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2024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两极分化节点,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节点 Auto,作者|天玑
最近,各大车企都公布了去年的销量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公布了行业数据。数据显示,全年汽车总产销量有望突破 3000 万辆,创下新纪录。十年前,行业总产销量刚突破 2000 万辆。在数据的衬托下," 中国汽车行业突飞猛进 "" 中国车企换道超车 " 等论调已不再新鲜。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市场。
这一点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23 年,某合资品牌 4S 店需要高挂 " 我们也有新能源车 " 的横幅,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部分新势力、创二代(车企的新能源子品牌)一路高歌猛进,有的销量破纪录,有的销量实现大幅增长。
李想、王兴都曾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会在 2025 年左右决出突围赛的获胜者。在 2023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清晰了,而在 2024 年,两极分化趋势会更明显。
2023 年,两极分化趋势初显
1 月,各个车企都公布了 2023 年的成绩单。不出意外,比亚迪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在 2023 年 12 月,比亚迪的销量超过 30 万辆,全年销量达 302.4 万辆,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 300 万辆目标。特斯拉同期的销量超过 180 万辆,也就是说,比亚迪是 2023 年全球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双料冠军。这个成绩,让市场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出现的两极分化趋势。
销量紧随比亚迪之后的是上汽、吉利和广汽,不过它们跟比亚迪不在一个量级上。其中,上汽的新能源销量是 112.3 万辆;吉利新能源板块的销量是 48.7 万辆,同比超 48%;广汽的新能源板块主要是子品牌埃安,销量是 48 万辆,同比增长 77%。
对比后可以看出,在 2023 年,尽管前三名都有好成绩,但第一名和二、三名的距离越来越大,上汽和比亚迪的差距从 79 万辆扩大至 190 万辆,吉利和比亚迪的差距从 148 万辆扩大至 252 万辆。
高端市场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2023 年,比亚迪交付了售价超百万元的仰望 U8,该车 12 月的销量达到 1593 辆。这个成绩,放在百万级 SUV 市场中,已经可以排在前五了。2023 年 11 月,百万级 SUV 车型的上险量前五名分别是保时捷 Cayenne(3064 辆)、路虎卫士(1716 辆)、奔驰 GLS 级(1626 辆)、路虎揽胜(1342 辆)、宝马 X7(1048 辆)。
而其他国产品牌,还未取得过这样的成绩。
在新势力阵营中,同样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不同于传统车企有多年的底蕴托底,新势力成为 " 另一极 " 的后果是,可能会失去参赛资格。
新势力方面,理想是销冠。12 月,理想的销量首次超过 5 万辆,全年销量 37.6 万辆,完成了年度目标,累计交付量超过六十万辆,是交付量最高的新势力。对于 2024 年,李想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挑战 80 万年销量、10 万月销量。为了完成这个目标,理想可能会在 2024 年进入 20 万元级市场,完成这个任务的将是理想 L6。从谍照来看,理想 L6 像是缩小版的理想 L7,内饰和动力与理想 L7 相同。
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名中,本来应该还有一家车企,那就是哪吒,它是 2022 年的中国新势力销量冠军。2022 年,哪吒的销量为 15.2 万辆,而 2023 年只有 12.7 万辆。
目前哪吒旗下有 6 款车型在售,分别是哪吒 S、哪吒 X、哪吒 GT、哪吒 U、哪吒 AYA 以及哪吒 V。其中,中低端车型(哪吒 U、哪吒 V、哪吒 AYA)是哪吒的销量主力。在 2023 年,哪吒推出了中低端车型的改款,同时布局了定位更高的车型,但从结果看,这两个策略都需要优化。
哪吒 CEO 张勇已经做了检讨,他认为失利原因包括新老产品切换时没有衔接好,节奏乱;新产品上市定价过高,虽然下半年调整到位了,但丧失了先机;亏损的产品线大幅度调低产量;传播方式老旧有好的东西说不出去;营销总部集权管理力度软弱等。
此外,威马、高合和恒驰的情况也不妙。1 月 4 日,法院正式受理了威马的破产重整申请,高合也在这一天传出了拖欠供应商货款、新车型胎死腹中的消息。恒驰则失去了救命钱。官方公告显示,失败的原因在于投资方担心恒大的债务情况。恒大的债务确实是个大难题,但这并不是恒大汽车需要解决的唯一问题。目前,恒大汽车的在售车型只有恒驰 5,数据显示,在 2023 年前 11 月恒驰 5 销量只有 937 辆。即便恒大解决了债务问题,已经慢了半拍的恒大汽车,依然很难像蔚小理等新势力一样,走上舞台中央。
合资品牌方面,也出现了相似的趋势。比如大众 ID 家族在 2023 年选择大降价才拿到了好成绩,其 12 月销量为 1.9 万辆,全年销量为 10.9 万辆。而一汽丰田在舆论 " 不看好 " 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全年销量达到了 28.5 万辆。
整体来看,在 2023 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第二、第三梯队成员与第一梯队成员的距离越来越远,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2024 年,还会继续分化吗?
