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Li 的狂欢,欢迎阅读。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News
作者:鲤鱼
这两天,在中国的汽车圈子里,出现了许多饶有兴味的事情,搅动着舆论中心和情绪浪潮。
或许可以将其概括为「Li 的狂欢」。
它肇始于昨天下午理想汽车 2023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的披露,来源于全年营收 1238.5 亿、净利润 118.1 亿、现金储备 1036.7 亿等数据。
「狂欢」的表现,包括李想在财报会议上抛出的「三巨头吃七成」的言论,包括数码博主 @ Blood 旌旗说的「弃暗投明」,也包括凤凰网科技说的「理想市值涨了 1.08 个小鹏 0.95 个蔚来」,更包括理想支持者们的不绝惊叹,还有开始在舆论圈传开的「蔚小理成为过去」。
在这个被 Li 的狂欢占据的「时段」内,任何关于理想的不同意见,都很容易会被否掉。一句话就能让人哑火:你有 5 万月交付、千亿年收入吗?
但逻辑上,有支持就有不同意见。在狂热的狂欢对面,又有没有潜藏着不同的情绪?
先来说狂欢。
财报数据亮眼,销量一路走高,都让 Li 的「狂欢」无可非议。往高里说的话,这也代表着新造车的跑通,必须鼓掌喝彩。
当然,引起讨论和狂欢的,不只是数据,还有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昨天财报会议结束后发布的一条朋友圈。
这段话其实是李想的观点重提,他在昨晚的会议直播中已经说过类似的观点:
「我们会坚持我们一贯的看法,就是认为智能电动车的竞争会形成头部集中。我能做一个预测,2024 年第四季度,看 20 万以上新能源汽车市场,会出现一个大家想象不到的局面,三大头部可以获得接近 70% 的市场份额。我们可以到今年第四季度进行验证。」(此处做了不影响整体语意的规整)
不论是「第四季度进行验证」,还是「大家可以拭目以待」,都洋溢着志在必得、胸有成竹。
李想在财报上作这样的表态,不失深意——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强调理想汽车的市场集中度。
虽然他没有说明理想汽车会不会成为三巨头之一、或者在其中能排在第几位,但毫无疑问,在他心中,理想汽车必然在列。
而随着这一言论的出台,狂欢开始进一步蔓延,进而出现了让许多人沉默但不认可的声音。
譬如,很多支持理想的博主已经不说「蔚小理」了,而是说「理蔚鹏」。而在今天,博主 @ 臧智渊表示,「新势力名义上的蔚小理,已经不存在了……」
甚至凤凰网科技今天发的三条微博,都带上了三家对比的词条,# 理想市值涨了 1.08 个小鹏 0.95 个蔚来 ## 理想市值一天涨了 1 个小鹏 #
博主 @ 讴德王 则制作了一张全新的「理蔚鹏美股市值对比」图,各家 CEO 站在代表市值的竖条旁,将差距演绎得更加直观。
在支持理想的人群中,有一种情绪正在被引导:理想已然当道,「蔚小理」不仅是一种过去式,更是对理想的不尊重。
正如前文所言,销量、业绩或者市值排位,都证明理想的成功,因而 Li 的「狂欢」是有道理的。
但上文列举的那些言论,就只是「狂欢」吗?
譬如,李想抛出的 CR3=70% 的言论,是狂欢,是预言?还是话术?再深究下去,它是一个真命题?
不少人觉得,这一判断存在许多明显的模糊区。
它有定语,「20 万以上新能源市场」。
但 20 万到 30 万之间的市场、30 万到 40 万、40 万到 50 万、甚至 50 万以上,这些市场可以一概而论吗?
或者换种问法,一辆卖 21 万的新能源车,跟一辆卖 41 万的新能源车,放在一起直接比销量和市场,恰当吗?
假如由果推因,以这样的单边设限去算市场集中度,或许很多车企都可以这样去宣称。
大家可以去翻阅吉利控股、长城汽车、比亚迪集团、长安汽车等自主大厂们的产销报告和财报,就总量而言,它们的年销量已经在百万级,业绩都在千亿级。按照这样的逻辑,它们是不是已经完成了汽车市场的集中?这样的「集中」意义多深?
比亚迪是不是已经完成了 10 万以上新能源市场的「垄断」式集中?
这样的单边闭合区间,竞对的意义大吗?许多人持保留意见。
事实上,在社交媒体上,对于理想的冲击也已经出现。
譬如,有人开始说一台问界新 M7 已经战胜了理想当下的 L 全系列。
1 月份,问界的交付量是 32975 辆,其中问界新 M7 占 31253 辆,而理想 L 全系车型的销量是 31165 辆。
今天理想汽车发布的周销量数据则显示,2 月的前 25 天,问界的销量是高于理想的。前者是 1.70 万辆,后者是 1.62 万辆。而在 2 月 26 日,问界 M9 已经开启规模交付,加入新 M7 行列。
理想支持者的当下狂欢,当然有理。但是否有据、有度呢?否则,难免会被解读为「狂妄」之「狂」。
当下并不是这一轮汽车变革的终局。在纯电的赛道、在海外的市场拓展上,中国车的故事还在上演,它充满竞争,并日渐残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