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人形机器人年增长率将突破30%,张建伟院士:需进一步减轻AI模型的幻觉问题,欢迎阅读。
2025 年,人形机器人行业与大模型的融合开始进一步加深。
3 月 10 日,智元机器人刚刚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enie Operator-1),该模型框架由 VLM(多模态大模型) + MoE(混合专家)组成。该款模型借助人类和多种机器人数据,让机器人获得了新的学习能力,可泛化应用到各类的环境和物品中,快速适应新任务、学习新技能。
同时,智元启元大模型还支持部署到不同的机器人本体,高效地完成落地,并在实际的使用中持续不断地进化。
"2024 年 9 月至今,浙江、北京、广东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支持政策,人形机器人将逐步进入量产时代,并作为通用化产品广泛应用于不同领網域和场景中。"
在 2025 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天津大学副校长王天友表示,未来五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增长率预计将突破 30%,到 2030 年,我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更是有望逼近万亿元规模。
大会展区内,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 G1 现场以每秒 3.5 米疾速舞蹈刷新运动性能纪录,山东优宝特泰山机器狗负重 70 公斤动态行走展现工业潜力……此外,灵心巧手、巨蟹智能、蓝点触控、琼琪自动化、清能德创等 20 余家公司展示了其最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
根据长城证券研报,短期内机器人落地的主要场景依旧是进工厂,随着后续软硬體的加速发力,人形机器人将逐步走入家庭,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随着政策端以及产业端的双轮驱动下,机器人产业有望加速拓展,2025 年将是机器人量产的关键年。
谈及量产及应用等问题,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规控算法部负责人王博省认为,"1 万台生死线,10 万台爆发点 " 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标准,通用化是规模化生产的前提。
不过,想要实现更大程度的通用化,人形机器人依然要解决与真实世界的互動问题。
" 针对于目前这个公认的行业难题,需开发高性能的 AI 芯片和面向具身智能的 AI 网络架构,要让大模型能在端侧平台更效率地部署和实时运算。"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在会上表示,此外,还需利用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构建高质量的数据集,进一步减轻 AI 模型的幻觉问题,以及改进算法让机器人对真实世界知识有更高效的学习能力。
张建伟认为,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技术已进入 " 双桨 " 快速发展期,大模型与机器人正在相互赋能。当前具身智能技术架构可以概括为 " 肢体 + 边缘小腦 + 云端大腦 "。
其中,肢体部分的研究包括伺服系统、电源系统、传感系统、关机模组,以及机械结构。" 小腦 " 主要指机器人的操作能力、协同能力,以及运动能力。而 " 大腦 " 的研究包括认知互動、行为决策、智能推理、情感识别、以及场景理解。
目前已建立的机器人系统包括无人机、物流助手、搜救、自动驾驶汽车等。" 而未来的机器人技术爆发机会在于个人户外助手机器人、人形家务机器人、多模态机器人制造、建筑机器人等。" 张建伟表示。(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 | 饶翔宇 编辑 | 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