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汽车在被发明出来137年后,终于又发生了一次革命,欢迎阅读。
" 汽车史上第一次空间革命 "、" 把空间还给用户 ",看到 LEVC(伦敦电动汽车公司)这样的自我定义青主不禁眼前一亮。
1
最基本的需求最没得到满足
现在,这个行业里我们听到的革命太多了,智能化革命、新能源革命、制造革命、营销革命……,然而,对于一款乘用车,用户却连最重要的一项诉求其实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哪怕是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车,这项需求也只是得到一种相对的满足,这个需求就是空间。
汽车诞生已经 137 年了,汽车行业在安全、动力、能效、操控等领網域的进步巨大,近些年在智能化方面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然而,恰恰在最基础的车内空间上的表现却乏善可陈。名曰 5 座,实际上都只宜坐 4 人,谁愿意佝偻紧缩着夹坐在后排中间位置呢?名曰 6 座、7 座,实际上第三排只能应急,谁坐都憋屈;内部空间够大了,在安全、操控、舒适性上又过度妥协,车又不好开甚至是没法开了……
有一回,6 个人开一辆百万级的德系 7 座豪华 SUV 出游,第三排空间局促得让我至今记忆尤新,还好只是短途出游,大家都几乎没带什么行李,从那以后我就对所谓的 "7 座车 " 心怀警惕。
这样的车名曰 7 座,可真坐了 7 个人,不仅第三排乘员憋屈,第二排乘员也无法舒展。
也难怪,乘用车的形态无非就那么几种——轿车、SUV、MPV,外形尺寸也不可能太大,动力总成、悬挂系统、传动系统、转向和制动系统,新能源车还有三电系统,一堆东西要布置,都要占空间,还要考虑通过性、安全性,还要隔热、隔音,车内空间似乎确实没什么文章可做了。
2
首倡空间革命,LEVC 是谁?
今年 5 月,LEVC 在英国发布了世界上首个 " 空间导向型纯电架构(Spa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简称 SOA 架构)",并推出 XSPACE 战略,号称要 "打破物理极限,重构空间与出行的关系"。
SOA 架构发布现场。
LEVC 是谁?口气这么大!
大家可能对 LEVC 比较陌生,对于熟悉这个行业的人来说," 空间革命 " 从 LEVC 口中喊出来却最顺理成章。
Savoy Hotel —— " 伦敦最有名的酒店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限制,车辆出入困难,1906 年,伦敦发布了小转弯半径车型标准法规,保证类似 Savoy 这样的场合车辆也能出入自如。1908 年,因为这项法规诞生了独一无二的出行品牌也就是 LEVC 的前身。
LEVC 已有 115 年历史,自 1908 年创立以来,一直专注于高端出行市场,吉利控股集团 2006 年入股,并于 2013 年全资收购。2017 年,更名为 LEVC,实现了从专业出租车制造商向新能源车制造商的转型。
2006 年,吉利控股集团入股英国猛铜公司。
和其他汽车公司不同,一百多年来,LEVC 聚焦于高端出行需求,专注推动轮上空间的创新发展,开创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如全球第一的最小转弯半径技术,还有安全隐私舱隔断、对向会客座椅、副驾行李舱、无障碍关怀等技术都是 LEVC 首创,LEVC 也逐渐发展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端出行品牌。
LEVC 专注于高端出行服务,推出过许多空间创新的经典车型,图为 1948 年 FX3 车型。
3
从 67% 到 75%
那么 SOA 架构到底将如何 " 重构空间与出行的关系 "?
不是简单放大车的外形尺寸,当然,由于定位高端出行需求,SOA 架构的定位是中大型以及大型车,轴距带宽从 3 米到 3.8 米,车长带宽从 4.86 米到接近 6 米,宽度带宽从 1.945 米到 1.998 米(下图)。
它最大的突破,一是极限的空间利用率。
SOA 架构的整车空间利用率(俗称 " 得舱率 ")高达 75%,而行业平均水平只有 67%!别小看这 8 个百分点的差距,对于一辆 5 米长的车,这意味着有效车内空间多出来整整 40 公分!
L1/L2 就是所谓的 " 得舱率 "。
这是什么概念?
很多豪华车到了中国都要加长,可是一般也就加长个 10-15 公分;按照国内车型级别的划分,比如说 A 级车(思網域)和 B 级车(雅阁),轴距相差一般在 15 公分以内,40 公分车内空间的差距,相当于差了 3 个级别,也就是 A 级到 D 级(奔驰 S 级)的差距!
换个角度,SOA 架构最小车长 4.86 米,能实现 3645mm 的车内净空,其他车型需要 5.44 米的车长,才能达到同样的车内空间!这下你该知道这 "8 个点 " 的差距有多香了吧?
