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最猛2K直屏!小米這大招一發布,又是碾壓全場,歡迎閱讀。
我去,小米這次可能要把傳統 OLED 屏的一大缺陷,給解決掉了。
這幾年國產 OLED 屏的進步,相信大夥都看在眼裡。
比如,越來越猛的峰值亮度。
3000nit、4500nit、6000nit,國產屏統統拿捏。
又比如,以往業界公認的一大難題,就是讓高頻 PWM 調光和 LTPO 自适應刷新率共存。
國產屏也是率先把這個問題解決掉,不僅做出了 3840Hz PWM、4320Hz PWM 等強到離譜的護眼方案。
而且也不影響 LTPO 的正常使用。
盡管很猛啊,可如今的 OLED 屏,距離真 · 滿血版 OLED,還差一步。
但是,我要說但是了。
根據 @數碼閒聊站 的爆料,華星的 Real RGB OLED,已經在路上了。
如無意外的話,咱們可以在下半年的新機上看見。
不過好歹也是個新技術,成本嘛 … 确實有點小貴。
所以預計會先在定位比較高的旗艦手機上采用。
而華星和小米的關系有多鐵,不用我多說了吧?
So… 很有可能,小米 16 就是這個 Real RGB OLED 的首發機型。
可能有機友要問了,這個 Real RGB OLED 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要講清楚這個東西,我們得從頭開始說起。
如果有用過早期國產 OLED 屏手機的機友,應該不難發現。
同樣是 1080P 的螢幕,OLED 的畫面精細程度,好像怎麼都比不上 LCD。
原因嘛,涉及到螢幕顯示最最最最最基礎的一點——像素排列。
傳統 LCD,基本都是用标準的 RGB 排列。
也就是每顆像素點裡,包含紅(R)、綠(G)、藍(B)三個子像素。
但當把這個老套路,套到 OLED 上。
不出意外的話,就要出意外了。
LCD 的發光原理,是通過一整塊背光層,照亮紅綠藍濾光片,完全沒有燒屏這一說。
而 OLED 則是紅、綠、藍每顆子像素都能夠通電自發光。
可問題是,這三種子像素的發光效率,壓根兒不一樣。
紅藍子像素,尤其是藍色,想要跟上綠色的節奏,就得加倍發力。
但這樣一來,紅藍像素就需要消耗比綠色子像素更多的電流。
這樣長時間不合理調配的情況下,紅藍像素就容易損壞,導致我們熟悉「燒屏」現象了。
所以啊,早期各大廠商都在嘗試不同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最早解決這個問題的廠商,是隔壁國際大廠三星。
你别說,龍頭就是龍頭,确實有點手段。
他們在 2008 年端出了 PenTile 排列,後續進一步優化更新成 Diamond 排列。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鑽石排列」。
從前面的圖片看得出來,鑽排的原理挺簡單的,就是加大紅藍像素的面積,變相可以少給紅、藍像素通電,進而延長壽命。
後續國產螢幕廠商也按照這個套路,再加入自己的理解,做出了類似的螢幕排列。
例如華星的 Pearl 珍珠排列、天馬的風車排列、京東方的六角形晶體排列等等。
發展多年下來,如今的 OLED 燒屏問題基本不存在了,護眼、亮度、刷新率等都卷出各種各樣的新技術了。
但是,我又要說但是了。
同樣的面積下,紅藍子像素變大了,相應地數量也會減少。
辣麼像素密度,也會相應地打一點折扣,翻譯成人話,就是現實效果沒那麼精細。
所以到目前為止,在同等分辨率下,OLED 沒有 LCD 那麼清晰銳利的問題,其實還沒徹底解決。
只不過手機螢幕的 OLED 早就已經發展到 1.5K、2K,甚至 4K 都有。
像素密度也幹到了 400+ppi、500+ppi。
而主流的 LCD 還卡在 1080P 這個瓶頸,看起來似乎就沒有 OLED 那麼強而已。
這波 OLED 是化身數值怪,硬生生堆高分辨率,才成功把 LCD 碾壓過去。
但還記得前面說啥不?Real RGB OLED,要來了。
Real RGB OLED 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就是改善紅、藍子像素的設計,延長使用壽命。
也就是回歸初心,改成類似 LCD 那種完整的 RGB 子像素排列。
這樣一來,燒屏的問題不會有。
因為紅、藍像素的血條,已經不像當初那麼脆皮。
像素密度折損的問題也不會有。
因為已經從類鑽排列,改為了傳統的 RGB 排列。
換句話說,1.5K 的 Real RGB OLED 屏,看起來會像現在的 2K OLED 屏那樣清晰。
假如小米 16 真的能首發這項技術。
那這個 6.3 英寸 1.5K 小尺寸旗艦的顯示效果,可能真有點說法。
除了螢幕清晰度拉滿之外,近期也有消息稱,小米 16 系列有可能全系改回純直屏的狀态。
現階段小米 15 還是小直屏,小米 15 Pro、Ultra 則是等深四微曲屏。
到了下代,可能就沒得選了,統統給你直屏旗艦安排上。
直屏黨這波不得樂瘋了?
另外 Pro 和 Ultra 則會比現在(6.73 英寸)大一圈,去到 6.8 英寸醬紫。
還有重量方面也會有驚喜。
這代小米 15 系列端出了玻纖材質。
不僅能模拟出金屬、木材、皮革等材料的質感,最關鍵是大大減輕了機身的重量。
據說下一代小米 16 Pro 還要加大力度,引入「3D 打印金屬中框」。
目的和引入玻纖一樣。
減重,減重,還是 tmd 減重。
當然,新材料在散熱效率、結構強度等方面也是很穩,完全不用擔心。
可以看得出,小米最近兩代旗艦都開始脫離傳統的「往死裡堆料」的打法。
開始在質感、用料、體驗等方面下功夫。
當然距離小米 16 系列發布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希望阿米可以好好打磨,下半年能端出更多驚喜來見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