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思考結構,決定了你能看多遠,歡迎閲讀。
内容來源:筆記俠商業讀書季第 20 期。
分享嘉賓:李忠秋,結構思考力研究中心創始人、暢銷書《結構思考力》作者。
責編 | 金木研
第 7523 篇深度好文:6304 字 | 15 分鍾閲讀
思維方式
大家會發現身邊一定有這樣的同事,跟你説件事咿咿呀呀説半天,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表達什麼。
而另外一個人過來跟你説三句話,你不但知道他想説什麼,而且還能記住他的觀點。更可怕的,你還讓人給説服了。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説話人在思考和表達時有沒有清晰的結構。
對個人來講,如果你具備邏輯,你的思考深度會很深,表達的效率會很高,你可以讓别人清楚知道你表達的是什麼。而當一個組織内很多人具備結構思考力後,整個組織的管理溝通效率都會得到極大提升。
一、什麼是結構化思考?
很多人好奇到底什麼是結構化思考,下面我們用一個小遊戲來體驗一下。這幅圖裏有 9 個符号,給你 10 秒鍾能不能記住 9 個符号分别是什麼?
好像沒有那麼容易吧。那現在我換一種表達方式,同樣用 10 秒鍾時間把這 9 個符号記一下。
實際上,兩張圖裏的内容是一樣的,但是排列方式有些差别,這就是有結構和沒結構的差别。第二種有分類、有排序、有規律、有組合的方式,我們叫做結構化的方式。
1. 結構化思考是全面思考
到底什麼是結構化思考?
我希望大家再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容量 20ml 的水杯,裏面如何裝下 50ml 的水?
也許你已經想到了答案,比如凍成冰塊。但我們除了要關注答案,更要懂得解答過程。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基于知識的實際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
解決問題首先要分析原因,20ml 的水杯裝不下 50ml 的水,因為水會流出來,水為什麼會流出來?
無外乎三個原因:第一,杯子本身容積太小,裝不下;第二,水本身是液态,它會流動;第三,地球有重力,所以水往低處流。
當我們嘗試着從杯子、水、外部環境這三個方面去看待這個問題時,就找到了這個問題的一個結構。有了結構以後,在這三個方面都有可能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比如從杯的角度可以換大杯;從水是流動的角度,可以把水凍成冰;從放水有重力的角度,去太空裝水就好了。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思維方式的變化,沒有結構的時候,每個人會用自己的經驗零星地得出一些答案。這些答案可能對,可能不對,但我們也不敢保證這件事有沒有想清楚,有沒有想全面。
有了結構以後,你可以非常自信地跟任何人説,這件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考慮,每個方面有幾個解決方案,既清晰又全面,表達準确且有説服力。
2. 結構化思考的步驟
第一步叫理解,又叫隐性思維顯性化。
首先要覺察到現有思考結構存在,自己到底是怎麼看待問題的,也就是看到自己的思維方式,把它顯性化出來。
第二步叫重構,又叫顯性思維結構化。
找到自己的思維方式,比如發現自己的思考結構不清晰,就讓它變得清晰起來,這就是顯性思維的結構化。
第三步叫呈現,又叫結構思維形象化。
如果我們已經找出邏輯結構,并且還想把它存儲并傳遞出去,有個比較好的選擇叫形象化。很多大師的理論、方法論都是模型,因為模型是非常形象化的。
二、理解:隐性思維顯性化
1. 結構拆解,讓問題簡單化
你去學西餐,你問老師説,加鹽加多少?他告訴你加幾克。
你去學中餐,你問老師説,加鹽加多少?适量。加油呢?少許。老師少許是多少?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這不僅是中西餐的差别,更是中西方文化下塑造的不同思維。西方的思維認為任何事物都可分,東方的思維更加強調整體系統感悟,兩種思維方式各有利弊。
我們講的結構化思維,更傾向于是西方人拆解問題的思維方式。
當然,兩種思維方式各有利弊,而結構化思考更傾向于西方人拆解問題的思維方式。
遇到問題,先找結構。
舉個例子,怎麼把大象裝冰箱裏?大家第一反應會説怎麼可能。
但西方的結構化思維説分三步:第一步,打開門;第二步,把大象裝進去;第三步,關上門。分完以後發現第一步和第三步沒有任何難題,難就難在第二步。
那就再拆,是解決大象的問題、解決冰箱的問題還是解決放的方式問題?再拆,拆到某個小點,把那個小點解決掉,整個問題都會被解決。
2. 通過看結構,判斷信息真偽
我們在接收信息的時候,就要找出信息的結構,同時把它顯性化。找結構的方法有三點:結論是什麼?支撐結論的理由是什麼?支撐理由有哪些具體的事實?
