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失守“新能源汽車第一城”,被上海反超的西安輸了嗎?,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李益文
日前,全國主要城市已經公布上半年經濟發展 " 成績單 "。備受關注的 24 座 "GDP 萬億城市 ",除鄭州、長沙外,均已公布。
其中,上海地區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了 9.7%,達 21390.17 萬億,重新奪回 " 萬億俱樂部 " 第一寶座。第一季度增速奪冠的西安,則未能延續領跑優勢," 守擂 " 失敗。
更為重要的是,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 61.15 萬輛,同比增長 65.7%。而在去年衛冕新能源車產量 " 第一城 " 的西安,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 39.1%,整個陝西省新能源汽車產量也僅為 43 萬輛。新能源車產量 " 第一城 " 稱号重回上海,西安再度失守。
事實上,外界對西安被上海反超并不意外。
去年西安成功問鼎,與上海不足 3 萬輛的差距,并未能形成壓倒性優勢。今年早在數據發布前,就有媒體通過月度數據對結局做出了預測。不過,對于西安來講,能否超越上海或許并不重要。
" 至少未來 5 年,西安在全國新能源產業中汽車城的地位不會變。"7 月 31 日,汽車分析師趙翔告訴時代财經,目前新能源已結束了草創時代,現在的新能源車企很難再跑出黑馬,已穩定下的車企也不會輕易變動基地。
在趙翔看來,目前,西安作為比亞迪最為重要的北方基地,地位很難再被撼動,疊加西安的重要地理位置,未來,西安新能源產業雖難超越上海,但仍前景廣大。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單一的依靠
西安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西安地區生產總值 5604.98 億元,同比增長 5.6%,暫居已公布數據的 22 座萬億城中的第 19 位。此前,一季度,西安 GDP 增速高達 7.6%,成為 GDP 萬億俱樂部的增速冠軍。不過,西安增速雖有回落,但仍高于全國、全省 0.1 個、1.9 個百分點。
值得一注意的是,西安在工業方面仍保持迅猛發展之勢。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9.0%,遠高于 GDP 增長。其中,作為西安市六大支柱產業之一汽車產業,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 39.1%,充電樁產量增長 117.5%。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雖落後上海,但保持可喜增長态勢。
不過,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發展背後,靠着的是比亞迪的絕對支撐。
2022 年,西安憑借 101.52 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一眾汽車重鎮,奪得 " 中國汽車第一城 " 的名号。其中,比亞迪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達 99.5 萬輛,占比高達 98%。
不同于上海與特斯拉,西安汽車產業高度依賴比亞迪。盡管比亞迪宣稱,西安已成為比亞迪繼深圳總部外,發展質量最高、布局產業最全的北方基地,但西安生產基地僅生產部分新能源車型。而除西安外,比亞迪在長沙、深圳、常州等地均有建設生產基地,且生產車型均為熱賣車型。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比亞迪西安生產基地的主要車型為宋 PLUS DM 等,而比亞迪最大產量漲幅來自長沙、常州、深圳生產的元 PLUS、海豚等車型。據新華财經報道,今年 6 月,比亞迪宋的銷量為 16453 輛,比亞迪元為 33935 輛、較新上市的海豚為 31140 輛、海鷗為 23005 輛。從全年累計來看,比亞迪宋年度銷量為 76399 輛,元年度銷量為 206153 輛。
這也造成了,今年上半年,比亞迪以 125.56 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銷量超越特斯拉,摘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但西安汽車產量仍被上海超越的情況出現。
事實上,比亞迪的汽車產業從創立之初就一直堅持全方位布局。2003 年,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正式跨入汽車產業。當年,比亞迪除在西安修建生產基地外,還收購了北京吉馳汽車模具有限公司。同年,還在上海創建占地 56 萬平方米的上海比亞迪工業園,同時又把汽車銷售總部遷到了深圳,從而形成轄射全國,東南西北全方位布局。
" 汽車生產屬于技術、資金、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基地一旦确定一般不會輕易搬遷。" 張翔告訴時代财經,目前西安已經有多期比亞迪生產基地,且已聚集有產業鏈相關上下遊,西安新晉汽車城已成事實,短期内不會改變。" 但是目前西安在產車型價格向較上海特斯拉的售價較為低廉,汽車產量上雖能追趕上海,但產值相差較大。"
數據顯示,作為西安市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產業,2022 年度呈現高增長、高質量态勢。全年產值首次突破 2000 億元,達到 2173.12 億元,增速 56%。但上海汽車產業產值早在 2021 年就達到 7586 億元。
一場雙赢
" 這是一場雙赢。" 在張翔看來,盡管目前西安存在種種問題,但這是市場調節的正常結果。張翔認為,正是因為西安有了比亞迪,才能完成新能源產業鏈,吸引來吉利汽車落地,進一步鞏固西安汽車城的地位。
