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從汽車產品制造到上下遊產業鏈完善,今年的兩會提案導向何方?,歡迎閲讀。
兼收并購、價格戰…… 2024 年一季度尚未結束,車市發展已經跌宕起伏。
随着燃油車轉型的加速、新能源品牌淘汰賽的加劇,今年注定是變革的一年。而在風浪之中,本次兩會提到的汽車各類議題,為行業的未來發展豎立了風向标。
縱觀多個議題,從消費環境到數據安全、從補能網絡到智能制造……相比于之前兩會常提及的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等,今年的重點更加傾向于新能源大環境的逐步完善、上下遊產業鏈的加速發展。
逐步完善智能駕駛法律法規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3 年,我國汽車產銷突破 3000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别完成 958.7 萬輛和 949.5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5.8% 和 37.9%,市場占有率達到 31.6%。
新能源汽車產業突飛猛進,帶動智能化產業一路狂飙。以智能化為标籤的小鵬汽車、與多家車企開展合作的華為品牌……都成了 2023 年至今的熱門話題。
但與此同時,智駕安全、數據安全等問題也随之浮現。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黨委書記兼董事長朱華榮提到,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銷售市場,伴生海量中國駕駛場景及用户數據,對車輛被動安全、智駕安全、信息安全領網域提出更多挑戰。
對此,朱華榮建議發揮體制機制優勢,聯合多方建立產學研用融通平台,依托平台共建共用國際領先的駕乘模拟大科學裝置及配套軟體庫、場景庫,填補國内空白;明确汽車數據中個人信息的界限,細化汽車數據產權規定,落實車企對汽車數據的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 CEO 雷軍也在《關于進一步規範智能駕駛產品安全應用的建議》中提出以下建議:一、規範輔助駕駛功能應用,打造更安全的駕駛體驗;二、規範自主代客泊車功能應用,保障無人化場景體驗安全;三、規範車端數據使用,提升智能駕駛產品安全水平。
其中,為更好地向智能汽車用户提供安全舒适的產品體驗,推進相關法規标準和產品監督管理辦法落地,規範智能駕駛產品的安全應用,雷軍強調道:" 建議盡快建立輔助駕駛產品安全監督管理機制,加快輔助駕駛安全技術要求及測試驗證标準落地應用,細化駕駛員在環及風險提示等人機互動要求,規範輔助駕駛功能的正确使用,打造更安全的輔助駕駛體驗。"
綠色減碳,補能網絡不斷調控
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擴張,其上下遊產業鏈也正在高速發展。其中,車載儲能成為了儲能網絡建設中的關鍵一環。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 2.0》的數據顯示,2040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将達 3 億輛,車載儲能容量将超 200 億 kWh,對電網的功率支撐可達 30 億 kW。
但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新能源汽車的儲能作用、調控用電高峰期、實現雙碳目标,成為了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提到:可借助車輛的自動駕駛能力,實現無人駕駛夜間自主尋樁充電,将用電負荷從日間高峰期規模化遷移至夜間谷底期,可有望顯著改善日間高峰期的供需矛盾,提升充電基礎設施利用率,充分發揮夜間電力富餘且低成本的優勢。
他強調到,車網互動具備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巨大的經濟及戰略價值,但當前進展較慢,卡點眾多,主要問題在于缺乏明确商業模式及相關技術标準。
基于此,在《關于探索限定場景無人駕駛法規,加快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建議》中,何小鵬提出以下建議:一、建議探索設立限定場景下低速無人駕駛的政策法規,開展夜間低速無人駕駛 + 補能試點應用,實現從 " 人找樁 " 到 " 車找樁 ",将用電負荷從日間高峰期規模化遷移至夜間谷底期,并将充電從主動行為轉變為自動化漫遊式服務,從而形成電網、用户、充電站運營商、車企多赢格局。相關法規和試點也将同樣适用于用户夜間自主泊車和低速物流等場景。
二、建議推動車網互動頂層設計,構建成熟商業模式,統一相關标準,探索更多應用場景,加速市場化推廣,同時盡快制定出台車網互動各環節标準體系,并明确電力市場交易機制,并加速構建車網互動成熟商業模式,形成各參與方穩定盈利預期。
雷軍也提到,可嘗試探索建立綠色電力全國交易機制,促進鏈主企業引領供應鏈綠色轉型。首先建議建立健全全國跨區網域綠電交易機制,暢通交易渠道。在此基礎上引導鏈主企業探索建立綠色電力 " 新集采 " 模式,即鏈主企業整合供應鏈内企業的綠電需求,統一綠色電力采購渠道,形成集體議價優勢,激發供應鏈企業使用綠電的積極性,推動供應鏈綠色轉型。
智能制造,加快搭建上下遊產業鏈
在產品更新、法規完善等關鍵環節之後,智能制造作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國實現新興工業化的主要路徑,也 " 亮相 " 于兩會提案之中。
為加速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智能制造正成為汽車工業發展新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仍然存在着現有标準協調協同不夠、應用推廣水平有待提升、關鍵技術裝備受到制約等問題,國内企業仍然面臨人才資源匮乏、資金籌措困難等挑戰。
基于此,在《關于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融合先進技術發展的建議》中,雷軍提出以下建議:一、促進先進智能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加速工業大模型部署;二、完善标準體系建設,探索智能制造 " 中國範式 ";三、支持龍頭企業承接智能制造重大專項,突破瓶頸關鍵技術裝備。
在工業發展方面,雷軍重點提到:建議主管部門盡快出台專項,以智能制造系統軟體、AI 大模型和通用仿生機器人的部署應用為重點產業突破方向,支持打造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應用場景。深度夯實智能制造數字底座,持續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智能控制裝備、增材制造裝備等重點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帶動工藝、裝備、軟體成組連線創新突破,形成自主可控、先進适用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
在政策引導方面,雷軍也具體提出了建設示範性工廠和生產線、鼓勵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重大專項立項等具體建議,為智能制造的發展提供了多條路線參考。
除此之外,雷軍還追本溯源、提到了智能發展中人才缺失的問題。在《關于加強培養人工智能人才滿足科技變革需求的建議》中,雷軍提出:一、從義務教育階段普及人工智能素養教育;二、大力推進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建設;三、支持大型科技企業和教培機構培育人工智能應用型人才,有效滿足當前各領網域對人工智能應用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