基于這樣的方式,可以畫一張樹狀圖或者金字塔結構圖。最上面叫中心思想,中間叫理由,下面叫事實。
如果你在工作當中有注意去畫别人内容的結構,你會發現要麼有事實,沒有理由,沒有結論,要麼有結論,沒有理由,沒有事實。或者是有理由有事實,但是二者并沒有任何的關系。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跟年齡無關,學歷無關,閲歷無關,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思維訓練。
舉個例子:我在 2015 年左右開發了一個少兒版的結構思考課,大概有十幾萬個孩子上了這個課。有一次我們做回訪問家長課程怎麼樣,有家長説這課真好,讓我的孩子學會了獨立思考,清晰表達,但也讓我很痛苦。
有一次暑假的時候,這個孩子的媽媽想給她姑娘報個奧數班,孩子死活不想去。然後她媽説你先去體驗一下,再決定去不去。最後無奈,孩子説:" 媽媽你能不能跟我説一下,你希望我去上奧數班的三個理由?"
她媽當場就傻掉了,然後説明早上告訴答案。據説兩口子一宿都在讨論三個理由是什麼。
第二早上起來説:" 寶貝,媽媽希望你上奧數班有三個理由,第一,第二,第三。" 孩子特别認真,點了點頭説:" 我覺得你説得挺有道理,我願意去嘗試一下。"
結構化思考跟年齡、閲歷、學歷、智商沒有關系,它是一種思維習慣。當一個人具備這樣的思維習慣以後,看問題會更加清晰,能夠抓住重點。
三、重構:顯性思維結構化
很多人問我,溝通中遇到信息表達不清應該怎麼辦?事實上,只要記住四個字就可以解決問題——論證類比。
1. 論:結論先行
有個學員跟我分享了一件事,非常有意思,分享給大家看一下。
張老師:您好,請問是小明的家長嗎?我是他班主任張老師。
家長:老師您好,您有什麼事嗎?
張老師:今天早上的時候,小明在上學的路上,路過一條河。
家長:然後呢?
張老師:河水非常非常湍急。
家長:再然後呢?
張老師:之後他同學小紅,就你們家隔壁小紅,一不小心就落水了,太危險了這事。
家長:我家孩子怎麼樣?
張老師:您别擔心,小明那會特别勇敢,第一個跳下去救她。
家長:之後呢?
張老師:之後把小紅給救上來了。到學校以後,我們把小明評為了見義勇為的小英雄,所以今天打電話,主要想恭喜您一下。
大家一聽是個段子,但你發現就算你沒遇到過這樣的段子,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場景?跟客户説件事,説呀説,把對方説得特别不耐煩;跟領導匯報工作,匯報了半天領導沒聽懂。
大家知道差别在于什麼嗎?聽的人想聽結論。
結論先行,最難的不是先行,最重要和最難的是結論。比如領導經常跟我們講能不能説重點?你也會要求别人説重點?誰不知道説重點,關鍵那麼大個項目,那麼復雜,一句話説不清楚。
所以,當你在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先説你的觀點,這個觀點叫做有中心思想的主題句。明确的中心思想不能是 " 具體情況如下:..."" 相關措施如下:...",這些都不叫結論先行。
有三個領網域,結論先行做得特别好,我們可以跨界學習一下:
第一個,媒體報紙的标題。正規媒體的标題一定是結論先行,人物、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告訴你。
第二個,政府工作報告。每段的開頭第一句話一定是一個有中心思想的主題句,一定是一個結論。
第三個,咨詢行業。咨詢公司的 PPT 标題有什麼特點?所有标題都是結論先行。結構化思考的概念最早是由麥肯錫提出來的,這是一家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的 PPT 每一頁的标題都是一句話,概括了這一頁内容的中心思想。
結論先行有兩個共識:
第一,從表達角度來講,不只标題要結論先行,每一級都要是下面内容的結論先行。
第二,結論先行的概念大于日常當中説的論點,因為結論是一個觀點,觀點是有中心思想的主題句。
結論先行特别重要,但生活、工作當中普遍存在沒有結論、沒有觀點的話。下面,我就講 2 種找結論的方法。
① 基于共性找結論
大家看這句話 " 歡迎老客户來體驗我們的新產品、引導客户購買相關互補產品、鼓勵客户向朋友分享使用感受。" 如果讓你來下個結論,怎麼下?
