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呷哺呷哺的“高端梦”醒了,欢迎阅读。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李佳琪
编辑|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双品牌战略,如今却成了拖累呷哺呷哺集团的枷锁。
2024 年火锅市场价格战白热化。客单价同比下降 14% 至 59 元,30 元以下套餐占比提升 2%。行业数据显示,50-70 元价格带成为竞争最激烈区间,占比达 45%,而 100 元以上市场份额萎缩至 7%。
此外,全国小火锅门店超 5 万家,其中 20~40 元价格段占比最大,超 30%。海底捞推出旋转自助式的一人食小火锅 " 沸派 · 甄鲜小火锅 ",主打人均 30 元 +,多个老牌快餐品牌也在抢占小火锅赛道。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凑凑的 123.5 元客单价显得越发格格不入。创始人贺光启曾试图通过涨价和子品牌布局进军高端市场,撕掉平价标签。但现实似乎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呷哺呷哺集团近日发布的 2024 年财报犹如一记重锤,敲碎了资本市场最后的幻想。全年营收 47.55 亿元,同比下滑 19.65%,净亏损扩大至 4.01 亿元,这已经是其连续第四年亏损,累计亏损超 12 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股价自 2021 年高点 26.9 港元跌至 0.81 港元 / 股,不足 1 港元,触发港交所退市预警。市值仅剩 8.8 亿港元,较 2018 年巅峰期蒸发超 90%。(截止到 4 月 11 日,呷哺呷哺股价 0.66 港元 / 股,总市值 7.17 亿港元)。
枷锁
一人食小火锅仍站在风口上,但其开创者呷哺呷哺却飞不起来了。
2024 年,呷哺呷哺一口气关闭了 138 家呷哺呷哺门店和 73 家湊湊门店,相当于每三天就有一家门店消失。 关店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门店多位于不符合品牌 " 高性价比 " 定位的区網域。
财报显示,集团主品牌呷哺呷哺收入 26.29 亿元,同比下滑 13.06%,客单价从 62.2 元降至 54.8 元,翻座率从 2.6 次降至 2.5 次;高端品牌湊湊收入 19.48 亿元,同比下滑 26%,客单价从 142.3 元降至 123.5 元,但仍高于多位竞争对手。翻座率也从 2.0 次跌至 1.6 次。更讽刺的是,湊湊净亏损为 3.53 亿元,几乎吞噬了集团全部利润。
核心品牌双线失守之外,其 2022 年推出的客单价高达 250 元的烧肉品牌 " 趁烧 ",随着 2024 年上海最后一家门店的关闭,3 年百店目标化为泡影,财报中也已 " 查无此人 "。
这场战略溃败的根源,在于对消费趋势的误判。呷哺呷哺一直在高端化与平民化之间反复横跳,导致品牌形象严重割裂。
2016 年,创始人贺光启宣布呷哺呷哺由快餐向轻正餐转型,要推进呷哺呷哺餐厅 2.0 更新,意在打造 " 火锅界中的星巴克 ",客单价也随之一路飙升。年报显示,2017 年 -2020 年,呷哺呷哺客单价从 48.4 元涨至 62.3 元。
然而到了 2024 年 5 月,呷哺呷哺又高调宣布降价,套餐价格全面下调,单人套餐价格最高下调 8 元,整体价格降低幅度在 10% 上下。消费者戏谑道:" 呷哺呷哺就像一个追着潮流跑的中年人,永远慢半拍。"
而第二品牌湊湊如今收获到的,也只剩下 " 环境精致但性价比低,分量少,菜品多停留在造型创新,缺乏实质的食材更新,服务响应迟缓、场景创新盲目 " 等市场和消费者评价。
湊湊曾意图通过 " 火锅 + 奶茶 " 的组合吸引年轻客群,但独立运营的 " 茶米茶 " 定价 24-30 元,直接对标喜茶、奈雪,但产品创新滞后。当茶饮赛道在产品上新等维度卷出新高度时,茶米茶仍停留在 " 新中式人文茶馆 " 的抽象概念。此外,火锅与茶饮的场景冲突加剧——消费者反馈 " 吃完火锅身上都是味,根本不想喝茶 ",这种强行缝合的模式并未被市场接受。
