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广汽三菱停产背后:5年销量跌7成,5月产销已为0,欢迎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何珊珊
7 月 12 日,《致广汽三菱全体员工的一封信》在网上流传,信上称广汽三菱 6 月份已正式临时停产,为顺应新能源转型趋势,公司决定进行人员优化,发布员工安置方案。
7 月 13 日,时代周报记者从广汽集团方面核实该消息,广汽集团相关负责人称 " 目前,广汽三菱的股东三方正尽全力推动企业的纾困转型工作。"
据时代周报记者观察,今年上半年,广汽三菱陆续传出停产消息,广汽三菱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个账号消息更新还停留在 4 月份,此后再无更新。6 月 21 日,据广汽集团公告,向广汽三菱拟提供不超过 9.42 亿元的委托贷款,如今却传出停产消息。
7 月 13 日,时代周报记者联系上一名在广汽三菱工作 5 年的员工,对方告知 " 目前安置政策未出,要通过代职会。"
关于员工安置,广汽三菱相关人士告知时代周报记者:" 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依规进行人员结构的优化,并尽最大努力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销量惨淡,5 年跌 7 成
广汽三菱成立于 2012 年,2018 年之前一度风光无限。但 2018 年后,情况急转直下。据广汽集团产销快报,2019 年广汽三菱销量为 13.3 万辆,到了 2022 年,销量只有 3.3 万辆,大跌超 7 成。而在 2018 年巅峰期,广汽三菱全年的销量为 14.4 万辆。
2023 年 4 月开始,由于广汽三菱销量过低,广汽集团产销快报中三菱数据被与多家公司合并在 " 其他 " 类目中,此后再未单独出现。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5 月,广汽三菱产销量均为 0,前 5 个月累计销量只有 8943 辆,同比下滑 25.1%。产量方面,广汽三菱 2023 前 5 个月累计产量仅 3367 辆,同比下滑 75%。
停产也有迹可循,在今年 4 月,广汽三菱位于长沙的工厂传出停产,5 月,三菱汽车社长加藤隆雄在日本媒体会上证实停产传闻,并表示 " 在华面临困难,按计划将于 6 月重启生产。" 但最终等来的是 7 月 12 日全员信中提到的 6 月正式暂时停产。
广汽三菱多个官方账号消息,也停留在了 4 月,微博更是从 2 月 14 号情人节后再无消息。
负债近 60 亿元,负债率 99.8%
时代周报查阅历年财报的车型发现,自 2018 年起,广汽三菱的燃油车产品就停留在 "ASX(劲炫)、欧蓝、奕歌 " 这三款,到了 2022 年,燃油车只剩下欧蓝德一款。
尽管 2019 年广汽三菱有意识向新能源车转型,推出祺智,但这款实际设计与性能实在不被市场认可,2020 年已惨淡停产。
广汽三菱官方和全员信中提到 " 公司经营层及股东都做了最大努力 " 显然并非轻飘飘的托词。停产背后是资不抵债,难以为继。
广汽集团本身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广汽集团公司公告显示,2018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109 亿,而 2022 年已下滑至 79.83 亿元。2019 年,这一年归母净利润仅为 66.16 亿元。
根据广汽集团 2022 年公告,广汽三菱截至 2022 年年底总资产 59.61 亿元,总负债 59.53 亿元,总负债率高 99.8%。
尽管如此,广汽集团仍选择向三菱输血救援。2022 年上半年,广汽集团公布三菱负债率高达 81%,负债总额 59.53 亿元。2022 年 9 月,广汽集团向广汽三菱提供 10 亿元支持,2023 年 6 月 21 日,广汽集团再次公告,拟向三菱提供不超过 9.42 亿元的委托贷款。
销量持续下跌、无新型产品提振、负债近 60 亿的经营情况,数十亿的资金支援也不过杯水车薪,难挽狂澜。
至此,广汽三菱似乎慢慢消亡。
广汽三菱和燃油车何去何从
7 月 13 日,时代周报记者在天眼查查询发现,广汽三菱在 2018 年巅峰期企业社保人数为 3881 人,到了 2022 年,只有 2698 人。
广汽三菱的招聘账号也早已停止更新。天眼查显示,公司目前高管前 3 名皆为日本姓氏,最新任命的高管在 2023 年 4 月 29 日就职,似乎广汽三菱还在为最后时刻努力。
国内近年来宣告即将停产燃油车的车企不在少数,广汽三菱停产期间,若能果断停产燃油车转型新能源,未必不能盘活生路。
参考比亚迪,2022 年干脆利落的宣告 3 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生产,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开启国内车企停产燃油车的先例。随后陆续有十余家车企宣告停产计划,不过仍需缓冲时间,大多数车企把节点定在 2030 年前后。
比亚迪停产燃油车前,其燃油车 2021 年销量 60.39 万辆,新能源 13.63 万辆,总销量 74.01 万辆。但 2022 年停产后,比亚迪仅 2023 年上半年销量就高达 125.5637 万辆,同比增长 94.25% ,远超 2021 年之和。
停产燃油车没让比亚迪销量大幅下滑,反而更快的加速了市场增长,这也可以作为各家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向新能源转型的参照。
大浪淘沙之际,车企还需抓紧跟上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