給大家一個方法,尋找要素之間的共性。
關鍵詞有客户、產品,都是什麼客户?都是老客户。所以概括完了應該是 " 為了提高產品銷量,我們應當繼續對客户進行二次營銷 "。這個結論,就可以概括下面三個行為。
這就是第一種方法,從下往上找共性的結論。
用這個方法之前有兩個前提:
第一,你要先保證類别清晰,是同一類别,才能找出共性。
第二,每個要素必須是結論。
比如下邊有三要素蘋果、橘子、梨,你能得出的共性是水果。你説水果不是結論,因為你下面就不是結論,是個名詞,名詞的共性只能還是個名詞。
所以下邊也要先是結論,你才能找出結論的共性,得出總結論。下面結論從哪找呢?再往下找,找出共性往上放。
② 基于目标去找結論
在上圖案例中,這些線上業務變化數據是結論嗎?不是。
那這結論可以怎麼下?
是逐年遞增,四年來穩步增長,增長緩慢,還是幾乎停止增長?
可以發現,結論沒有标準答案!
那結論取決于什麼?取決于你想表達什麼。而你想表達什麼則取決于你的目标。
所以第二種方法是從上往下基于目标找結論,最上邊是目标,主題要為目标服務。一件事可能有好多共性,到底選哪個共性則跟目标有關系。
2. 證:以上統下
以上統下,即上面有結論,下面有理由,結論概括理由,理由支撐結論,上下對應。
但凡你説一件事情,有了觀點後,一定要有理由去支撐這個觀點,而且這個理由必須是對方比較關心的問題。
舉個例子:假如你要向老板申請加薪 20%。你的理由是:第一,家庭生活成本太高,奶粉錢不夠了;第二,媳婦掙得比你多,心裏不平衡……
這些都是你的理由,也可以支撐你的結論,但是説服不了老板。
你覺得老板關心什麼?每個老板關心的問題不一樣,就算同一個老板,你找他和我去找他,問的問題也不一樣。所以,要從對方角度看對方關心什麼問題,基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才能支撐結論。
3. 類:歸類分組
我在一張白紙上畫了一些點,大家可以發揮想象力看一下像什麼?
不管我們看的像什麼,絕大多數人都用了一種模式,把相近的三個點想象成什麼。沒有人跟我們説三個點像什麼,但是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三個點像什麼。
人類大腦有自動将某些具有共同特點的事物進行歸類組織的能力。換句話説,相近的事分類就容易記。
如果你跟老板匯報工作:" 老板,跟您説件事,這件事包含以下幾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你覺得對方能記住嗎?
人類大腦一次性接受信息的量是有範圍的。有兩種説法,一種是 7 ± 2,一種是 5 ± 2。對于這兩種,7 是一個臨界值,突破 7 以後對記憶開始造成負擔。因此,不論是寫報告還是口頭表達,千萬不要超過 7 條。
通過分類,會讓問題變得更簡單。那麼,如何保證分類是清晰的,又怎麼保證在專業的工作崗位上,分類能讓客户、老板覺得是分清并且認同?
這就需要用到 MECE 原則,這套原則有兩個要點:第一,相互獨立;第二,完全窮盡。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跟領導匯報工作,講着講着讓領導一個問題給問住了,沒考慮到。最後得個結論,考慮問題不周全、不清晰。周全即完全窮盡,清晰即相互獨立。
那如何保證相互獨立且完全窮盡了呢?
舉個例子,假如説駕駛一輛貨車從北京出發運送一批貨到上海,半路遇到個隧道,限高 3 米,但車加貨一共高 3.05 米,怎麼辦?