这是理想官方发布的数据,在几款三排座 SUV 中 L9 的 " 得舱率 " 最高,但也只有 66.3%。
二是高度的空间灵活性。
其实大多数时候,一辆三排座的车并不会真的坐 6、7 个人,这时后排的空间其实是被浪费的;当然,很多车第三排座椅也可以折叠,但能收纳起来和地板平齐的极少,SOA 架构通过极致的后悬结构优化,在尾部设计了 163L 的隐藏空间,这个多出来的空间,不仅扩展了载物空间,还能实现最后排座椅的隐藏式收纳(见下图),将车内空间发挥到极致。
四排座椅收纳动图。
更大的灵活性,则来源于 SOA 的纯平地板。前后贯通长达 1.9m 的一体式无极滑轨,让二三排座椅空间可以最大限度自由组合(下图),实现真正的 " 车内空间自定义 "。
不仅第二排可以躺平,第三排也可以躺平;可以实现超大的行李舱,也可以秒变 " 移动的会客厅 ";最重要的是,二、三排座椅在空间上实现了真正的平等,这种 " 空间平权 " 让谁先上车不用再成为一种心理暗战。
座椅滑轨动图。
4
这不是什么奇思妙想,而是技术革命
这样的极致空间革命当然不只是工程师的 " 奇思妙想 ",它在技术上是极具挑战的。比如纯平地板,看起来平平无奇,可是为什么行业里一直没能真正实现这一点?
燃油车时代,由于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的存在,想实现 75% 纯平地板的车内空间是不可能的,纯电时代,挑战仍然存在,动力电池虽然可以平铺在地板之下,也没有了变速器,电机较之发动机体积也小很多,但电动车也有新增部件,SOA 架构之所以能实现空间革命的一个重要技术创新就是 "ODP 中置技术 "。
看似简单的 "ODP 中置 ",其实对相关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以及热管理等都是巨大挑战。这样设计不仅能释放更多的空间,还能使 ODP 单元处于密闭隔离空间中,最大程度避免因碰撞引发的安全风险。
所谓 ODP,就是充电机、逆变器、动力分配单元等的统称,SOA 架构将 ODP 中置于前后桥之间,并将低压蓄电池中置,转向机前置,打破了前围限制,最大程度地释放出前舱机械空间,这才实现了 75% 的超高整车空间利用率,同时也才能做到内舱地板纯平。
下沉式的尾部设计为 SOA 架构凭空增加了 163 升的空间——这相当可观,那为什么这种设计的车少之又少呢?因为这在技术上可能更难。
由于没有尾箱下沉设计,多数同级车型第三排座椅只能折叠而无法收纳。
若是一台面包车好办,后悬可以用最简单最不占空间的形式,尾部下沉设计就容易实现了,但如果是一台中高级车,就必须要综合考虑操控、舒适,就要采用比较高级的后悬架形式,这时悬架就需要更大的布置空间,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尾部就很难沉下去。奥德赛尾部是下沉设计的,第三排座椅可以实现隐藏式收纳,但它的后悬采用的就是非独立的扭力梁式,第三排乘坐舒适性大打折扣。
SOA 架构采用了 " 双球销麦弗逊 + 高承载多连杆 " 前后独立悬架,妥妥的豪华车标准。
而定位高端出行的 LEVC 当然不能这么处理,SOA 架构后悬采用的是多连杆悬架,而且带空气弹簧、CDC 自适应减震系统,这种情况下同时实现尾部下沉设计,向车尾再 " 偷 " 出 163 升的空间,行业里我想不出还有第二例!
5
" 空间导向 " 不是 " 唯空间论 "
汽车的 " 空间革命 " 为何这么难?
