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失守“新能源汽车第一城”,被上海反超的西安输了吗?,欢迎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李益文
日前,全国主要城市已经公布上半年经济发展 " 成绩单 "。备受关注的 24 座 "GDP 万亿城市 ",除郑州、长沙外,均已公布。
其中,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了 9.7%,达 21390.17 万亿,重新夺回 " 万亿俱乐部 " 第一宝座。第一季度增速夺冠的西安,则未能延续领跑优势," 守擂 " 失败。
更为重要的是,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 61.15 万辆,同比增长 65.7%。而在去年卫冕新能源车产量 " 第一城 " 的西安,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39.1%,整个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也仅为 43 万辆。新能源车产量 " 第一城 " 称号重回上海,西安再度失守。
事实上,外界对西安被上海反超并不意外。
去年西安成功问鼎,与上海不足 3 万辆的差距,并未能形成压倒性优势。今年早在数据发布前,就有媒体通过月度数据对结局做出了预测。不过,对于西安来讲,能否超越上海或许并不重要。
" 至少未来 5 年,西安在全国新能源产业中汽车城的地位不会变。"7 月 31 日,汽车分析师赵翔告诉时代财经,目前新能源已结束了草创时代,现在的新能源车企很难再跑出黑马,已稳定下的车企也不会轻易变动基地。
在赵翔看来,目前,西安作为比亚迪最为重要的北方基地,地位很难再被撼动,叠加西安的重要地理位置,未来,西安新能源产业虽难超越上海,但仍前景广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单一的依靠
西安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西安地区生产总值 5604.98 亿元,同比增长 5.6%,暂居已公布数据的 22 座万亿城中的第 19 位。此前,一季度,西安 GDP 增速高达 7.6%,成为 GDP 万亿俱乐部的增速冠军。不过,西安增速虽有回落,但仍高于全国、全省 0.1 个、1.9 个百分点。
值得一注意的是,西安在工业方面仍保持迅猛发展之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0%,远高于 GDP 增长。其中,作为西安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39.1%,充电桩产量增长 117.5%。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虽落后上海,但保持可喜增长态势。
不过,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发展背后,靠着的是比亚迪的绝对支撑。
2022 年,西安凭借 101.52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一众汽车重镇,夺得 " 中国汽车第一城 " 的名号。其中,比亚迪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达 99.5 万辆,占比高达 98%。
不同于上海与特斯拉,西安汽车产业高度依赖比亚迪。尽管比亚迪宣称,西安已成为比亚迪继深圳总部外,发展质量最高、布局产业最全的北方基地,但西安生产基地仅生产部分新能源车型。而除西安外,比亚迪在长沙、深圳、常州等地均有建设生产基地,且生产车型均为熱賣车型。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比亚迪西安生产基地的主要车型为宋 PLUS DM 等,而比亚迪最大产量涨幅来自长沙、常州、深圳生产的元 PLUS、海豚等车型。据新华财经报道,今年 6 月,比亚迪宋的销量为 16453 辆,比亚迪元为 33935 辆、较新上市的海豚为 31140 辆、海鸥为 23005 辆。从全年累计来看,比亚迪宋年度销量为 76399 辆,元年度销量为 206153 辆。
这也造成了,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以 125.56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越特斯拉,摘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但西安汽车产量仍被上海超越的情况出现。
事实上,比亚迪的汽车产业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坚持全方位布局。2003 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正式跨入汽车产业。当年,比亚迪除在西安修建生产基地外,还收购了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同年,还在上海创建占地 56 万平方米的上海比亚迪工业园,同时又把汽车销售总部迁到了深圳,从而形成辖射全国,东南西北全方位布局。
" 汽车生产属于技术、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基地一旦确定一般不会轻易搬迁。" 张翔告诉时代财经,目前西安已经有多期比亚迪生产基地,且已聚集有产业链相关上下游,西安新晋汽车城已成事实,短期内不会改变。" 但是目前西安在产车型价格向较上海特斯拉的售价较为低廉,汽车产量上虽能追赶上海,但产值相差较大。"
数据显示,作为西安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2022 年度呈现高增长、高质量态势。全年产值首次突破 2000 亿元,达到 2173.12 亿元,增速 56%。但上海汽车产业产值早在 2021 年就达到 7586 亿元。
一场双赢
" 这是一场双赢。" 在张翔看来,尽管目前西安存在种种问题,但这是市场调节的正常结果。张翔认为,正是因为西安有了比亚迪,才能完成新能源产业链,吸引来吉利汽车落地,进一步巩固西安汽车城的地位。
2017 年 7 月,吉利控股集团与西安市政府签署合作協定,吉利超级智能黑灯工厂项目落户西安市高陵区渭东路。当年 11 月,西安工厂正式动工建设。据媒体报道,目前吉利的西安工厂已成为吉利汽车旗下面积最大、投资总额最多的工厂,该工厂占地 2260 亩,总投资超过超 100 亿元。
