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最猛2K直屏!小米这大招一发布,又是碾压全场,欢迎阅读。
我去,小米这次可能要把传统 OLED 屏的一大缺陷,给解决掉了。
这几年国产 OLED 屏的进步,相信大伙都看在眼里。
比如,越来越猛的峰值亮度。
3000nit、4500nit、6000nit,国产屏统统拿捏。
又比如,以往业界公认的一大难题,就是让高频 PWM 调光和 LTPO 自适应刷新率共存。
国产屏也是率先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不仅做出了 3840Hz PWM、4320Hz PWM 等强到离谱的护眼方案。
而且也不影响 LTPO 的正常使用。
尽管很猛啊,可如今的 OLED 屏,距离真 · 满血版 OLED,还差一步。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
根据 @数码闲聊站 的爆料,华星的 Real RGB OLED,已经在路上了。
如无意外的话,咱们可以在下半年的新机上看见。
不过好歹也是个新技术,成本嘛 … 确实有点小贵。
所以预计会先在定位比较高的旗舰手机上采用。
而华星和小米的关系有多铁,不用我多说了吧?
So… 很有可能,小米 16 就是这个 Real RGB OLED 的首发机型。
可能有机友要问了,这个 Real RGB OLED 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要讲清楚这个东西,我们得从头开始说起。
如果有用过早期国产 OLED 屏手机的机友,应该不难发现。
同样是 1080P 的螢幕,OLED 的画面精细程度,好像怎么都比不上 LCD。
原因嘛,涉及到螢幕显示最最最最最基础的一点——像素排列。
传统 LCD,基本都是用标准的 RGB 排列。
也就是每颗像素点里,包含红(R)、绿(G)、蓝(B)三个子像素。
但当把这个老套路,套到 OLED 上。
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
LCD 的发光原理,是通过一整块背光层,照亮红绿蓝滤光片,完全没有烧屏这一说。
而 OLED 则是红、绿、蓝每颗子像素都能够通电自发光。
可问题是,这三种子像素的发光效率,压根儿不一样。
红蓝子像素,尤其是蓝色,想要跟上绿色的节奏,就得加倍发力。
但这样一来,红蓝像素就需要消耗比绿色子像素更多的电流。
这样长时间不合理调配的情况下,红蓝像素就容易损坏,导致我们熟悉「烧屏」现象了。
所以啊,早期各大厂商都在尝试不同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早解决这个问题的厂商,是隔壁国际大厂三星。
你别说,龙头就是龙头,确实有点手段。
他们在 2008 年端出了 PenTile 排列,后续进一步优化更新成 Diamond 排列。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石排列」。
从前面的图片看得出来,钻排的原理挺简单的,就是加大红蓝像素的面积,变相可以少给红、蓝像素通电,进而延长寿命。
后续国产螢幕厂商也按照这个套路,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做出了类似的螢幕排列。
例如华星的 Pearl 珍珠排列、天马的风车排列、京东方的六角形晶体排列等等。
发展多年下来,如今的 OLED 烧屏问题基本不存在了,护眼、亮度、刷新率等都卷出各种各样的新技术了。
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
同样的面积下,红蓝子像素变大了,相应地数量也会减少。
辣么像素密度,也会相应地打一点折扣,翻译成人话,就是现实效果没那么精细。
所以到目前为止,在同等分辨率下,OLED 没有 LCD 那么清晰锐利的问题,其实还没彻底解决。
只不过手机螢幕的 OLED 早就已经发展到 1.5K、2K,甚至 4K 都有。
像素密度也干到了 400+ppi、500+ppi。
而主流的 LCD 还卡在 1080P 这个瓶颈,看起来似乎就没有 OLED 那么强而已。
这波 OLED 是化身数值怪,硬生生堆高分辨率,才成功把 LCD 碾压过去。
但还记得前面说啥不?Real RGB OLED,要来了。
Real RGB OLED 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改善红、蓝子像素的设计,延长使用寿命。
也就是回归初心,改成类似 LCD 那种完整的 RGB 子像素排列。
这样一来,烧屏的问题不会有。
因为红、蓝像素的血条,已经不像当初那么脆皮。
像素密度折损的问题也不会有。
因为已经从类钻排列,改为了传统的 RGB 排列。
换句话说,1.5K 的 Real RGB OLED 屏,看起来会像现在的 2K OLED 屏那样清晰。
假如小米 16 真的能首发这项技术。
那这个 6.3 英寸 1.5K 小尺寸旗舰的显示效果,可能真有点说法。
除了螢幕清晰度拉满之外,近期也有消息称,小米 16 系列有可能全系改回纯直屏的状态。
现阶段小米 15 还是小直屏,小米 15 Pro、Ultra 则是等深四微曲屏。
到了下代,可能就没得选了,统统给你直屏旗舰安排上。
直屏党这波不得乐疯了?
另外 Pro 和 Ultra 则会比现在(6.73 英寸)大一圈,去到 6.8 英寸酱紫。
还有重量方面也会有惊喜。
这代小米 15 系列端出了玻纤材质。
不仅能模拟出金属、木材、皮革等材料的质感,最关键是大大减轻了机身的重量。
据说下一代小米 16 Pro 还要加大力度,引入「3D 打印金属中框」。
目的和引入玻纤一样。
减重,减重,还是 tmd 减重。
当然,新材料在散热效率、结构强度等方面也是很稳,完全不用担心。
可以看得出,小米最近两代旗舰都开始脱离传统的「往死里堆料」的打法。
开始在质感、用料、体验等方面下功夫。
当然距离小米 16 系列发布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希望阿米可以好好打磨,下半年能端出更多惊喜来见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