因为车辆不是只有空间一个维度,安全、操稳、舒适……,一个都不能妥协,相形之下,空间反而成了唯一稍稍可以妥协的,这也是很多乘用车的实际选择。
一般来说,空间利用率和安全、操稳都是矛盾的,那么 SOA 这么极致的空间表现,会不会是以牺牲安全性和操控稳定性为代价的呢?这一点大可放心。
SOA 架构采用 350mm 的超长吸能盒、Z 字形双重压溃吸能、前副车架碰撞时脱落下潜,及车身和电池包的四重吸能卸力传导设计,实现多重吸能、精准卸力传导;一体式高强度铝型材下车身门槛梁、三层九宫格蜂窝体防撞隔离舱设计,可承受侧面 70 吨压力;无论正碰、侧面柱碰、还是 45 度偏置碰撞,都远超欧洲 NCAP 及中国 NCAP 五星标准。
对于 SOA 架构的这种大车而言,更应该担心的是操稳。太长的车操稳是先天的短板,但 SOA 架构打破了这种 " 刻板印象 "。
决定车辆操稳性能的几个关键因素,分别是车身刚性、悬架,还有重心和质量分布。SOA 架构首款原型车扭转刚度高达 41000Nm/deg,几乎是同级车的两倍,超越奥迪 Q7(32700Nm/deg),和劳斯莱斯(40000Nm/deg)一个级别。
车身刚性是一台车几乎全部性能的基础,车身刚性高其他的所有性能才会好。超高的车身刚性,不仅为 SOA 架构带来更高的操稳极限,同时也带来更好的安全和 NVH 性能。
SOA 架构车身静态抗扭刚度高达 4.1 万牛米 / 度,达到超豪华车标准。
前面也说了,SOA 架构采用了 " 双球销麦弗逊 + 高承载多连杆 " 前后独立悬架,不仅提升了车身动态稳定性和可靠性,车辆承载性能也大幅提升。
激烈驾驶时的俯仰角和侧倾角(越小越好),以及最大横向加速度(越大越好)是衡量车辆操稳性能的重要指标。实际测试显示,SOA 架构首款原型车,在急加速和紧急制动时的俯仰角度分别仅为 2.28 度和 1.66 度,而欧系对标车型分别是 3.11 度和 1.68 度;高速过弯时,SOA 架构的横向极限 G 值达到 0.73g,同时侧倾角仅为 4.9 度,欧系对标车分别为 0.7g 和 5.5 度。
为未来移动空间专属打造的由芯片到云端的全新智能系统—— L.OS 电子电气架构,链接芯片、作業系統、整车控制应用、生态与云端,可灵活匹配不同的感知硬體及控制算力,可支持全场景、全天候、全冗余的 L2-L4 多种自动驾驶技术方案。
SOA 架构带给用户的不仅是颠覆性的空间体验,在安全、操稳、智能等方面对对手的优势也是碾压式的。这个 " 空间导向型 " 架构的优势并非只是空间!
6
LEVC 定义了一个全新品类
现在,汽车越来越强调智能化和电动化,但越来越多的功能和越来越大的电池包,都更多侵占了本就有限的车内空间,而有效的车内空间才是乘用车最宝贵的东西,SOA 架构为汽车带来一场空间革命,基于这个架构的车型,将极致的空间利用率和灵活性,和高标准的安全、舒适、驾控、智能相结合,目前行业里还没有类似的产品,也就是说,LEVC 定义了一个全新的品类。
定义一个新品类,是最高阶的竞争手段,它需要全方位的技术突破,更需要对目标用户需求的洞察。有着 115 年历史的 LEVC 一直专注于高端出行市场,深谙用户的空间需求,之前的 TX 等车型就在车内空间方面有着诸多行业创新之举,现在结合吉利在架构、安全、智能化、三电等技术领網域的优势,LEVC 终于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赛道。
说实话,吉利当初为何收购 LEVC,外界(包括青主在内)没几个真正看懂的,直到现在大家才明白 LEVC 原来是吉利 " 大棋 " 的一块重要拼图。SOA 架构下的全新产品将带给行业的冲击有点类似特斯拉 Cybertruck 皮卡,区别是,Cybertruck 发布已经好几年了却迟迟没有下文,而 SOA 架构下的新车,我想,大家可能不用等很久。
特斯拉 Cybertruck 虽然也被称为 " 皮卡 ",但显然它是一个全新品类。问题是,这款车 2019 年就发布了,至今没有上市。
青主按 .
" 蓝海市场 " 只能开辟,无法寻找
前不久,又一个我之前没听说过的新品牌来拜访,他们打算做一台增程式 SUV,希望以越野性能和诸多户外功能——诸如车载灶具、车载帐篷等——作为差异化卖点。
他们自觉找到了一个 " 空白市场 ",可是,我告诉他们,先不说 " 越野 + 智能 + 户外功能 " 是否真的能形成差异化,重点是越野和户外都不是刚需!而真正的蓝海市场,并不是与众不同就够了,它的前提是对用户刚需更好的满足!
无论竞争多么激烈,蓝海市场其实一直都是有的,但更多人都只能在既有的细分市场里寻找残存的机会,没有机会就只能卷,而只有洞察到用户尚未得到满足的刚需才能开辟出真正的蓝海市场,苹果 iphone 如此,特斯拉电动车其实也如此。
问题是,如果没有革命性的技术,你不可能开辟出新的赛道,就像苹果如果没有 IOS,没有 iTunes,没有 App Store,它不可能颠覆诺基亚。
是的,蓝海市场一直都在,因为人的欲求永无止境。问题是,在今天已经卷成这样的汽车市场,不可能还有什么蓝海市场等着你去发现,你只能用技术创新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才能开辟出所谓的蓝海市场。
所以,不要羡慕 LEVC 的 SOA 架构找到了一个蓝海市场,这个蓝海市场,不是它找到的,而是用大量的创新技术、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开辟出来的!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DearAuto 立场。 )
———— END ————
法
律
顾
问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李国勇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