凑凑的问题源于高端定位与消费降级趋势的错配,叠加运营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加剧及内部管理缺陷。尽管集团试图通过降价和调整开店策略挽救,但品牌形象受损和消费者信任流失已成关键掣肘。
湊湊的困境也折射出中高端餐饮在消费降级时代的集体焦虑。当高端沦为价格标签、创新变成盲目跟风,品牌终将失去核心竞争力。未来,湊湊若不能在产品力、成本控制和场景适配性上实现突破,其 " 火锅界星巴克 " 的梦想或将彻底破灭。
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对虎嗅表示:呷哺呷哺及凑凑业绩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战略失误与市场适应不力。呷哺呷哺在追求高端化转型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性价比优势,同时服务质量下滑及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影响了消费者体验。凑凑虽定位高端,但面对消费降级的市场趋势,其高客单价难以吸引足够客流,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自身经营策略的不够灵活,导致连续亏损,门店数量缩减,整体表现低迷。公司需在品牌定位、服务质量和市场策略上做出有效调整,才能重拾增长动力。
生死时速的火锅江湖
财报显示,呷哺呷哺在 2025 年计划新开 95 家呷哺呷哺门店,目标翻座率 3 倍以上,试图在核心城市的机场、高铁站等流量枢纽重获生机。
但其重获生机的难度正在进一步加大。首先是高端与平价市场的双向挤压:2024 年火锅行业超 30 万家门店倒闭,但高端品牌(如捞王)和平价品牌(如海底捞副牌 " 嗨捞 ")逆势增长。湊湊客单价 123.5 元处于尴尬中间地带,既无法与人均 50 元的小火锅竞争,又难以比肩人均 150 元以上的高端品牌。
此外,行业头部品牌纷纷试图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增长。海底捞通过啄木鸟计划、红石榴计划等优化门店、拓展业务,2024 年营收 427.5 亿元,实现 47 亿元净利润,翻台率回升至 4 次 / 天。巴奴毛肚火锅聚焦爆款,综合净利润率为 9%,平均翻台率约为 3.7 次。新兴品牌如郭如花菜市火锅以现切食材和 55 元客单价快速崛起。
火锅行业也正经历着剧烈的新陈代谢。《火锅产业发展报告 2025》显示:2024 年,全国火锅市场规模达 6175 亿元,同比增长 5.6%,预计 2025 年将达 6500 亿元。火锅热度持续攀升,抖音搜索指数和微信指数显著提升,门店数量增长,但企业存量有所下滑,连锁化率逐步提升至 25% 以上,50 家以上连锁品牌占比扩大。
消费端的变化更加残酷。Z 世代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追求超过了对口味的执着,山野火锅、地摊火锅等新场景爆发式增长。呷哺呷哺引以为傲的会员体系,在抖音直播、外卖平台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尽管集团拥有 4200 万会员,但复购率并不乐观。
面对困局,呷哺呷哺也尝试过改革。曾尝试将湊湊下沉至二三线城市,但高客单价与下沉市场消费力不匹配,最终被迫收缩战线,聚焦一线城市优质商场。虽也曾尝试降价和推出学生优惠套餐,但消费者对高价策略的负面印象已经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扭转颓势。哪怕未来继续推出更多举措以扭转乾坤,也仍需时间的检验。
2025 年,若呷哺能依托供应链优势、精准定位核心客群,并兑现 " 翻座率 3 倍 " 的承诺,或有一线生机。但未来若无法重塑性价比优势或差异化竞争力,生存空间可能进一步压缩。这家曾开创 " 一人食 " 时代的品牌,恐将沦为火锅行业激烈竞争下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