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争抢天才少年的背后,是巨头们的野心,欢迎阅读。
ChatGPT 发布后的第 21 个月,AI 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前有 OpenAI 联创相继出走,转投竞对,后有谷歌 25 亿美金打包收购 Character.AI 的人才和技术,国内大厂对于人才的抢夺同样争先恐后。
5 月 20 日,字节跳动 Top Seed 人才计划正式启动
6 月 19 日,腾讯青云计划正式启动
7 月 23 日,华为面向全球招募天才少年
7 月 26 日,阿里启动 T-Star 计划发掘高潜学子
……
不论是种子计划还是天才少年,这些大厂的招聘计划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关键词——人工智能。
根据英国咨询公司 Dealroom 今年 5 月发布的报告,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投入已经高达 650 亿美元,占全球风险投资总额的 20%。光是美股七巨头上半年对于 AI 的投资就已经超过了英国一年风险投资的总额。
聚集最多钱的地方,往往也吸引着最聪明的头腦。
如今,AI 领網域的竞争不单要拼谁家的 GPU 最多、算力最强,更重要的是数十万张 GPU 背后该匹配怎样的头腦,才能率先捕捉到数亿次计算背后的灵光乍现和奇点时刻的到来。
左手裁员 右手抢人?
硅谷的科技巨头们,刚刚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裁员风暴。
过去几年来,Meta、亚马逊、微软、谷歌和苹果削减了数以十万计的岗位。根据裁员数据网站 Layoffs.fyi 的数据,2023 年科技行业的裁员人数超过 26 万人。
然而,即使年初的科技巨头还在哐哐裁员,一场 " 人才争夺战 " 却在同步上演。它们所瞄准的 AI 领網域,看起来 " 这边风景独好 "。
根据 CompTIA 的数据,2023 年美国有 18 万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职位。今年,人工智能领網域的职位空缺仍在增加。
2023 年,Alphabet 和 Meta 发布的职位中与 AI 有关的比例分别为 27% 和 18%,高于 2019 年的 23% 与 8%。
科技巨头们对 AI 人才的极度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这轮裁员,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吸引和留住顶尖 AI 人才。它们一方面需要提高核心研发人员的薪酬,另一方面还要投入更多资金、买更多的卡。
谷歌 CEO 皮查伊曾明确表示,公司希望在 AI 等前沿领網域加大投入,并在其他方面削减成本。降本增效,就是为了重新分配资源,把钱集中起来搞 AI。
高薪,是巨头们向 AI 人才抛出的首要橄榄枝。动辄数百万美元的年薪,真切地说明了企业对 AI 人才的重视。
以 AI 工程师为例,Levels.fyi 今年 5 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入门级 AI 工程师的平均薪酬 23.9 万美元。像 OpenAI 这样的顶尖公司,更是开出高于 90 万美金的年薪。
不同级别的 AI 工程师的薪酬,都普遍高于非 AI 工程师。这表明,大公司们愿意为 AI 人才支付溢价。正如纽约大学信息系统学教授达尔(Vasant Dhar)说:" 人工智能是新的华尔街 …… 真正优秀的人才已经供不应求。"
对那些已经收在麾下的人才,企业则试图通过涨薪将他们留住。
根据 WTW 调查 1500 多家雇主的数据,2022 年 4 月到 2023 年 4 月期间,AI 和机器学习行业的管理层员工的基本工资增幅在 5% 到 11% 之间,非管理层为 13% 到 19%。
巨头们之所以肯涨薪,主要还是怕被挖墙脚。今年 4 月,特斯拉的视觉科学家 Ethan Knight 离职,加入到了马斯克的 xAI 公司。马斯克从特斯拉给 xAI 抢人,这听起来有些奇怪。
但据马斯克后来披露,如果不是他出手,这位科学家就要被 OpenAI 挖走了。
