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从汽车产品制造到上下游产业链完善,今年的两会提案导向何方?,欢迎阅读。
兼收并购、价格战…… 2024 年一季度尚未结束,车市发展已经跌宕起伏。
随着燃油车转型的加速、新能源品牌淘汰赛的加剧,今年注定是变革的一年。而在风浪之中,本次两会提到的汽车各类议题,为行业的未来发展竖立了风向标。
纵观多个议题,从消费环境到数据安全、从补能网络到智能制造……相比于之前两会常提及的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今年的重点更加倾向于新能源大环境的逐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加速发展。
逐步完善智能驾驶法律法规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 年,我国汽车产销突破 3000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 和 37.9%,市场占有率达到 31.6%。
新能源汽车产业突飞猛进,带动智能化产业一路狂飙。以智能化为标签的小鹏汽车、与多家车企开展合作的华为品牌……都成了 2023 年至今的热门话题。
但与此同时,智驾安全、数据安全等问题也随之浮现。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朱华荣提到,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伴生海量中国驾驶场景及用户数据,对车辆被动安全、智驾安全、信息安全领網域提出更多挑战。
对此,朱华荣建议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联合多方建立产学研用融通平台,依托平台共建共用国际领先的驾乘模拟大科学装置及配套軟體库、场景库,填补国内空白;明确汽车数据中个人信息的界限,细化汽车数据产权规定,落实车企对汽车数据的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 CEO 雷军也在《关于进一步规范智能驾驶产品安全应用的建议》中提出以下建议:一、规范辅助驾驶功能应用,打造更安全的驾驶体验;二、规范自主代客泊车功能应用,保障无人化场景体验安全;三、规范车端数据使用,提升智能驾驶产品安全水平。
其中,为更好地向智能汽车用户提供安全舒适的产品体验,推进相关法规标准和产品监督管理办法落地,规范智能驾驶产品的安全应用,雷军强调道:" 建议尽快建立辅助驾驶产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快辅助驾驶安全技术要求及测试验证标准落地应用,细化驾驶员在环及风险提示等人机互動要求,规范辅助驾驶功能的正确使用,打造更安全的辅助驾驶体验。"
绿色减碳,补能网络不断调控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其上下游产业链也正在高速发展。其中,车载储能成为了储能网络建设中的关键一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的数据显示,204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达 3 亿辆,车载储能容量将超 200 亿 kWh,对电网的功率支撑可达 30 亿 kW。
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的储能作用、调控用电高峰期、实现双碳目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提到:可借助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实现无人驾驶夜间自主寻桩充电,将用电负荷从日间高峰期规模化迁移至夜间谷底期,可有望显著改善日间高峰期的供需矛盾,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利用率,充分发挥夜间电力富余且低成本的优势。
他强调到,车网互动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经济及战略价值,但当前进展较慢,卡点众多,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明确商业模式及相关技术标准。
基于此,在《关于探索限定场景无人驾驶法规,加快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建议》中,何小鹏提出以下建议:一、建议探索设立限定场景下低速无人驾驶的政策法规,开展夜间低速无人驾驶 + 补能试点应用,实现从 " 人找桩 " 到 " 车找桩 ",将用电负荷从日间高峰期规模化迁移至夜间谷底期,并将充电从主动行为转变为自动化漫游式服务,从而形成电网、用户、充电站运营商、车企多赢格局。相关法规和试点也将同样适用于用户夜间自主泊车和低速物流等场景。
二、建议推动车网互动顶层设计,构建成熟商业模式,统一相关标准,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推广,同时尽快制定出台车网互动各环节标准体系,并明确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并加速构建车网互动成熟商业模式,形成各参与方稳定盈利预期。
雷军也提到,可尝试探索建立绿色电力全国交易机制,促进链主企业引领供应链绿色转型。首先建议建立健全全国跨区網域绿电交易机制,畅通交易渠道。在此基础上引导链主企业探索建立绿色电力 " 新集采 " 模式,即链主企业整合供应链内企业的绿电需求,统一绿色电力采购渠道,形成集体议价优势,激发供应链企业使用绿电的积极性,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
智能制造,加快搭建上下游产业链
在产品更新、法规完善等关键环节之后,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实现新兴工业化的主要路径,也 " 亮相 " 于两会提案之中。
为加速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智能制造正成为汽车工业发展新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仍然存在着现有标准协调协同不够、应用推广水平有待提升、关键技术装备受到制约等问题,国内企业仍然面临人才资源匮乏、资金筹措困难等挑战。
基于此,在《关于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融合先进技术发展的建议》中,雷军提出以下建议:一、促进先进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加速工业大模型部署;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探索智能制造 " 中国范式 ";三、支持龙头企业承接智能制造重大专项,突破瓶頸关键技术装备。
在工业发展方面,雷军重点提到:建议主管部门尽快出台专项,以智能制造系统軟體、AI 大模型和通用仿生机器人的部署应用为重点产业突破方向,支持打造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深度夯实智能制造数字底座,持续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控制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工艺、装备、軟體成组连线创新突破,形成自主可控、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在政策引导方面,雷军也具体提出了建设示范性工厂和生产线、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重大专项立项等具体建议,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多条路线参考。
除此之外,雷军还追本溯源、提到了智能发展中人才缺失的问题。在《关于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的建议》中,雷军提出:一、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二、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三、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和教培机构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有效满足当前各领網域对人工智能应用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