搜、腾讯元宝、腾讯地图、QQ 音乐、腾讯文档等产品快速接入 DeepSeek,一举扭转了外界对其在大模型领網域动作迟缓、战略不够清晰的判断,从一个大模型研发的跟随者成为了一个拥有后发优势的重要玩家。
马化腾曾判断:「在 AI 这样几百年不遇的工业革命中,早一个月把电灯泡拿出来不那么重要。」这也表明,腾讯想要抓住的是这场工业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核心产业机会。这个过程中,是否依靠自研大模型和是不是 AI 原生产品并不重要,腾讯会优先考虑如何在现有的核心场景中建立 AI 时代的用户心智。
这种思路也符合马化腾在前两年的腾讯集团财报会上强调的「老树发新芽」的逻辑。发新芽是指通过产品、功能的创新,让老产品能够具备持续生长的活力。以微信为例,视频号、小程式、小游戏和搜索都是从中长出的新芽。而AI 正在给腾讯旗下更多产品带来发新芽的机会。
AI 与搜索的结合是一个体现。搜索是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直没能拿到的超级入口,也是微信一直在培育壮大的新芽。当 DeepSeek 打破 AI 搜索既有平衡,将用户体验向前推进一大步时,腾讯毫不犹豫地打出了微信 AI 搜索的底牌,引发了行业的轰动效应。
对于腾讯而言,这也是一个能够让原有搜索心智实现跨越式增长的机会,更多人通过这波操作,开始对微信搜一搜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同时,腾讯于微信搜一搜接入 DeepSeek 不久,就在腾讯元宝上线了自研的混元 T1 深度思考模型,围绕 AI 搜索场景打造自主的模型能力。
AI 与游戏的结合也是腾讯想要抓住的一个发新芽的机会。有开发者告诉我们,腾讯现在比较着急如何将 AI 尽快应用到游戏业务中。在创作环节,腾讯近期上线了开源的混元 3D 生成大模型 2.0,并同步推出混元 3D AI 创作引擎,能够让部分 3D 资产制作时间从 5-10 天缩短至分钟级。
在运营方面,AI 也被寄希望于提升玩家的游戏体验。通过智能 NPC、智能人机技术的开发,AI 能够实现玩家与 NPC 的深度互動,带动时长、付费和 ARPPU 的增长。腾讯魔術方塊工作室在 2024 年 8 月联合《暗区突围》项目团队,推出了语音指挥 FPS AI,让 AI 队友能够适应更多道具、武器、场景和更复杂的战斗。
相较核心业务通过 AI 酝酿新芽,腾讯对元宝、ima 等 AI 新产品更克制,投入的推广资源并不多。同样是定位助手,元宝既没有像豆包、Kimi 那样进行大规模投流,也没有像通义那样尝试通过不断地功能创新吸引用户。而同样接入 DeepSeek 的 ima 也是一个从大众视线中一晃而过的产品,没有追求爆发性增长。
高调、全方位出击的阿里
阿里是 DeepSeek 走红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阿里投资 DeepSeek 的消息传出,让更多人注意到了阿里在 AI 方面的投入和成绩,奠定了阿里在 AI 领網域的良好口碑。尽管阿里后续否认了投资意愿,但是其依然被认为是有能力为 DeepSeek 提供算力支持、进行深度合作的目标企业。
同时,苹果与阿里实现合作,由阿里为中国版 iPhone 开发人工智能功能,进一步给阿里的 AI 能力提供了关键客户背书。蔡崇信在回应中表示,挑剔的苹果已经与中国很多公司谈过,最终选择了阿里作为本地化的 AI 合作伙伴。对于阿里而言,拿稳苹果这个大客户,意味着数亿硬體用户的接入和 AI 硬體大门的开启。
将创新突破口从新零售转向 AI 的阿里,似乎又找回了曾经拥有过的一些理想主义情结,在具体业务经营之上倾注了更多技术愿景和更长远的目光。在前两重利好之下,阿里的业务逻辑正在被重构:从电商 + 云服务的逻辑,转变成了电商 +AI 基建提供方的逻辑。
首先,阿里通过整合,在 AI 技术支持下,打造着一个通畅的全球电商网络的雏形,让品牌、卖家和供应链都能够在这个网络中做好自己的工作,获得更具确定性的收益,同时实现对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其中,阿里妈妈、1688、淘天、闲鱼都在各自的业务领網域快速发挥着 AI 的效能。
阿里妈妈在用 AI 技术给到商家更精准的消费人群理解,并基于对趋势的洞察用 AI 帮助商家实现更稳定便捷的创意素材生成和营销物料投放;1688 接入 DeepSeek 后,尝试搭建起一个生意大模型;闲鱼则将自己定位成阿里体系内的一个 AI 技术试验场 …… 在阿里,实现 AI 化不仅是一种政治正确,也承载着业务发展的真实需要。
其次,与腾讯不同的是,阿里期待 AI 让「老树发新芽」的同时,对 AI 领網域的布局更高调、全面。在大模型、云平台、to B 和 to C 应用上,阿里都展现出了比较清晰的打法。
大模型方面,数据显示,阿里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之一,衍生模型数量已超过 9 万。最新发布的 Qwen2.5 Max 模型在数学、编程领網域都有不错的表现。上述开发者告诉我们,他的公司目前只开通了通义千问和 DeepSeek 的 API,「在 DeepSeek 出来之前,通义千问真的做得很不错。」
Qwen2.5-Max 基准测试成绩
在云平台方面,阿里云是仅次于亚马逊、微软、谷歌的全球第四大云计算服务商,服务覆盖全球 200 多个国家,有能力为大模型厂商提供 API 接口,对外提供推理服务。同时,通过大模型应用开发平台阿里云百炼,帮助开发者打造专属 AI 和大模型应用。云平台与大模型能力相结合,共同构成了阿里支撑应用的 AI 底座。