2024 年,市场不会给车企喘息的机会,两级分化趋势会进一步加大,因为有两个重磅级选手会在明年参赛。
第一个选手是小米汽车,从宣布造车到发布会预热,每一次有新消息,小米汽车都能上热搜,可见市场和消费者对它有多重视。
第二个选手是鸿蒙智行,它旗下的 " 界 " 系列属于华为智选车模式打造的产品,除了已经亮相的问界(赛力斯)和智界(奇瑞),还有两届(北汽蓝谷、江淮),鉴于问界目前的表现,明年 " 四届 " 一起发力后,其他车企的压力会更大。
按照北汽蓝谷董秘赵翼的说法,与华为智选合作的品牌定价将高于极狐品牌,产品线上与极狐现在推出的产品没有太大交集,在价格上会有区隔,销售渠道方面会由华为来负责销售。
在此之前,竞争已经给车企带来了残酷的生存环境,连竞争不多的 MPV 市场,也在两极分化。在 2022 年,30 万元以下的 MPV,销量下滑 22.2%,30 万元以上 MPV 的销量翻了两倍多。截至 2023 年,进入 MPV 市场的中国车企,包括上汽这样的传统车企,也包括比亚迪、理想、小鹏这样的新势力。
其中,销量表现最好的是比亚迪,它旗下的腾势 D9(34.98 万 -66.00 万元)已是 MPV 市场的销量冠军,单月销量超过 10000 辆,而别克 GL8(23.29 万 -47.39 万元)的销量则在 8000 左右,这个变化就发生在 2023 年。在 2023 年 10 月时,腾势 D9 的销量也超过了 10000 辆,但当时别克 GL8 还有微弱的优势。
腾势 D9 能快速崛起,主要原因正是通过混动技术获得了差异化优势,并且搭上了消费更新的快车。这个现象,对所有已经进入 MPV 或有意愿进入 MPV 市场的车企,这是所有新能源车企都无法回避的难题,包括但不限于 MPV 市场,那就是当低垂的果实都被或即将被摘完后,还能去哪里找竞争力(或者说差异化)。
以前,提到中国车企的优势,我们会想到性价比。近几年,中国车企通过在产业链上发力智能化,拥有了更好的智能化体验。现在,中国车企在这两点基础上,也开始发力动力、设计、空间等基础元素,并且实现了突破,这让所有车企都压力倍增。
还是以 MPV 市场为例,MPV 由于尺寸大、吨位大、造型特殊,所以油耗较高。中汽数据显示,在插电式乘用车(包括插混和纯电)类别里,MPV 的平均能耗一直高于 SUV 和轿车。如果给 MPV 上纯电,那续航焦虑会更严重,中国车企的办法是从设计和补能上入手。
有的车企选择用设计降低风阻系数,降低能耗。比如理想 MEGA 凭借神似高铁子弹头的外形,将风阻系数降到了 0.215Cd。小鹏 X9 采用了小鹏下一代的电驱系统,在同样的 800V 高压 SiC 碳化硅平台下,支持最高 315kW 的直流快充,可以实现 " 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km"。
魏牌高山则把重点放在了车内空间上,尺寸全面超越行业 " 标杆 " 埃尔法,车内高度达到了 1277mm,即便是身高 1.2 米的儿童,也能在车内直接走到第三排。
在智能驾驶上,市场也出现了两极分化,这也给车企提出了挑战。其中的表现是,中国车企疯狂 " 卷 " 智能化,导致在产业链上拥有了优势,可以给不同级别的车型赋能。
2022 年上市的新款宝骏 KiWi EV,搭载了大疆的灵犀智驾系统,这套系统选择的是纯视觉路线,能覆盖全国城市,而它的售价区间是 7.78 元 -10.28 万元。
车企能学到哪些 " 经验 "?
比亚迪的 " 遥遥领先 ",是理解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何会出现两极分化趋势的逻辑。在比亚迪的销量结构中,混动和纯电的占比十分接近。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前十名中,只有三个是纯正的纯电路线,分别是蔚来、小鹏和广汽埃安,其余要么是只有混动,要么是混动 + 纯电。这向我们说明了一点,那就是纯电虽然声势大,但混动的市场需求不可小视。车企做新能源汽车时,选对动力路线很重要。
日系的经历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日系虽然也认为 FCV(电动汽车)是汽车行业的未来,但它们选中的路线是氢能,而氢能汽车全球市场的单季度销量只有 5000 辆左右。如果只看技术,氢能有其独有的优点,但如果着眼商业化,氢能缺乏政策层面到商业层面的体系支持,日本政府虽然制定了很多支持氢能的政策,但氢能不是国际上的主流选择,因此还是难以规模化。
在新能源时代,品牌定位的准确性比以往都更高。这与第一点有关,正是由于混动没有续航和补能焦虑,其覆盖的市场范围才能更大,如果能让用户没有这两方面的焦虑,品牌就会一个好的开始。
以比亚迪王朝网的秦为例,它是王朝系列首款紧凑型轿车,而这个市场的用户,对经济性要求高。而秦最大的特点是配置高价格低,今年又推出了冠军版,把价格拉低到了 10 万元以内。
深蓝的逻辑和比亚迪相似。长安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并非它一个,但它的销量最高,这得益于上面说的押注混动(增程)路线,叠加价格区间处于大众市场范围。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有四方势力。
其中,蔚小理、问界等新势力是一方,特点是强调智能化;长城、吉利、江淮等自主品牌是一方;合资品牌是另一方。还有一方不以车企身份参赛的 " 势力 ",那就是华为。
以往,我们提起华为 " 造车 ",想到的是它在智能化领網域的积累。但从 2023 年开始,我们在 SUV、轿车和 MPV(瑞风 RF8 搭载了鸿蒙车机)市场上都看到了华为的身影。这几方势力是主导和重塑行业格局的主要力量。
着眼行业的历史进程,我们还看不到竞争趋缓的苗头。可以确定的是,现在这几方势力都拿到了割据的名额,但势力中的成员还会有变化。在这个前提下,无论是新势力还是合资品牌,都要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继续 " 煎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