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900亿永辉的张老板,依旧决心战斗,欢迎阅读。
记者丨谢之迎 何己派 编辑丨陈晓平 江昱玢
一宗收购绯闻,永辉股东落得空欢喜。
" 公司不存在上述事宜、也不存在其他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
8 月 3 日,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签发公告,专门澄清京东洽谈全资收购的传闻。
话音刚落,拉至涨停的股价,连续两日大跌,至 4 日,基本跌回传闻前,22 万股民白兴奋一场。
永辉超市由张轩松、张轩宁兄弟创办,以 900 亿年营收,为中国最大的本土商超集团。
他们与刘强东也确有渊源,永辉的一重要股东即是京东,现任 CEO 李松峰,也出自京东。
这两年,永辉业绩低迷,张轩松过得艰难,否认收购,他得继续独自战斗,若要独立生存,仍需找钱,甚至找靠山。
突传绯闻
这次永辉收购的传闻,描述得很具体。
有报道称,京东倾向全资收购,较为强势,目标得到实控权,张轩松更倾向纯财务投资,不想将 20 多年的心血完全交付。
双方进行了至少一轮初步沟通,暂未达成一致。
"目前没有这个意向。" 京东官方先回应,张轩松后也予以否认,其表述方式依然留有空间。
两方联姻,市场关注已久,合作始于 2015 年。
京东先是斥资 46 亿元入股永辉,占股 10%,而后,永辉上线京东到家 APP,双方在 O2O 领網域深度合作,高层间也有定期沟通机制。
2 个多月前,京东集团 CEO 轮替,许冉迅速接替徐雷,增补为永辉董事。据天眼查,京东现持股 8.11%,为永辉超市第四大股东。
《21CBR》注意到,刚好那个时点,有投资人在交流平台询问," 京东会收购永辉吗 "。
永辉官方未言明是与否,仅回复 " 如有类似事项,请关注公告。"
这几年,O2O 热潮已淡去,双方业务合作的交集,公开披露较少,只是张轩松过得不易。
实体商超业态不振,叠加疫情,客流大幅下降,2021-2022 年,永辉累计亏超 67 亿,相当于将前四年的利润尽数亏光,毛利率低迷,"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张轩松没逃过闭店。
截至 2022 年底,永辉超市门店 1033 家,较上年 1057 家,门店数首次出现下滑。
其精品超市子品牌 Bravo,也未能幸免,新开 36 家,关闭 60 家,净增长 -24 家。
永辉刻下困难,京东为提振增长,有志于发力线下,扩展在生鲜领網域布局,确实存在一定收购逻辑。
刻下,永辉 320 亿左右的市值,仅为京东市值的 7%,财务上似乎可行。
也有业内人士,不认同两家走到一起的逻辑。
" 协同效应如果有,早就应该释放。如果这么多年恋爱都谈的不行,结婚难道就是条路子吗?"
《21CBR》注意到,在社交媒体平台,京东前高级副总裁蒉莺春这样评论。
转型自救
现在为止,张轩松没有选择并入京东。
有趣的是,他挑选了一位京东高管,来处理当下的困局。
2021 年 8 月,他火速提拔李松峰,担任 CEO,彼时,其刚入职永辉,担任 CTO 才半年左右。
李松峰在京东工作 10 年,担任过高级总监,偏偏,对他的任命,曾任京东首席战略官的廖建文,投了唯一的反对票,认为其超市经验不足。
张轩松依然寄予厚望,放手支持。
李松峰立下军令状,永辉要在 2023 年力争盈利,他的关键筹码,就是数字化。
在张的支持下,2021 年,永辉投入 6.7 亿元,组建千人团队的永辉大科技中心。
当年 11 月,自研全链路零售数字化 "YHDOS 系统 " 投入使用,该系统融合全渠道采销协同、运营、业财管理门户。
永辉相关负责人告诉《21CBR》记者,上线 YHDOS 系统,应用智能订货、智能排班等工具,永辉在坪效、人效、品效方面提升 30% 的效率,部分标杆门店人效提升达 50%。
今年一季度,永辉将所有门店的后场卖场到家仓、商品库存、采购订单、员工任务等业务模块,都纳入 YHDOS 的数字化管理。
官方透露,从 2022 年初至 2023 年 3 月底,其存货总额降幅达 34.95%。
李松峰领导的数字化转型,还包括大幅提升线上业务。
2022 年,其线上业务日均单量 51.8 万单,销售额达 159.36 亿元,同比增长超两成,占总收入的 17.69%。
" 永辉生活 "(自营 App 业务)平均月活数,已达 1260.7 万。
" 永辉到家业务已完成线上标品库建设、数字化商品库存管理及数字化门店用工等,基本实现进销存一体化。" 内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时,张轩松也在积极推动门店调优、关闭部分长期亏损门店,在内部以考核及宣导实现降本增效。
这些举措,已有成效,叠加形势转好,永辉已发业绩预告,1-6 月,净利润 3.9 亿元,扭亏为盈。
这或许也增强了张轩松的底气,不用着急委身巨头。
永辉也是少数能保持开店势头的实体零售企业,2023 年预期新开门店超 30 家。
等待破题
张轩松治下的永辉有好转,可是,转型难言真正破题。
" 这几年,永辉的财务表现基本是这样的规律,一二季度盈利,年底出现大幅亏损。"
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判断,永辉全年盈利的环境条件,不乐观;他同时认为,当前渠道发生巨变,线上化转移在持续,在部分细分领網域的渗透率,甚至超过 50%。
" 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做基于店的即时零售转型尝试,是远远不够的。" 鲍跃忠说。
确实,实体零售的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相对少。张轩松探索新业态,可谓屡败屡战。
早先,他启用李国为 CEO,力推 " 超级物种 ",以 " 高端超市 + 生鲜餐饮 +O2O" 模式,对标盒马。
" 超级物种这个名字非常好,这是个竞争迭代、适者生存的商业模式。" 张这样公开点赞。
2017 年,超级物种开出福州首店,一度开出超 80 家门店,由于店铺租金高,收益不达预期,至 2021 年,几乎全线闭店。
张轩松又尝试社区小店模式 " 永辉 MINI",同样出现闭店潮,无功而返。其后,李国也辞任 CEO。
" 永辉转型尝试失败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模式设计存在问题。" 鲍跃忠评论说。
Costco、山姆火爆之后,2021 年,张轩松又改造部分大店,5 个月内开出 50 多家仓储店,店均 SKU 从过去 1 万多,精简到 6000 以内。
两家外资超市收取会员费,走的是中产路线,永辉则定位 " 家门口的仓储店 " 不用购买会员,喊出 " 一件也是批发价 "。
据张本人披露,2022 年 1-6 月,仓储会员店销售增长超过 20%,明显强于整体增速,其后没有更多信息更新。
"线上线下仓店合一的形式,是最有希望看到盈利的机会。" 李松峰说。而业内认为,仓储店的单店模型尚未迭代成熟。
前面的路,充满不确定性,张轩松眼下的压力,则是实打实的。
连年大亏,至今年 3 月,永辉整体负债率为 85.6%,198.94 亿的流动资产,对应 250.19 亿的流动负债,资金链偏紧,而新业务探索要时间,也要投入。
这样情势下,永辉要翻身,张轩松对外部支持依然有需求,他可以拒绝京东的收购邀约,依然可能接受其他合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