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争搶天才少年的背後,是巨頭們的野心,歡迎閱讀。
ChatGPT 發布後的第 21 個月,AI 人才争奪戰愈演愈烈。
前有 OpenAI 聯創相繼出走,轉投競對,後有谷歌 25 億美金打包收購 Character.AI 的人才和技術,國内大廠對于人才的搶奪同樣争先恐後。
5 月 20 日,字節跳動 Top Seed 人才計劃正式啟動
6 月 19 日,騰訊青雲計劃正式啟動
7 月 23 日,華為面向全球招募天才少年
7 月 26 日,阿裡啟動 T-Star 計劃發掘高潛學子
……
不論是種子計劃還是天才少年,這些大廠的招聘計劃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一個關鍵詞——人工智能。
根據英國咨詢公司 Dealroom 今年 5 月發布的報告,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投入已經高達 650 億美元,占全球風險投資總額的 20%。光是美股七巨頭上半年對于 AI 的投資就已經超過了英國一年風險投資的總額。
聚集最多錢的地方,往往也吸引着最聰明的頭腦。
如今,AI 領網域的競争不單要拼誰家的 GPU 最多、算力最強,更重要的是數十萬張 GPU 背後該匹配怎樣的頭腦,才能率先捕捉到數億次計算背後的靈光乍現和奇點時刻的到來。
左手裁員 右手搶人?
矽谷的科技巨頭們,剛剛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裁員風暴。
過去幾年來,Meta、亞馬遜、微軟、谷歌和蘋果削減了數以十萬計的崗位。根據裁員數據網站 Layoffs.fyi 的數據,2023 年科技行業的裁員人數超過 26 萬人。
然而,即使年初的科技巨頭還在哐哐裁員,一場 " 人才争奪戰 " 卻在同步上演。它們所瞄準的 AI 領網域,看起來 " 這邊風景獨好 "。
根據 CompTIA 的數據,2023 年美國有 18 萬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職位。今年,人工智能領網域的職位空缺仍在增加。
2023 年,Alphabet 和 Meta 發布的職位中與 AI 有關的比例分别為 27% 和 18%,高于 2019 年的 23% 與 8%。
科技巨頭們對 AI 人才的極度渴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這輪裁員,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吸引和留住頂尖 AI 人才。它們一方面需要提高核心研發人員的薪酬,另一方面還要投入更多資金、買更多的卡。
谷歌 CEO 皮查伊曾明确表示,公司希望在 AI 等前沿領網域加大投入,并在其他方面削減成本。降本增效,就是為了重新分配資源,把錢集中起來搞 AI。
高薪,是巨頭們向 AI 人才抛出的首要橄榄枝。動辄數百萬美元的年薪,真切地說明了企業對 AI 人才的重視。
以 AI 工程師為例,Levels.fyi 今年 5 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入門級 AI 工程師的平均薪酬 23.9 萬美元。像 OpenAI 這樣的頂尖公司,更是開出高于 90 萬美金的年薪。
不同級别的 AI 工程師的薪酬,都普遍高于非 AI 工程師。這表明,大公司們願意為 AI 人才支付溢價。正如紐約大學信息系統學教授達爾(Vasant Dhar)說:" 人工智能是新的華爾街 …… 真正優秀的人才已經供不應求。"
對那些已經收在麾下的人才,企業則試圖通過漲薪将他們留住。
根據 WTW 調查 1500 多家雇主的數據,2022 年 4 月到 2023 年 4 月期間,AI 和機器學習行業的管理層員工的基本工資增幅在 5% 到 11% 之間,非管理層為 13% 到 19%。
巨頭們之所以肯漲薪,主要還是怕被挖牆腳。今年 4 月,特斯拉的視覺科學家 Ethan Knight 離職,加入到了馬斯克的 xAI 公司。馬斯克從特斯拉給 xAI 搶人,這聽起來有些奇怪。