马斯克不无感慨地说:这是我见过最疯狂的人才大战。除了在薪酬方面出手阔绰,科技巨头们还给足了 AI 人才面子。
老板、高管亲自下场捞人,现在已经成为新风尚。前有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亲自打电话,挽留想要跳槽的员工;后有 Meta 老板扎克伯格一纸亲笔信,诚邀 DeepMind 研究员跳槽,亲自干起 HR 的活。
另外,巨头们还热衷于在全球范围内,开设 AI 实验室、研究院或者和学校合作,多渠道前置储备优秀科研人才,提早挖掘高潜的天才少年。
《华盛顿邮报》曾报道称,硅谷正在 " 逼死 " 学术圈。许多 AI 博士,一毕业就进入了大公司,因为那里提供了优秀的科研环境和资源。根据一份 2023 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近 70% 拥有 AI 博士学位的人才最终进入私营公司就业,而 20 年前这个比例只有 21%。
把前 2% 的顶尖人才留在国内
近年来," 人工智能 " 频频出现在各国的政府报告、战略计划中。应该说,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各国发展 AI 优先级最高的事情之一。美国如此,大洋彼岸的中国同样也是。
过去 5 年,中国和美国成为顶级 AI 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和目标工作地。美国 MacroPolo 智库发布的报告指出,有 70% 的顶级 AI 人才在中国或美国的机构中工作,65% 的顶级 AI 人才出自中美两国。
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是最顶尖人才的首选地。AI 领網域前 2% 的人才,有超过一半都选择在美国工作。随着中国进入这波 AI 浪潮的第一梯队,眼下国内对 AI 人才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内 AI 行业缺人到什么程度呢?
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报告,预计到 2030 年,国内外大学及现有顶尖人才储备只能提供约 200 万 AI 人才,缺口将达 400 万。
尽管如此,得益于这些年中国 AI 产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愿意留在国内发展。MacroPolo 报告显示,在全球前 20% 的 AI 人才中,有 28% 的人选择在中国工作。而在 2019 年,这个数字只有 11%。
中国培养了全世界最多的 AI 人才,国内企业对 AI 人才的吸引力也显著上升。为了把顶尖人才留在国内,国内的科技企业都开足马力。
而他们想要留住 AI 人才的决心,从近年来各大厂推出的 AI 人才专项计划中可见一二。
今年是腾讯正式推出 " 青云计划 " 的第二年,也是大模型全面爆发的元年。作为腾讯面向顶尖技术人才开设的 AI 大模型招聘专项,青云计划的入选者享有顶尖的资源配置。
今年 6 月刚毕业的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生傅志远(化名),是腾讯青云计划第一批校招生,现已加入腾讯 IEG 光子技术发展部,从事训练游戏 AI 方面的工作。
和象牙塔里纯粹的学术研究相比,傅志远形容在腾讯工作 " 有种把 AI 用到极致的感觉 "。腾讯作为国内头部大厂,有能力提供顶配的算力资源和游戏环境资源。
" 当我们把模型训练出来,并在真实的商业环境里运行时,会有很强烈的成就感,就像听到赛车发动机轰鸣的感觉,会很兴奋和期待。"
除了充裕的资金算力和行业资源,为了吸引最顶尖的人才,大厂还给应届生上了 " 薪资 "+" 发展前景 " 的双保险。
根据猎聘发布的《2024 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薪资福利是毕业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对比去年同期调研结果发现,毕业生变得更加关注企业前景和个人发展。