在应用层面,阿里有钉钉、夸克、通义等产品。其中,钉钉是阿里最先接入 DeepSeek 的产品,支持用户自己构建基于 DeepSeek 的 AI 助理。同时,钉钉也扮演着向 B 端用户提供 AI 工具包的角色,帮助阿里将 AI 底座与 B 端用户的组织管理、数据沉淀、业务拓展需求链接起来。
阿里也在 AI to C 方向上表现出了新的探索决心。一方面,阿里将通义 App 归入智能信息事业群,天猫精灵团队也交由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管理。另一方面,阿里还在继续为 AI to C 业务招揽人才。就在上周,人工智能科学家许主洪入职阿里,负责 AI To C 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 Agents 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
这样,阿里以吴嘉和智能信息事业群为核心,再次整合了手中的 AI to C 资源。其中,用户体量最大、定位更新为 AI 全能助手的夸克最有可能成为阿里构建 AI to C 业务的核心,融合自身的搜索积累、通义 App 的 AI 功能研发能力和天猫精灵的硬體能力,为阿里在 AI 时代构建起横跨多端的超级入口。
蔡崇信在 World Governments Summit 2025 上指出,DeepSeek 爆火让人们不再把数百亿美元投入计算基础设施中,而是关注世界上实际的问题,用 AI 去解决它们。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小型模型,很多人开始将资源投入应用领網域。
从目前梳理出的布局来看,阿里更有可能成为这一趋势背后的基础设施承包商。同时,也有一定的概率拥有一个 AI 时代面向 C 端的超级入口。
旧王危,新王起
百度和字节面对 DeepSeek,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但百度迫于形势选择为搜索接入 DeepSeek,字节则在反思为什么不是自己做出了 R1。态度的不同照见了两者 AI 业务不同的发展路径,有人抓住了新机遇,也有人开始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伴随着字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崛起,很多人开始把 BAT 中的 B 由百度替换成字节。但是,大模型的兴盛让 B 的指向出现了新的偏转。百度率先跟上 OpenAI 的节奏,很早就发布了文心一言,甚至成为苹果最先选定的合作方,而字节面对大模型反应迟缓,成为追赶者。
一年多之后,情况再次发生反转,领先的百度逐渐被字节追赶上。无论是在大模型的声量上,还是在助手产品的用户规模上,新王字节都再次超过了旧王百度。AI 产品榜的数据显示,文小言 2025 年 1 月的 MAU 为 1305 万,远低于豆包的 7861 万 MAU,位列第四。
特别是在 DeepSeek 爆发后,李彦宏之前作出的「闭源模型一定比开源模型更强大,推理成本更低」的论断被推翻;百度基于会员业务构建起来的大模型应用的商业模式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百度在现实面前被迫拥抱免费和开源,并在微信搜一搜的压力下,跟进宣布了百度搜索对 DeepSeek R1 和文心一言深度搜索功能的接入计划。
同时,苹果与阿里的合作被证实,也进一步削弱了百度在 AI 领網域积攒的声望。即便还有百度文库这样相对成功的 AI 化产品作为支撑,但百度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还是应声下跌了。李彦宏也开始承认,创新是无法计划的,「你不知道创新何时何地到来,你所能做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作为新王的字节,在一开始的反应迟缓之后,通过大力投入资源,快速追上了大模型的发展步伐,明确了基础大模型、通用助手和 AI 应用三条 AI 业务发展路径。但是,在面对 DeepSeek 的冲击时,字节 CEO 梁汝波在新一期的 All Hands 全员会上又开启了反思模式:「如果一开始重大问题就争先,我们有机会更早实现。」
纠结于为什么不是自己率先实现基于长链思考模式的创新时,字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想要成为 AI 创新引领者,甚至是构建一个从大模型到云服务,从应用到硬體的完整闭环生态的意愿。
目前,字节旗下的火山引擎已经实现了对 DeepSeek 模型产品的支持,同时,飞书也快速完成了对 DeepSeek 的接入。但不同于腾讯元宝的同时接入,字节很可能不会依赖开源的 DeepSeek 实现豆包的深度思考能力,而是会加速上线自己的深度思考模型。
梁汝波也在全员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字节在 AI 业务上的发力点:首先,要摆脱对具体产品 DAU 的追求,把智能本身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激发更多尝试、不忽略关键技术节点;其次,探索可穿戴、更便携、更自然的硬體互動;最后,加强 AI 产品越多人用越好用的规模效应。
就像李飞飞教授所说,历史学家今后一定会把这段时间称作「真正的第一个 AI 时代」。在这个时间点,DeepSeek 的冲击加速了旧时代巨头的分化与更迭,BAT 的种种应对都是时代更迭叙事的一部分,是组成新时代的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