但據馬斯克後來披露,如果不是他出手,這位科學家就要被 OpenAI 挖走了。
馬斯克不無感慨地說:這是我見過最瘋狂的人才大戰。除了在薪酬方面出手闊綽,科技巨頭們還給足了 AI 人才面子。
老板、高管親自下場撈人,現在已經成為新風尚。前有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親自打電話,挽留想要跳槽的員工;後有 Meta 老板扎克伯格一紙親筆信,誠邀 DeepMind 研究員跳槽,親自幹起 HR 的活。
另外,巨頭們還熱衷于在全球範圍内,開設 AI 實驗室、研究院或者和學校合作,多渠道前置儲備優秀科研人才,提早挖掘高潛的天才少年。
《華盛頓郵報》曾報道稱,矽谷正在 " 逼死 " 學術圈。許多 AI 博士,一畢業就進入了大公司,因為那裡提供了優秀的科研環境和資源。根據一份 2023 年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報告,近 70% 擁有 AI 博士學位的人才最終進入私營公司就業,而 20 年前這個比例只有 21%。
把前 2% 的頂尖人才留在國内
近年來," 人工智能 " 頻頻出現在各國的政府報告、戰略計劃中。應該說,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經成為各國發展 AI 優先級最高的事情之一。美國如此,大洋彼岸的中國同樣也是。
過去 5 年,中國和美國成為頂級 AI 人才的主要來源地和目标工作地。美國 MacroPolo 智庫發布的報告指出,有 70% 的頂級 AI 人才在中國或美國的機構中工作,65% 的頂級 AI 人才出自中美兩國。
盡管如此,美國仍然是最頂尖人才的首選地。AI 領網域前 2% 的人才,有超過一半都選擇在美國工作。随着中國進入這波 AI 浪潮的第一梯隊,眼下國内對 AI 人才的渴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國内 AI 行業缺人到什麼程度呢?
根據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預計到 2030 年,國内外大學及現有頂尖人才儲備只能提供約 200 萬 AI 人才,缺口将達 400 萬。
盡管如此,得益于這些年中國 AI 產業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願意留在國内發展。MacroPolo 報告顯示,在全球前 20% 的 AI 人才中,有 28% 的人選擇在中國工作。而在 2019 年,這個數字只有 11%。
中國培養了全世界最多的 AI 人才,國内企業對 AI 人才的吸引力也顯著上升。為了把頂尖人才留在國内,國内的科技企業都開足馬力。
而他們想要留住 AI 人才的決心,從近年來各大廠推出的 AI 人才專項計劃中可見一二。
今年是騰訊正式推出 " 青雲計劃 " 的第二年,也是大模型全面爆發的元年。作為騰訊面向頂尖技術人才開設的 AI 大模型招聘專項,青雲計劃的入選者享有頂尖的資源配置。
今年 6 月剛畢業的南洋理工大學博士生傅志遠(化名),是騰訊青雲計劃第一批校招生,現已加入騰訊 IEG 光子技術發展部,從事訓練遊戲 AI 方面的工作。
和象牙塔裡純粹的學術研究相比,傅志遠形容在騰訊工作 " 有種把 AI 用到極致的感覺 "。騰訊作為國内頭部大廠,有能力提供頂配的算力資源和遊戲環境資源。
" 當我們把模型訓練出來,并在真實的商業環境裡運行時,會有很強烈的成就感,就像聽到賽車發動機轟鳴的感覺,會很興奮和期待。"
除了充裕的資金算力和行業資源,為了吸引最頂尖的人才,大廠還給應屆生上了 " 薪資 "+" 發展前景 " 的雙保險。
根據獵聘發布的《2024 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報告》顯示,薪資福利是畢業生擇業考慮的首要因素。對比去年同期調研結果發現,畢業生變得更加關注企業前景和個人發展。
一位入職某頭部大廠 AI 部門的應屆生向騰訊科技透露,目前市面上給大模型相關的碩士應屆生崗位開出的薪資基本在 50 萬以上,如果是博士生,薪資會更高。這一信息在脈脈高聘人才智庫發布的《2023 人工智能人才洞察報告》也得到證實:2023 年 6 月開始,AIGC 新發崗位的平均月薪穩定在 6 萬左右。
