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理财经验:中小企业关注ESG推动新型供应链出海,欢迎阅读。
蒋南青 / 文 蒋南青博士在 2008 至 2018 年间担任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处的职务,期间主要负责全球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自 2018 年起至今,蒋博士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塑料的循环再生,特别是在循环经济领網域的研究与实践。蒋博士的主要理念是,未来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产品与可持续发展的契合度。在产品开发方面,蒋博士强调了适应当前国际碳减排要求的重要性,包括碳关税等环境政策。目前,这一领網域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循环经济提供了一种使产品更加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解决方案。基于这一理念,蒋博士成立了青合循环经济和碳中和研究院,专注于相关领網域的研究与实践。尽管中国目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在全球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碳排放量居全球之首,塑料生产量以及几乎所有产品的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如果中国不能在这些领網域实现突破和引领,将对全球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造成重大影响。
蒋博士认为,中国需要与西方国家和国际标准进行对标,认识到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道路仍然漫长。这也是她投身于这项工作的初衷,旨在推动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企业为什么要重视 ESG?
ESG 作为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体系,其在全球层面上被称为可持续发展,并且已经确立了 2030 年实现的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当这些目标具体到企业层面时,它们需要一个更为精确和量化的评估体系来进行衡量,就是 ESG。上市公司为了更好地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必须遵循 ESG 标准。在 ESG 的三个维度中,环境因素相对容易量化。在 ESG 标准方面,全球标准报告(GRI)奠定了基础,现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标准正在逐步采用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的统一标准。在标准框架下,分别有负责信息披露和进行评级的机构,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包括众多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如 CDP 等机构要求企业按照其标准披露碳排放,MSCI 评级体系,这些评级和披露要求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国也在逐步适应并融入国际 ESG 标准体系。证券交易所和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以适应中国企业的独特性,尤其是在社会维度评价标准上,中国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目前正在进行对标工作。总体而言,如果企业不能满足 ESG 评级要求,它们在股票市场中的评级将受到影响。表现优秀的企业(如获得 A 级评级)将更容易发行绿色债券并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而表现不佳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资本减持。
环境、气候、员工福利和福祉等非财务因素正在内化为企业内部财务报表的一部分,ESG 对企业而言极为重要,它影响着企业的运营、财务体系、商业活动等各方面,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人,以协调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工作,包括工厂、产品供应链等。然而,环境、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并非企业自身能够完全掌握或实现,因此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它们可以提供专业支持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认识。目前许多企业在节能减排、新能源等方面采取行动,但在战略层面和评级层面的认识仍然不足。中国企业在 ESG 方面需要更多的努力以便更系统地理解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影响。
二、可持续供应链对中小企业出海的挑战
当前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深刻重构,全球化进入一种新态势。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推动了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像印尼、巴西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开始努力推动供应链本土化。为了应对海外市场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国供应链也开始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那么就从中国打造供应链到在全球打造供应链来谈,过去我们讲出海是单纯产品出海,到现在我们进入一个新出海时代,这里指的更多的是企业的一种商业模式的出海,一种供应链的出海。这在 ESG 层面会对中国企业出提出一些更高维度的要求和全新挑战。
ESG 标准最初主要应用于上市公司,而现在随着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重视 ESG 实践。中小企业之所以关注 ESG,是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如何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全球的制度和规则主要由西方国家制定,尤其是欧美国家,凭借其长期资本主义积累,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碳关税和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标准。
这些法规涵盖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制造到最终的废弃和处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除了针对产品的标准,还包括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尽职调查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如绿色声明等。例如,今年上半年欧盟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包括生态产品设计法规(ESPR)、建筑能效法规对建材的要求以及零碳和近零碳工业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从指令(directive)更新为法规(regulation),意味着所有欧盟国家都必须执行,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供应链生产国,产品主要在中国制造,由于产能过剩,中国更需要将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这推动中国的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过去出口企业只需等待国外订单完成生产即可,而现在产品必须符合国外的法律法规要求,例如欧盟设定的门槛如果无法通过,产品就无法出口到欧洲。即使产品在本土生产,也必须按照欧盟的要求行事。
出海的意义,不是说非要到国外办工厂才叫出海,而是说现在所有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外要求的法律法规。欧盟的法规不仅适用于进口产品,还要求本土产品符合规定。因此,中国企业即使在本土,也必须了解并遵守国际规则。除了碳排放问题,欧盟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再生电池、汽车、消费品、钢铁、水泥、塑料等化工产品的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产业链,包括产品的最终废弃处理。如果企业不考虑这些因素,其产品在出口到欧洲时将面临额外成本。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掌握 ESG 并非可有可无,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订单,能否进入品牌的供应链。由于之前中国企业习惯于满足基本要求,而现在欧美的要求更高,企业需要适应这种变化。中小企业在 ESG 方面的意识提高,已经开始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进行自我要求,因为它们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必须符合品牌的要求。无论是纺织、化妆品还是汽车行业,都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和规定。在国内表现出色的中小企业,正是因为实施了 ESG,了解了客户需求,从而获得了国际订单。这些订单不仅来自欧美,也包括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
这需要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保障体系。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较少,数据和标准的积累相对薄弱,尤其是在制造业的后端,如废弃处理方面。欧盟已经将重点放在产品废弃处理上,要求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否则无法进入欧盟市场。欧美清楚地知道中国企业的弱点,并针对性地施加压力。中国在这方面需要加强,需要第三方机构提供支持,帮助企业应对挑战。
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体系,虽然目前还在应对阶段,但最终目标是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目前,中国产业整体处于被动地位。ESG 不仅是企业转型的助力,也是欧盟绿色转型的要求。在相同的话语体系下,中国企业需要扎实地建立自己的体系,需要有远见的机构和像霞光社这样的第三方共同努力,以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