2017 年 7 月,吉利控股集團與西安市政府籤署合作協定,吉利超級智能黑燈工廠項目落戶西安市高陵區渭東路。當年 11 月,西安工廠正式動工建設。據媒體報道,目前吉利的西安工廠已成為吉利汽車旗下面積最大、投資總額最多的工廠,該工廠占地 2260 畝,總投資超過超 100 億元。
而據西安新聞網報道,吉利落戶西安的背後,除了領導層的高度重視," 店小二 " 的服務意識外,還有西安在發展裝備制造業方面,尤其是汽車產業汽車產業方向的多年辛勤耕耘。
事實上,自 2003 年,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拿下汽車生產牌照後,不斷擴大在西安的投資,相繼布局了乘用車、商用車、電子、汽車金融、軌道交通和動力電池等全產業鏈業務。
目前西安的汽車產業中,比亞迪毫無争議地是產業鏈中最核心的企業,圍繞着比亞迪,西安積極延長產業鏈,構建產業園。2021 年,陝西省将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明确為全省 23 條重點產業鏈之一,由省級領導擔任 " 鏈長 ",建立工作專班,支持 " 鏈主 " 企業做強做大。
緊接着,西安市也成立了由市級領導挂帥的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提升工作專班,并出台了《西安市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西安市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提升方案》等扶持政策。其中,檔案提到,要構建安全可控、層級合理、供給全市、配套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以整車需求為牽引,做強動力電池,做大電機、電控,破解瓶頸及短板弱項,形成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
事實上,早在 2011 年,西安為延長汽車產業鏈,成立了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據陝西日報報道,目前園區内建成并投產的企業達 30 多家,產業聚集效應初步顯現。上述報道提到,上海延鑫汽車座椅配件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落戶鄠邑區,正是為了更方便、更快捷地給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提供配套。
公開數據顯示,西安擁有規模以上汽車生產企業 86 家,汽車工業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有陝汽集團、比亞迪公司、法士特集團 3 家。
另據澎湃新聞報道,截至 2021 年 10 月,比亞迪在陝西已累計投資 315 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 3841 億元,上繳稅金 131 億元,解決就業超 6 萬人。西安已成為比亞迪繼深圳總部外,發展質量最高、布局產業最全的城市。2022 年到 2023 年,比亞迪在西安的目标產值有望突破 1000 億。
投桃報李,西安也給予了比亞迪發展強有力的支持。
2023 年 6 月,西安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公布《關于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申請 2020-2022 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的公示》。比亞迪申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中央财政補助資金的車輛共計 806791 輛,金額共計 66.66 億元。
張翔認為,目前西安已有相對完善的產業鏈,還有眾多高校人才,西安在航空航天方面積累的優勢也為新能源產業持續發展帶來技術上的便利。盡管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内,西安新能源產業或許難以超越上海,但地處一帶一路倡議核心區,其新能源產品直接面向中歐、東歐地區,在汽車產業強調出口的當下,西安大有可為。
事實上,地處西北的西安,科研并不差。據當地媒體報道,西安教育實力在全國排名第三,雲集大專院校 110 家、科研院所 1597 家,有兩院院士 66 名、國家重點實驗室 26 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7 個,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 68.39%,居全國第九,具有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
西安統計局顯示,上半年,全市進出口總值 1815.11 億元,同比下降 16.9%。但對 " 一帶一路 " 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增長 37.8%;占進出口總值的 31.0%,比上年同期提高 12.4 個百分點。
" 回顧比亞迪在西安的發展歷程,可以說這是一場企業與城市互相成就的雙赢佳話。" 長安大學汽車學院車輛工程系主任陳轶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或許很多人認為,西安赢得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是因為押對了比亞迪這張牌,但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地方政府培育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新興技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