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思考结构,决定了你能看多远,欢迎阅读。
内容来源:笔记侠商业读书季第 20 期。
分享嘉宾:李忠秋,结构思考力研究中心创始人、畅销书《结构思考力》作者。
责编 | 金木研
第 7523 篇深度好文:6304 字 | 15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大家会发现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同事,跟你说件事咿咿呀呀说半天,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而另外一个人过来跟你说三句话,你不但知道他想说什么,而且还能记住他的观点。更可怕的,你还让人给说服了。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说话人在思考和表达时有没有清晰的结构。
对个人来讲,如果你具备逻辑,你的思考深度会很深,表达的效率会很高,你可以让别人清楚知道你表达的是什么。而当一个组织内很多人具备结构思考力后,整个组织的管理沟通效率都会得到极大提升。
一、什么是结构化思考?
很多人好奇到底什么是结构化思考,下面我们用一个小游戏来体验一下。这幅图里有 9 个符号,給你 10 秒钟能不能记住 9 个符号分别是什么?
好像没有那么容易吧。那现在我换一种表达方式,同样用 10 秒钟时间把这 9 个符号记一下。
实际上,两张图里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排列方式有些差别,这就是有结构和没结构的差别。第二种有分类、有排序、有规律、有组合的方式,我们叫做结构化的方式。
1. 结构化思考是全面思考
到底什么是结构化思考?
我希望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容量 20ml 的水杯,里面如何装下 50ml 的水?
也许你已经想到了答案,比如冻成冰块。但我们除了要关注答案,更要懂得解答过程。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基于知识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析原因,20ml 的水杯装不下 50ml 的水,因为水会流出来,水为什么会流出来?
无外乎三个原因:第一,杯子本身容积太小,装不下;第二,水本身是液态,它会流动;第三,地球有重力,所以水往低处流。
当我们尝试着从杯子、水、外部环境这三个方面去看待这个问题时,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一个结构。有了结构以后,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可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比如从杯的角度可以换大杯;从水是流动的角度,可以把水冻成冰;从放水有重力的角度,去太空装水就好了。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思维方式的变化,没有结构的时候,每个人会用自己的经验零星地得出一些答案。这些答案可能对,可能不对,但我们也不敢保证这件事有没有想清楚,有没有想全面。
有了结构以后,你可以非常自信地跟任何人说,这件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每个方面有几个解决方案,既清晰又全面,表达准确且有说服力。
2. 结构化思考的步骤
第一步叫理解,又叫隐性思维显性化。
首先要觉察到现有思考结构存在,自己到底是怎么看待问题的,也就是看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把它显性化出来。
第二步叫重构,又叫显性思维结构化。
找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发现自己的思考结构不清晰,就让它变得清晰起来,这就是显性思维的结构化。
第三步叫呈现,又叫结构思维形象化。
如果我们已经找出逻辑结构,并且还想把它存储并传递出去,有个比较好的选择叫形象化。很多大师的理论、方法论都是模型,因为模型是非常形象化的。
二、理解:隐性思维显性化
1. 结构拆解,让问题简单化
你去学西餐,你问老师说,加盐加多少?他告诉你加几克。
你去学中餐,你问老师说,加盐加多少?适量。加油呢?少许。老师少许是多少?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这不仅是中西餐的差别,更是中西方文化下塑造的不同思维。西方的思维认为任何事物都可分,东方的思维更加强调整体系统感悟,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利弊。
我们讲的结构化思维,更倾向于是西方人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
当然,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利弊,而结构化思考更倾向于西方人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
遇到问题,先找结构。
举个例子,怎么把大象装冰箱里?大家第一反应会说怎么可能。
但西方的结构化思维说分三步:第一步,打开门;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关上门。分完以后发现第一步和第三步没有任何难题,难就难在第二步。
那就再拆,是解决大象的问题、解决冰箱的问题还是解决放的方式问题?再拆,拆到某个小点,把那个小点解决掉,整个问题都会被解决。
2. 通过看结构,判断信息真伪
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就要找出信息的结构,同时把它显性化。找结构的方法有三点:结论是什么?支撑结论的理由是什么?支撑理由有哪些具体的事实?
