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日本“失落的一代”究竟经历了什么?,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题图来自:AI 生成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段时间,邻邦日本正在经历 " 失去的三十年 "。
1992 年,日本的泡沫经济达到顶峰,此后便陷入了长期的衰退。短短几年的时间,社会就业岗位骤然减少 60%,房价持续下跌 48 个月。彼时百万大学生涌入市场,等待他们的却是长达 10 年的就业冰河期。
日本社会学者的研究课题,也从昭和年间的城市化与新中产,开始转向平成时代的贫困青年。
这群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人生从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开始,可谓是一步踏空(1993 年开始),步步落后。等到平成时代结束时(2019 年),这代人已经步入不惑之年,整个职业生涯几乎完整地覆盖了将近三十年的经济衰退,又要继续应对日益严峻的养老挑战,是名副其实的 " 失落的一代 "(失われた世代)。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处于整个时代下行趋势中的平成青年,形成了与昭和年间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抛弃集体主义,开始崇尚个人自由;从对工作的无条件忍耐,变得不再抱有过高的期待;从对物质的无限渴望,转向对精神层面更深层次的向往。
就如日剧《龙樱》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所表达的那样:
做人啊,光是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就已经筋疲力尽了,才没空管人家的闲事。
也正是因为这种只关注自身处境,不顾及其他外界事物的生活态度,平成青年也被日本社会称作是 " 缺乏精神力 "" 垮掉的一代 "。
然而,当你更全面地了解到那个时代洪流里的泥沙俱下,或许会发现,比起平成青年身上的内因,日本社会经济环境等外因的改变,才是真正影响他们这一代人价值观以及一生成就天花板的关键。
一、就业形势的急转直下
日本的社会研究习惯于将出生于 1971~1983 年的这一代人称为 " 失落的一代 "。
在他们走向职场之前,泡沫经济下的日本十分繁荣,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价格齐涨,东京的地价总和一度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企业求才若渴,忙着扩张,给来面试的求职者报销来回打车费不说,结束还会送上小礼物。入职前的聚餐,也必须去市中心六本木的高級寿司店。
一些大型企业,甚至会在即将入职的大学生毕业前两个月为他们送上出国游,以避免人才被竞品挖走。
这一时期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根本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一毕业就会有无数的机会向他们涌来,他们仿佛站在了人生的快车道。并且在 35 岁之前,就能够积累到足够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然而,这一切都在 1990 年代泡沫经济被戳破时戛然而止。
陷入经济危机中的日本企业,开启了大规模的裁员收缩和关闭潮,招聘岗位大幅减少,大学生就业形势急转直下。又由于当时还是传统的日式终身雇佣制和年工序列制,老员工不走,新人也就没机会进。这就导致竞争持续加剧。在那时,即便是顶尖学府的毕业生,也难以获得理想的岗位。
更令人无力的是,就业市场开始比拼家庭资源。当时,日本绝大多数社会资源都掌握在 " 团块世代 "(指日本生于 1947 年到 1949 年之间的一代人,这一代人是日本二战后出现的第一次婴儿潮人口,大约有 700 万人。)的手中。他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参加工作,推动了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也因此积累了相当坚实的物质基础。据统计," 团块世代 "60 岁时所拥有的资产是 40~50 岁这拨人的 3 倍以上。当时日本大型企事业部門的员工中,有接近 50% 的比例都来自 " 团块世代 " 家庭。
为了缓解就业的压力,日本政府通过乡村振兴和研究生扩招的政策来 " 延缓就业 ",三年内有 30 万人回流乡村,40% 的毕业生选择考研。
但好景不长,等到 1996 年,日本停止基建,这些人又不得不重新回到城市,加上延缓就业的那批学生刚好硕士毕业,他们一下子又全都涌入东京、大阪、名古屋找工作。
据说,当时有 110 万人等待就业,学校里还有 260 万在读学生,社会根本无力承载这么多人的工作需求。
于是,政府又出台了 " 劳动派遣 " 的政策,大学生只能去便利店、咖啡店等做临时工的工作,没有培训,没有晋升空间,犯错随时可能会被解雇,大概只有 47% 的大学生能转正。
日本的 " 飞特族 "(フリーター)就是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中诞生的,而后续的安倍经济学刺激,也都是在增加此类 " 散工 " 岗位。
二、债务危机的稳步上涨
与此同时,日本家庭债务危机也在稳步上涨。泡沫破裂后的日本家庭负债率高达年收入的 4.7 倍,银行坏账率一度逼近 5% 的临界点。
一边是就业难,政府提出科学立国战略,放宽硕士招生限制来延缓就业;一边是大量资本利用扩招涌入大学投资,通过提高学费来套取利润。数据显示,1992~1996 年期间,日本私立大学的硕士学院数量从 170 家暴涨至 290 家。