首先,目标是把貨送到上海。遇到了限高的隧道以後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想辦法從隧道過去。
這就要解決高度問題。高度可以分為貨的高度,車的高度,隧道的高度。
車的高度怎麼解決?輪胎放氣或者貨車懸挂。
貨的高度呢?卸貨分批次運或者重新擺放一下。
隧道的高度呢?上面拓高、下面挖低或者衝過去。
第二,不從隧道過,繞路。
繞路就可以再分為:換交通工具或者換路。
當沒有結構的時候,能想出三四個答案。有了結構以後,運用 MECE 原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便可以想出十幾個答案。
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舉個例子,我在總裁班講課時,有學員發言説 " 我有三點看法 "。細聽後發現,第三點與第二點説的是一件事,只是角度不太一樣。換句話説,有些人只是習慣了講三點,并沒有完全遵守 MECE 原則。
4. 比:邏輯遞進
在思考和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有先後的邏輯順序,這個邏輯順序是要比較出來的。
舉個例子,一個小和尚跟他師傅説:" 師傅,我念經的時候困了,可以抽根煙嗎?" 師傅準備揍他一頓。
另外一個小和尚説:" 師傅,我抽煙的時候可以念經嗎?" 師傅説:" 好孩子,就應該這樣。"
這兩個徒弟做了同樣的事情,但是結果是相反的。為什麼呢?有什麼不同呢?
順序不一樣。順序不一樣,結構就不一樣;結構不一樣,事物的性質就不一樣。好比石墨跟鑽石,這倆個東西元素是一樣的,但是價格差得特别多。
順序是結構中特别重要的一個維度之一,一般情況下,我們有三種順序。
① 時間順序
彼此可能存在因果,可能不存在因果。比如常用的昨天、今天、明天。
② 結構順序
從概念或者空間維度将整體分為部分,如概念的不同部分、按照順時針、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等。
結構順序也就是我們日常理解的要素,當我們看一個專家總結他的方法論的時候,最簡單的是按照步驟去總結,比如這件事抽成三個步驟、四個步驟。最難的是按照要素去總結,比如做戰略的 3C。
③ 重要性順序
将事物按重要性或非重要分組,如首先、其次、再次。
所以當我們在表達和思考的時候,可以用這三種方式。
四、呈現:結構思維形象化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頭腦中做理解和重構的過程,最多會拿筆來畫結構,但這個過程是看不見的,最後的結果還是需要呈現出來。在呈現的過程中,有個比較好的選擇叫形象化,因為影像包含的信息會比文字多很多。
我們有一個小的工具叫結構羅盤,從内到外主要抽成三個部分:" 配 " 關系、" 得 " 圖示、" 上 " 包裝。
首先你要理清楚表達的要點之間是什麼關系,羅盤裏歸納出了 4 種模式,16 種關系;其次,是得出這個關系匹配的圖示類型;最後是賣點包裝,也就是通過簡化、引用、類比和整合的方式,進一步對你的觀點進行濃縮提煉,讓它變得更加簡潔明了,容易記憶。
舉個例子,某地下一層有上網需求,住宅樓也有上網需求,公司辦公樓地下一層也有上網需求。但同樣是地下一層,上網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入網策略和成本是不一樣。怎樣處理好這個問題?
讨論後的策略如左圖,很不容易記。形象化表達後如下右圖,發現三點間是一個篩選,所以畫了一個漏鬥;後來發現每一個開頭都是 S,便叫 3S 模型。
不僅是他們,前人也會把經驗總結成模型,用字母、詞語的方式去做高度濃縮提煉,比如 PDCA、3C、4P 等等,這些都是屬于結構化思考 DE 範疇。
現在市面上很流行學思維模型,其實思維模型就是思考框架、思考結構。結構思考力就是構建你自己的思維模型,把你的想法構建成一個結構模型。
五、如何訓練自己的結構思考力?
如何使自己的思維越來越結構化?刻意練習。
我總結了一個刻意練習的有效方法:重要的事情説三點。
剛開始你會特别痛苦,經常你説了兩點可能就沒有了。但時間長了以後,你就養成了説三點的習慣,實際上就是刻意逼着你去做結構化。但要注意,這三點要符合論證類比的原則。
首先你有個結論,結論有三個理由,三個理由分别又有三個事實依據。同時,理由之間還有明确的先後順序。這件事看着很簡單,但真的要做到其實非常難,但這就是我們刻意練習的方式。
同時,還要逐漸增加難度,我的建議是用 28 天時間,也就是四周。
第一周練 " 論 "- 結論先行,别人問你一件事,你想盡一切辦法提煉總結觀點。
第二周加上 " 證 ",有了結論以後,讓你的理由能支撐結論。
第三周加上 " 類 ",保證你的三個理由分類遵守了 MECE 原則。
第四周加上 " 比 ",也就是排序,有明确的時間、結構、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事情 100% 是三點,這只是一種結構化思維的訓練方式。
我的分享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附本文思維導圖,幫助大家更好理解這篇文章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