基于这样的方式,可以画一张树状图或者金字塔结构图。最上面叫中心思想,中间叫理由,下面叫事实。
如果你在工作当中有注意去画别人内容的结构,你会发现要么有事实,没有理由,没有结论,要么有结论,没有理由,没有事实。或者是有理由有事实,但是二者并没有任何的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跟年龄无关,学历无关,阅历无关,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思维训练。
举个例子:我在 2015 年左右开发了一个少儿版的结构思考课,大概有十几万个孩子上了这个课。有一次我们做回访问家长课程怎么样,有家长说这课真好,让我的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清晰表达,但也让我很痛苦。
有一次暑假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妈妈想给她姑娘报个奥数班,孩子死活不想去。然后她妈说你先去体验一下,再决定去不去。最后无奈,孩子说:" 妈妈你能不能跟我说一下,你希望我去上奥数班的三个理由?"
她妈当场就傻掉了,然后说明早上告诉答案。据说两口子一宿都在讨论三个理由是什么。
第二早上起来说:" 宝贝,妈妈希望你上奥数班有三个理由,第一,第二,第三。" 孩子特别认真,点了点头说:" 我觉得你说得挺有道理,我愿意去尝试一下。"
结构化思考跟年龄、阅历、学历、智商没有关系,它是一种思维习惯。当一个人具备这样的思维习惯以后,看问题会更加清晰,能够抓住重点。
三、重构:显性思维结构化
很多人问我,沟通中遇到信息表达不清应该怎么办?事实上,只要记住四个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论证类比。
1. 论:结论先行
有个学员跟我分享了一件事,非常有意思,分享给大家看一下。
张老师:您好,请问是小明的家长吗?我是他班主任张老师。
家长:老师您好,您有什么事吗?
张老师:今天早上的时候,小明在上学的路上,路过一条河。
家长:然后呢?
张老师:河水非常非常湍急。
家长:再然后呢?
张老师:之后他同学小红,就你们家隔壁小红,一不小心就落水了,太危险了这事。
家长:我家孩子怎么样?
张老师:您别担心,小明那会特别勇敢,第一个跳下去救她。
家长:之后呢?
张老师:之后把小红给救上来了。到学校以后,我们把小明评为了见义勇为的小英雄,所以今天打电话,主要想恭喜您一下。
大家一听是个段子,但你发现就算你没遇到过这样的段子,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跟客户说件事,说呀说,把对方说得特别不耐烦;跟领导汇报工作,汇报了半天领导没听懂。
大家知道差别在于什么吗?听的人想听结论。
结论先行,最难的不是先行,最重要和最难的是结论。比如领导经常跟我们讲能不能说重点?你也会要求别人说重点?谁不知道说重点,关键那么大个项目,那么复杂,一句话说不清楚。
所以,当你在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先说你的观点,这个观点叫做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明确的中心思想不能是 " 具体情况如下:..."" 相关措施如下:...",这些都不叫结论先行。
有三个领網域,结论先行做得特别好,我们可以跨界学习一下:
第一个,媒体报纸的标题。正规媒体的标题一定是结论先行,人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告诉你。
第二个,政府工作报告。每段的开头第一句话一定是一个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一定是一个结论。
第三个,咨询行业。咨询公司的 PPT 标题有什么特点?所有标题都是结论先行。结构化思考的概念最早是由麦肯锡提出来的,这是一家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 PPT 每一页的标题都是一句话,概括了这一页内容的中心思想。
结论先行有两个共识:
第一,从表达角度来讲,不只标题要结论先行,每一级都要是下面内容的结论先行。
第二,结论先行的概念大于日常当中说的论点,因为结论是一个观点,观点是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结论先行特别重要,但生活、工作当中普遍存在没有结论、没有观点的话。下面,我就讲 2 种找结论的方法。
① 基于共性找结论
大家看这句话 " 欢迎老客户来体验我们的新产品、引导客户购买相关互补产品、鼓励客户向朋友分享使用感受。" 如果让你来下个结论,怎么下?