而据西安新闻网报道,吉利落户西安的背后,除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店小二 " 的服务意识外,还有西安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尤其是汽车产业汽车产业方向的多年辛勤耕耘。
事实上,自 2003 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拿下汽车生产牌照后,不断扩大在西安的投资,相继布局了乘用车、商用车、电子、汽车金融、轨道交通和动力电池等全产业链业务。
目前西安的汽车产业中,比亚迪毫无争议地是产业链中最核心的企业,围绕着比亚迪,西安积极延长产业链,构建产业园。2021 年,陕西省将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明确为全省 23 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由省级领导担任 " 链长 ",建立工作专班,支持 " 链主 " 企业做强做大。
紧接着,西安市也成立了由市级领导挂帅的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提升工作专班,并出台了《西安市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安市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提升方案》等扶持政策。其中,檔案提到,要构建安全可控、层级合理、供给全市、配套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以整车需求为牵引,做强动力电池,做大电机、电控,破解瓶颈及短板弱项,形成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事实上,早在 2011 年,西安为延长汽车产业链,成立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据陕西日报报道,目前园区内建成并投产的企业达 30 多家,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上述报道提到,上海延鑫汽车座椅配件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落户鄠邑区,正是为了更方便、更快捷地给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提供配套。
公开数据显示,西安拥有规模以上汽车生产企业 86 家,汽车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有陕汽集团、比亚迪公司、法士特集团 3 家。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截至 2021 年 10 月,比亚迪在陕西已累计投资 315 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 3841 亿元,上缴税金 131 亿元,解决就业超 6 万人。西安已成为比亚迪继深圳总部外,发展质量最高、布局产业最全的城市。2022 年到 2023 年,比亚迪在西安的目标产值有望突破 1000 亿。
投桃报李,西安也给予了比亚迪发展强有力的支持。
2023 年 6 月,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关于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申请 2020-2022 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的公示》。比亚迪申请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车辆共计 806791 辆,金额共计 66.66 亿元。
张翔认为,目前西安已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还有众多高校人才,西安在航空航天方面积累的优势也为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带来技术上的便利。尽管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西安新能源产业或许难以超越上海,但地处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区,其新能源产品直接面向中欧、东欧地区,在汽车产业强调出口的当下,西安大有可为。
事实上,地处西北的西安,科研并不差。据当地媒体报道,西安教育实力在全国排名第三,云集大專院校 110 家、科研院所 1597 家,有两院院士 66 名、国家重点实验室 26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 个,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 68.39%,居全国第九,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西安统计局显示,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值 1815.11 亿元,同比下降 16.9%。但对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 37.8%;占进出口总值的 31.0%,比上年同期提高 12.4 个百分点。
" 回顾比亚迪在西安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这是一场企业与城市互相成就的双赢佳话。"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陈轶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或许很多人认为,西安赢得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是因为押对了比亚迪这张牌,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地方政府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兴技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