和高薪同樣誘人的,還有大廠許諾的完整培養機制。這通常以 " 專業導師 "" 定向成長 "" 專屬培養 " 等字眼出現在頭部大廠的招聘公告裡。在大環境更加不确定的當下,應屆生們開始看重工作背後能給自身帶來的長遠價值。
" 既然公司敢讓我從 0 到 1 做沒人做過的事,我一個畢業生,怕什麼?" 孔濤從清華博士畢業後走人才計劃加入字節,從事 AI 機器人的研發工作。
入職後,他立刻發起立項,集中精力進行機器人研究,企業也通常會給專項招聘的人才足夠的信任和耐心。據孔濤的描述,自己從立項到審批都非常順利。現在的他,已經是字節跳動機器人研究總監了。
另外,大廠多元的業态和充裕的現金流,也為一心只想做研究的學院派提供了栖身之地。博士畢業加入騰訊 AI lab 的王艾文(化名)就表示,自己在騰訊 AI lab 享有非常純粹的研究環境。今年以來,她參與的三項研究都相繼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除了硬體齊全,各家大廠在搶人時的 " 軟技術 " 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據某互聯網大廠負責校招的 HR 透露,這兩年為了秋招 " 掐尖 ",大家都會提前 " 搶跑 "。開線下面試專場、預定核心實驗室的準博士都是基操。
截至目前,騰訊的青雲計劃已經在北京、上海、美國灣區等地開設近 10 場線下活動,邀請頂尖技術同學參觀交流。
圖為同學正在參加在騰訊上海總部騰雲大廈進行的青雲技術開放日活動
據了解,為了加大吸引力,ACL 會議期間(計算機語言學協會年會),青雲計劃甚至直接将「技術交流晚宴」開到了會議所在地——湄公河的郵輪上。
" 七八月鎖定‘提前批’,九十月就發意向書。大家盯上的頂尖畢業生基本個個都是‘ offer 收割機’,出手稍晚,人就被撬走了。"
有意思的是,今年的學界頂會的會場都變成了國内企業挖人的大型招聘現場。
據今年參加 CVPR(IEEE 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别會議,計算機視覺領網域三大頂會之一)的參會者透露,騰訊作為今年的會議贊助商之一,除了有相關的技術核心負責人與會讨論,更是直接派了 HR 去現場。
還有報道稱,今年的 ICML(國際機器學習大會,機器學習領網域三大頂會之一),字節豆包團隊的業務和 HR 都來到現場,查 Google Scholar 中的論文發表數量,合适的就直接面試發放 offer。
人才意味着什麼?
去年底宮鬥風波之際,OpenAI 官方發言:沒有員工,OpenAI 什麼都不是。
圖為 OpenAI 推特内容
畢竟,OpenAI 核心的技術突破幾乎都來自于相關論文的作者和研究團隊,人才對于 AI 技術的發展是決定性的。
對于國内大廠來說,誰的人才儲備越多,誰就離中國的 OpenAI 最近。向來追求 ROI 的互聯網大廠,如此耗神費力地搶奪人才,是出于一種生存本能的考量。
關于人才,任正非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早年華為招過一個年輕的俄羅斯博士,不會談戀愛,只會做數學,連主管領導也說不清他十多年裡每天到底在搗鼓什麼。
但突然有一天,這個俄羅斯小夥宣布通過算法實現了一個基站同時兼容 2G、3G 網絡的技術突破,讓華為一下子領先愛立信,大規模占領歐洲市場。
這樣的 " 技術爆發 " 在當下同樣适用。看起來大廠們是在争奪人才,實際上是害怕錯失新一輪風口的入場券。而這些被冠以 " 天才少年 " 的群體,自然也就承接了大廠這部分盛滿焦慮的期待。
關于 AI 競争,在業内有一條被普遍認同的規律:人才第一,數據第二,算力第三。
零一萬物的模型訓練負責人黃文灝同樣指出,人才在大模型中的作用會被放大,一個公司的上限 = 人才質量 × 算力。大模型算法團隊一般就是十到二十個人,但是他們後面會用幾萬張卡,這些人的能力被後面幾萬張卡放大很多。
更何況,種種原因之下,國内的大廠遠沒有闊綽到像 OpenAI 那樣有幾萬張卡可以用。他們唯一能抓住的,就是這群對技術抱持理想,渴望施展拳腳的天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