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南北大众,开始专为中国造车,欢迎阅读。
进入中国市场三四十年后,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终于要开始专为中国造车了。
3 月 17 日,一汽 - 大众宣布,股东双方已经于 3 月 3 日在大众总部沃尔夫斯堡完成签约——自 2026 年起,一汽 - 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新增 11 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
在三个多月前,成立恰好满 40 周年的上汽大众在续约之后也曾发布过类似信息——到 2030 年,上汽大众将推出 18 款新车型,其中有 15 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
和上汽大众去年提到的 " 未来将引入更多上汽集团的技术 " 类似,一汽 - 大众在海报中也表示,他们将" 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和商品研发,承担更多的开发责任 "。
在过去,涉及到两家合资公司的调整,一汽 - 大众和上汽大众几乎总是同时签约、同步调整。这次,虽然双方签约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按照内部人士的说法," 两次签约性质是一样的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 11 月底续约之后,上汽大众的合资期限被延长到了 2040 年。而一汽 - 大众方面在经过 2012 年续约后,目前的合约也恰好到 2041 年。
在今年之前," 沉默寡言 " 的一汽 - 大众相比新消息不断的上汽大众曾遭遇更多质疑。如今来看,和燃油车时代的平起平坐、平分春色一样,面向未来转型,两家合资公司也再次来到了同样的起点。
01 终于拿到了主导权
在去年上汽大众发布的新车规划中曾经提到,15 款新车中包括 8 款纯电车型、3 款插混车型和 2 款增程车型。
这次一汽 - 大众透露的信息更为详尽——不仅明确了未来新增的 11 款车型,包括 6 款纯电动车型、2 款插电式混动车型、2 款增程式车型及 1 款燃油车型;而且使用哪些平台也进行了说明。
在 6 款纯电车型中,除即将在 2026 年上市的捷达品牌首款纯电车型外,其余 5 款全部基于大众集团的电动平台打造——其中 MEB 平台 1 款、CMP 平台 2 款、还未公布名称的 " 未来先进平台 "2 款。同时在电子电气架构方面,这 5 款车型也将统一采用大众针对中国市场打造的 CEA 架构——没错,正是大众与小鹏合作的那个。
从造车平台到电子电气架构全都来自于大众集团,如此看来,依然是大众在产品打造中占据主导。那么合资公司的主导权体现在哪里?
在新闻稿中,一汽 - 大众特意提到了两个点。一个是 " 首款捷达品牌纯电车型将搭载一汽 - 大众 SOA 电子电气架构 ";而另一个则是明确提到 " 在混动动力总成的合作开发过程中,一汽 - 大众将发挥主导作用 "。
换句话说,这可能意味着大众品牌的纯电产品依然由大众方面主导,而混动则更多放权给一汽 - 大众自主研发。
的确,对于早就选择聚焦纯电路线的大众集团来说,在混动上的技术优势并不明显。此前一汽 - 大众 GTE 车型使用的 P2 混动,其实是一套基于传统燃油车变速箱改造而来的混动结构。不管是在燃油经济性、纯电续航还是制造成本上,都并不适合中国市场。
去年,上汽大众方面曾有消息传出,未来他们的混动车型将采用上汽集团的技术。一汽集团的混动技术虽然讲得不多,但一汽 - 大众本身已经建立了一个全自研的混动中心。从发布的数据来看,其自研的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可以达到 47% ——这是一个可以比肩目前市面上所有混动发动机产品的数据。
至于捷达品牌,首款纯电车型就用上了一汽 - 大众自研的 SOA 电子电气架构,可见一汽 - 大众在这个原本就针对中国市场的品牌上拿到了更多主导权。这无疑是一举多得的一步,不仅可以加快捷达的转型速度,也解决了过去几年大众总部对这个小品牌资源支持不足的问题。
按照此次发布的信息,捷达的这款纯电车型将于 2026 年上市。而从此前的消息来看,早在去年 11 月份时,这款车型的样车就已经正式下线,目前处于测试阶段。
甚至除了这款车型,捷达的第二款新能源车也已经规划完毕,正在研发过程中。这是一款 SUV,将搭载一汽 - 大众自研的混动模块,推出纯电和混动两种能源形式。
02 降本,大众的最大杀手锏
与捷达采用一汽 - 大众的自研平台不同,整理一汽 - 大众其他几款新能源车型的情况不难发现,一汽 - 大众 2026 年即将上市的下一波新能源车型,大部分将采用 CMP 平台。
一汽 - 大众未来 10 款新能源车型技术情况
作为大众针对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 A 级电动平台,CMP 衍生自大众现有的 MEB 平台。此前外界一直认为,这一平台只支持纯电,如今来看它已经拓展成为一个跨越纯电和插混的整车平台。而这一平台旗下的车型除了将采用前轮驱动、全新的电驱系统以及全新的动力电池之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主要在于可以提高研发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在 2023 年底 CMP 平台发布之初,大众就曾表示,这一平台可以实现新车成本降低 40%,研发周期缩短 30%。同时,按照大众的规划,未来这一平台将在三个合资公司——一汽 - 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安徽同时使用。
同时在三个合资公司使用的,除了 CMP 平台,还有 CEA 电子电气架构。而且与 CMP 平台类似,CEA 架构的优势,也在于效率和成本。据说,大众开发这一架构的一个最重要目标,就在于通过减少 30% 的控制单元数量和缩短 50% 的线束长度,来使单车制造成本降低约 4000 元。
事实上,从 ID. 系列登陆中国以来的市场表现看,成本过高、价格竞争力不足一直是其广被诟病的最大短板。而如今 CMP 平台和 CEA 架构的应用,无疑将是大众能否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有消息显示,在 4 月份的上海车展上,由一汽 - 大众开发的基于 CMP 平台的首款原型车将正式亮相。而早在去年三四季度时,网上也曾有关于这一车型的信息曝光。
彼时,一汽 - 大众曾对一个代号为 CMP21 的车型进行招标,涉及后轴总成、扭力梁台架疲劳试验夹具等。媒体们也因此推断,这款车型可能将使用扭力梁后悬架。而一般而言,扭力梁后悬架也因为结构简单,制造成本相对更低,这与 CMP 平台的特点也十分符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关于扭力梁的招标信息曝光之后,这一配置也引起了一些网友的质疑。在不少中国消费者心中,扭力梁悬架除了便宜外,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上并比不上独立悬架。
如果大众为了降本真的采用这一配置,那下一波车型的市场反馈如何,可能还是要被画上问号了。
03 写在最后
最后,想再来说说南北大众这波造车模式调整背后的两个关键人物——上汽集团总裁贾建旭,以及一汽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陈彬。
作为两次签约的主导人物,这两位 75 后高管也被外界认为是南北大众在新能源阶段再次复兴的希望。
过去两年,贾建旭敢说敢想敢干的风格已经给上汽大众赢得了不少好感。而去年底陈彬开始主管一汽 - 大众后,也开始雷厉风行地解决问题、补足短板。
正如开头所说,经过一番变革调整之后,如今两家合资公司再次来到了同样的起点。接下来,就是期待 2026 年双方在新车上的较量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AutoReport 汽车产经 ",作者:吴雪,编辑:杨光,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