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折叠屏手机或将继续弥补短板,但暂时还很难上量,欢迎阅读。
虽然增速喜人,如今折叠屏手机的绝对数量其实并不大。
近日有信息源透露,小米方面目前正在测试三款折叠屏新机,其中包括一款小折叠、一款疑似 MIX Fold4 的旗舰大折叠,以及一款可能是用于开拓低价位段的大折叠。据称,其中的小折叠或将搭载后置双摄,旗舰大折叠则更新为配备了潜望式长焦的后置四摄,并且还测试了卫星通讯功能。
此外有传言称,小米 MIX Fold4 此次或将会搭载骁龙 8 Gen3 主控,影像方面则有望迎来大幅的更新,除了将更新为配备潜望式长焦的双焦段后置四摄模组外,主摄也会用上新的技术。其设计思路是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并且机身重量将控制得更好。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折叠屏手机这一产品形态并不新鲜,只是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价格、体验等方面的制约,使得其更多停留在 " 叫好不叫座 " 的层面。但如今在各大厂商陆续下场的情况下,也被视为或将刺激手机市场复苏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仅从售价来看,折叠屏手机、特别是大折叠,无疑在整个市场中处于高端定位,但由于受到机身内部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其产品力一直以来与顶级直板旗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演变,大折叠现阶段已经在加速向全能型旗舰发展。
此前,大折叠机型被 " 吐槽 " 得最多的部分,便是其售价虽然高于直板旗舰,但在影像等方面的表现不如后者。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直板旗舰由于有着相对充裕的内部空间来安置大底 CMOS 或潜望式长焦模组,而折叠屏机型由于不可能无限制扩充机身厚度,因此不得不在这一方面有所妥协。
但随着用户对折叠屏手机影像要求的提供,以及供应链的逐步成熟,如今在旗舰大折叠上潜望式长焦几乎已经成为标配,主摄 CMOS 也逐步在向顶级影像旗舰靠拢。所以尽管两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相与此前相比已经少了很多,因此也使得这类旗舰大折叠机型的 " 高端全能 " 的产品形象变得更名副其实。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折叠屏手机相关成本的不断降低,去年已经开始有手机厂商通过优化硬體配置等方式,不断拉低这类产品的售价,例如以荣耀为代表的品牌,更是将大折叠机型的价值拉至与直板旗舰相近的水平。事实上,这也正是折叠屏手机细分化的一种标志,而且价格门槛的降低也可能会促使更多消费者考虑这类机型。
根据 Counterpoint 发布的消费者调研数据示,在 4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2875 元的用户群体中,有约 64% 的消费者计划将折叠屏手机纳入到换机计划中,其中有 20% 已明确会选择折叠屏机型,有 44% 的用户则在直板和折叠屏机型中权衡。这一数据也表明,随着价格的不断下探,用户选择折叠屏手机的意愿也在不断提升,这或将促使折叠屏手机后续保持当前的高增长态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目前大折叠方案在影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在实现轻薄机型的同时,提供更长的续航能力,内屏軟體适配如何更贴近用户需求等。而这些也只有随着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升,以及越来越多厂商相关投入的增加,才有望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目前在折叠屏手机中定位相对较低的小折叠,实际上也正是手机厂商对于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当传统直板旗舰产品重量和体型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小折叠凭借着 " 折叠 " 这一特性,在这个方面的优势毫无疑问就会变得愈发明显。
同时与大折叠方案相比,小折叠机型由于价格通常更加亲民,因此也能够使得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到折叠屏手机。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无疑就是 moto razr 40,这款机型此前的价格最低甚至仅需 3499 元起,已然来到了中端市场。也正是凭借着小折叠的亲民,moto 在 TechInsights 发布的 2023 年第三季度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中,更是取得了该季度市场份额暴增 1377% 的表现。
有了三星、OPPO、vivo、moto、华为等品牌的 " 珠玉在前 ",其他手机厂商出于种种原因都必然跟进,毕竟打造小折叠机型的难度远较大折叠低,因此不难推测,2024 年市场上势必将会有着越来越多小折叠产品出现。
因此在刚刚步入的 2024 年里,折叠屏手机大概率依旧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TrendForce 就曾预估折叠屏手机 2023 年全年出货量有望实现 1830 万部、同比增长 43%,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 1.6%,2024 年出货量或增长 38%、达 2520 万部,市场渗透率进一步增长至 2.2%。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折叠屏手机目前的增速喜人,但如果将其代入 Canalys 预测 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或达 11.7 亿这个数据中就会发现,其体量依然较小,渗透率与直板机型相比仍旧不高。在现阶段用户没有首选折叠屏手机的原因,诸如影像、軟體适配等方面,接下来毫无疑问就将成为各大手机厂商发力的重点。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三易生活 ",作者:三易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