给大家一个方法,寻找要素之间的共性。
关键词有客户、产品,都是什么客户?都是老客户。所以概括完了应该是 " 为了提高产品销量,我们应当继续对客户进行二次营销 "。这个结论,就可以概括下面三个行为。
这就是第一种方法,从下往上找共性的结论。
用这个方法之前有两个前提:
第一,你要先保证类别清晰,是同一类别,才能找出共性。
第二,每个要素必须是结论。
比如下边有三要素苹果、橘子、梨,你能得出的共性是水果。你说水果不是结论,因为你下面就不是结论,是个名词,名词的共性只能还是个名词。
所以下边也要先是结论,你才能找出结论的共性,得出总结论。下面结论从哪找呢?再往下找,找出共性往上放。
② 基于目标去找结论
在上图案例中,这些线上业务变化数据是结论吗?不是。
那这结论可以怎么下?
是逐年递增,四年来稳步增长,增长缓慢,还是几乎停止增长?
可以发现,结论没有标准答案!
那结论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你想表达什么。而你想表达什么则取决于你的目标。
所以第二种方法是从上往下基于目标找结论,最上边是目标,主题要为目标服务。一件事可能有好多共性,到底选哪个共性则跟目标有关系。
2. 证:以上统下
以上统下,即上面有结论,下面有理由,结论概括理由,理由支撑结论,上下对应。
但凡你说一件事情,有了观点后,一定要有理由去支撑这个观点,而且这个理由必须是对方比较关心的问题。
举个例子:假如你要向老板申请加薪 20%。你的理由是:第一,家庭生活成本太高,奶粉钱不够了;第二,媳妇挣得比你多,心里不平衡……
这些都是你的理由,也可以支撑你的结论,但是说服不了老板。
你觉得老板关心什么?每个老板关心的问题不一样,就算同一个老板,你找他和我去找他,问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要从对方角度看对方关心什么问题,基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支撑结论。
3. 类:归类分组
我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些点,大家可以发挥想象力看一下像什么?
不管我们看的像什么,绝大多数人都用了一种模式,把相近的三个点想象成什么。没有人跟我们说三个点像什么,但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三个点像什么。
人类大腦有自动将某些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能力。换句话说,相近的事分类就容易记。
如果你跟老板汇报工作:" 老板,跟您说件事,这件事包含以下几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你觉得对方能记住吗?
人类大腦一次性接受信息的量是有范围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 7 ± 2,一种是 5 ± 2。对于这两种,7 是一个临界值,突破 7 以后对记忆开始造成负担。因此,不论是写报告还是口头表达,千万不要超过 7 条。
通过分类,会让问题变得更简单。那么,如何保证分类是清晰的,又怎么保证在专业的工作岗位上,分类能让客户、老板觉得是分清并且认同?
这就需要用到 MECE 原则,这套原则有两个要点:第一,相互独立;第二,完全穷尽。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跟领导汇报工作,讲着讲着让领导一个问题给问住了,没考虑到。最后得个结论,考虑问题不周全、不清晰。周全即完全穷尽,清晰即相互独立。
那如何保证相互独立且完全穷尽了呢?
举个例子,假如说驾驶一辆货车从北京出发运送一批货到上海,半路遇到个隧道,限高 3 米,但车加货一共高 3.05 米,怎么办?
首先,目标是把货送到上海。遇到了限高的隧道以后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想办法从隧道过去。
这就要解决高度问题。高度可以分为货的高度,车的高度,隧道的高度。
车的高度怎么解决?轮胎放气或者货车悬挂。
货的高度呢?卸货分批次运或者重新摆放一下。
隧道的高度呢?上面拓高、下面挖低或者冲过去。
第二,不从隧道过,绕路。
绕路就可以再分为:换交通工具或者换路。
当没有结构的时候,能想出三四个答案。有了结构以后,运用 MECE 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便可以想出十几个答案。
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举个例子,我在总裁班讲课时,有学员发言说 " 我有三点看法 "。细听后发现,第三点与第二点说的是一件事,只是角度不太一样。换句话说,有些人只是习惯了讲三点,并没有完全遵守 MECE 原则。
4. 比:逻辑递进
在思考和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先后的逻辑顺序,这个逻辑顺序是要比较出来的。
举个例子,一个小和尚跟他师傅说:" 师傅,我念经的时候困了,可以抽根烟吗?" 师傅准备揍他一顿。
另外一个小和尚说:" 师傅,我抽烟的时候可以念经吗?" 师傅说:" 好孩子,就应该这样。"
这两个徒弟做了同样的事情,但是结果是相反的。为什么呢?有什么不同呢?