一位入职某头部大厂 AI 部门的应届生向腾讯科技透露,目前市面上给大模型相关的硕士应届生岗位开出的薪资基本在 50 万以上,如果是博士生,薪资会更高。这一信息在脉脉高聘人才智库发布的《2023 人工智能人才洞察报告》也得到证实:2023 年 6 月开始,AIGC 新发岗位的平均月薪稳定在 6 万左右。
和高薪同样诱人的,还有大厂许诺的完整培养机制。这通常以 " 专业导师 "" 定向成长 "" 专属培养 " 等字眼出现在头部大厂的招聘公告里。在大环境更加不确定的当下,应届生们开始看重工作背后能给自身带来的长远价值。
" 既然公司敢让我从 0 到 1 做没人做过的事,我一个毕业生,怕什么?" 孔涛从清华博士毕业后走人才计划加入字节,从事 AI 机器人的研发工作。
入职后,他立刻发起立项,集中精力进行机器人研究,企业也通常会给专项招聘的人才足够的信任和耐心。据孔涛的描述,自己从立项到审批都非常顺利。现在的他,已经是字节跳动机器人研究总监了。
另外,大厂多元的业态和充裕的现金流,也为一心只想做研究的学院派提供了栖身之地。博士毕业加入腾讯 AI lab 的王艾文(化名)就表示,自己在腾讯 AI lab 享有非常纯粹的研究环境。今年以来,她参与的三项研究都相继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除了硬體齐全,各家大厂在抢人时的 " 软技术 " 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据某互联网大厂负责校招的 HR 透露,这两年为了秋招 " 掐尖 ",大家都会提前 " 抢跑 "。开线下面试专场、预定核心实验室的准博士都是基操。
截至目前,腾讯的青云计划已经在北京、上海、美国湾区等地开设近 10 场线下活动,邀请顶尖技术同学参观交流。
图为同学正在参加在腾讯上海总部腾云大厦进行的青云技术开放日活动
据了解,为了加大吸引力,ACL 会议期间(计算机语言学协会年会),青云计划甚至直接将「技术交流晚宴」开到了会议所在地——湄公河的邮轮上。
" 七八月锁定‘提前批’,九十月就发意向书。大家盯上的顶尖毕业生基本个个都是‘ offer 收割机’,出手稍晚,人就被撬走了。"
有意思的是,今年的学界顶会的会场都变成了国内企业挖人的大型招聘现场。
据今年参加 CVPR(IEEE 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计算机视觉领網域三大顶会之一)的参会者透露,腾讯作为今年的会议赞助商之一,除了有相关的技术核心负责人与会讨论,更是直接派了 HR 去现场。
还有报道称,今年的 ICML(国际机器学习大会,机器学习领網域三大顶会之一),字节豆包团队的业务和 HR 都来到现场,查 Google Scholar 中的论文发表数量,合适的就直接面试发放 offer。
人才意味着什么?
去年底宫斗风波之际,OpenAI 官方发言:没有员工,OpenAI 什么都不是。
图为 OpenAI 推特内容
毕竟,OpenAI 核心的技术突破几乎都来自于相关论文的作者和研究团队,人才对于 AI 技术的发展是决定性的。
对于国内大厂来说,谁的人才储备越多,谁就离中国的 OpenAI 最近。向来追求 ROI 的互联网大厂,如此耗神费力地抢夺人才,是出于一种生存本能的考量。
关于人才,任正非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早年华为招过一个年轻的俄罗斯博士,不会谈恋爱,只会做数学,连主管领导也说不清他十多年里每天到底在捣鼓什么。
但突然有一天,这个俄罗斯小伙宣布通过算法实现了一个基站同时兼容 2G、3G 网络的技术突破,让华为一下子领先爱立信,大规模占领欧洲市场。
这样的 " 技术爆发 " 在当下同样适用。看起来大厂们是在争夺人才,实际上是害怕错失新一轮风口的入场券。而这些被冠以 " 天才少年 " 的群体,自然也就承接了大厂这部分盛满焦虑的期待。
关于 AI 竞争,在业内有一条被普遍认同的规律:人才第一,数据第二,算力第三。
零一万物的模型训练负责人黄文灝同样指出,人才在大模型中的作用会被放大,一个公司的上限 = 人才质量 × 算力。大模型算法团队一般就是十到二十个人,但是他们后面会用几万张卡,这些人的能力被后面几万张卡放大很多。
更何况,种种原因之下,国内的大厂远没有阔绰到像 OpenAI 那样有几万张卡可以用。他们唯一能抓住的,就是这群对技术抱持理想,渴望施展拳脚的天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