这意味着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大学生会面临更大的教育支出压力。为了维持生活和接受教育,很多年轻人不得不背上高额的助学贷款。
但毕业后,就业市场又不景气,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即便找到了工作,大多都不是正式职员,非正式员工的收入也很低。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一些女大学生为了尽快偿还债务,纷纷进入色情服务行业。
这种就业上的巨大压力和经济上的不稳定,让这代人普遍感到焦虑和不安,对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和归属感,更别提组建家庭了。他们无力承担买房、育儿这些家庭支出,这就导致日本结婚率和生育率的大幅下降。
平成青年尽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仍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这种情绪也影响着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与积极性,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就是经济泡沫破裂的受害者,对社会现状和政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满,开始选择长期闭门不出,与社会隔绝,于是日本出现了 " 蛰居族 " 的社会现象。
三、投胎是个技术活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就业受挫所带来的影响并非短期。在很多国家经济衰退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少人都受到了职场 " 疤痕效应 " 的影响。
所谓职场疤痕效应,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中所经历的负面事件(如失业、职场冲突等),对其后续职业发展产生的长期的、类似于 " 疤痕 " 一样难以消除的影响。这个影响既可能是就业和收入这些客观指标,也可能是心理健康和社会地位这样的主观指标。
而这群当年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毕业生就深受其苦,很多人没能找到工作,简历上的 " 空白 " 或第一份工作的 " 低薪和不体面 ",让他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就业市场都处于劣势,这种现象就是 " 疤痕效应 " 的体现。
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 Ayako Kondo 在《后 " 冰河期 " 就业市场缺乏复苏》的研究中还发现,在 " 就业冰河期 " 下半叶毕业的群体失业率明显高于上半叶,并且工资也更低,整体就业形势更差,在经济衰退期进入劳动力市场,会对日本男性的就业和收入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都在佐证长达十年的 " 就业冰河期 ",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无法正式就业,才是日本一切社会问题的肇始。
人们不得不承认,投胎是门技术活。一个人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所处的时代和家庭出身背景。
出生和成长在一个什么样的时期,是和平还是战乱、是经济繁荣还是萧条,会直接影响到机会的多少和类型。比如你毕业时恰好赶上了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那么拥有相关技能的人就会有更多积累财富和实现自我的机会。
而一个好的家庭出身,既是繁荣时代的助力,更是萧条时代的兜底。
或许这也印证了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曾说过的那句话:" 一个人如果到了 40 岁还不认命,只能说此人悟性太差。"
四、日本冰河就业期的启发
日本当年的失业潮来得迅速且猛烈,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就业市场上的日式终身雇佣制被逐步瓦解,年轻人的价值观在重塑,一切传统不断被打破。
可以预见的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无可避免,人们或许很难得到渴望的那种 " 稳定 "。
身处变化中的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既要稳住身体,也要稳住心理,保持头腦的清醒。
首先,要转变学历观念,工作的优先级高于学历提升,如果在当下这个阶段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那就优先进入职场,积累经验。
其次要转变消费观念,远离房、车、奢侈品等需要负债的 " 面子消费 ",不捞偏财,不相信普通的自己能成为赚大钱的 " 幸运儿 ",稳健储蓄。
再者,要转变就业观念,希望你能意识到,越来越少的工作能够让一个人一直干下去。我们在一家企业工作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一生要进入的行业会越来越多。
最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别再执着于物质追求,去探寻丰富精神世界的路径吧。毕竟,那些吃到嘴里的小蛋糕,眼睛看到的山川湖海,才是真正能作用到你身上的幸福。这也是支撑一代日本平成青年好好生活的 " 小确幸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