顺序不一样。顺序不一样,结构就不一样;结构不一样,事物的性质就不一样。好比石墨跟钻石,这俩个东西元素是一样的,但是价格差得特别多。
顺序是结构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维度之一,一般情况下,我们有三种顺序。
① 时间顺序
彼此可能存在因果,可能不存在因果。比如常用的昨天、今天、明天。
② 结构顺序
从概念或者空间维度将整体分为部分,如概念的不同部分、按照顺时针、按从上到下的顺序等。
结构顺序也就是我们日常理解的要素,当我们看一个专家总结他的方法论的时候,最简单的是按照步骤去总结,比如这件事抽成三个步骤、四个步骤。最难的是按照要素去总结,比如做战略的 3C。
③ 重要性顺序
将事物按重要性或非重要分组,如首先、其次、再次。
所以当我们在表达和思考的时候,可以用这三种方式。
四、呈现:结构思维形象化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头腦中做理解和重构的过程,最多会拿笔来画结构,但这个过程是看不见的,最后的结果还是需要呈现出来。在呈现的过程中,有个比较好的选择叫形象化,因为影像包含的信息会比文字多很多。
我们有一个小的工具叫结构罗盘,从内到外主要抽成三个部分:" 配 " 关系、" 得 " 图示、" 上 " 包装。
首先你要理清楚表达的要点之间是什么关系,罗盘里归纳出了 4 种模式,16 种关系;其次,是得出这个关系匹配的图示类型;最后是卖点包装,也就是通过简化、引用、类比和整合的方式,进一步对你的观点进行浓缩提炼,让它变得更加简洁明了,容易记忆。
举个例子,某地下一层有上网需求,住宅楼也有上网需求,公司办公楼地下一层也有上网需求。但同样是地下一层,上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入网策略和成本是不一样。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
讨论后的策略如左图,很不容易记。形象化表达后如下右图,发现三点间是一个筛选,所以画了一个漏斗;后来发现每一个开头都是 S,便叫 3S 模型。
不仅是他们,前人也会把经验总结成模型,用字母、词语的方式去做高度浓缩提炼,比如 PDCA、3C、4P 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结构化思考 DE 范畴。
现在市面上很流行学思维模型,其实思维模型就是思考框架、思考结构。结构思考力就是构建你自己的思维模型,把你的想法构建成一个结构模型。
五、如何训练自己的结构思考力?
如何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结构化?刻意练习。
我总结了一个刻意练习的有效方法:重要的事情说三点。
刚开始你会特别痛苦,经常你说了两点可能就没有了。但时间长了以后,你就养成了说三点的习惯,实际上就是刻意逼着你去做结构化。但要注意,这三点要符合论证类比的原则。
首先你有个结论,结论有三个理由,三个理由分别又有三个事实依据。同时,理由之间还有明确的先后顺序。这件事看着很简单,但真的要做到其实非常难,但这就是我们刻意练习的方式。
同时,还要逐渐增加难度,我的建议是用 28 天时间,也就是四周。
第一周练 " 论 "- 结论先行,别人问你一件事,你想尽一切办法提炼总结观点。
第二周加上 " 证 ",有了结论以后,让你的理由能支撑结论。
第三周加上 " 类 ",保证你的三个理由分类遵守了 MECE 原则。
第四周加上 " 比 ",也就是排序,有明确的时间、结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事情 100% 是三点,这只是一种结构化思维的训练方式。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附本文思维导图,帮助大家更好理解这篇文章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