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将数字化和AI作为推动教学方式变革重要手段,欢迎阅读。
图源:Unsplash
近日,教育部印发 758 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檔案。新标准包含概述、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基本要求、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設定及学时安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和毕业要求等 11 个方面要素。
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系统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教学要求,更加强化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培养,促进专业教学紧跟产业和技术发展,推动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
同时,新标准在全面规定专业設定、课程体系、教材资源、实习实训、师资保障、质量评价等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也为学校结合区網域、行业实际以及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自主設定课程、开展人才培养留出了空间。
新标准覆盖《职业教育专业目录》1434 个专业的 52.9%,涉及 19 个专业大类、90 个专业类。其中,中职标准 223 项,高职专科标准 471 项,职业本科标准 64 项;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标准 52 项,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标准 292 项,服務業相关专业标准 414 项。根据 2024 年全国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数据,新标准覆盖 10.1 万余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 82.1%。
为做好修(制)订工作,教育部组织和协调有关职业学校、普通高校、行业企业、教科研机构、专家组织、学术团体等 4600 余家部門的 9500 余名专家参与,征求近 100 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意见,历时 3 年多时间完成。
下一步,教育部将组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做好新标准的宣传推广和贯彻落实工作。同时指导各职业学校认真执行新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修订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
日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新标准的研制背景。
答:现行中职专业教学标准 2014 年发布,共 230 项;高职专科专业教学标准 2012 年发布,2019 年进行了修订,共 757 项。这些标准在指导职业学校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加强教学基本规范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2021 年,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共設定 19 个专业大类,97 个专业类,1434 个专业。新版《目录》新增、更名、合并、撤销专业总体幅度高达 60%,很多专业的名称和内涵发生了变化。
在此背景下,为更好适应时代发展新形势、行业企业新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我们于 2021 年 7 月启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修(制)订工作。
问:请介绍一下新标准修(制)订范围。
答:本次发布的新标准共 758 项,覆盖新版《目录》1434 个专业的 52.9%,涉及 19 个专业大类、90 个专业类。其中,中职标准 223 项,高职专科标准 471 项,职业本科标准 64 项;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标准 52 项,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标准 292 项,服務業相关专业标准 414 项。
2024 年全国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总数 12.3 万余个,新标准覆盖其中 10.1 万余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 82.1%。
问:新标准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系统设计中高本教学要求。新标准对接一体化设计的《目录》,系统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三个层次的专业教学标准。对于不同层次的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强化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培养规格的逐层递进、课程設定的逐级加深、能力素质的逐步增强,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如,本次系统研制了中职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高职专科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职业本科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中职数字影像技术专业、高职专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本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标准等。
二是进一步完善体例框架。新标准包含概述、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基本要求、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設定及学时安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和毕业要求等 11 个方面要素。与原标准相比,新增了概述要素、毕业要求要素,单列师资队伍要素,进一步强调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是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要求。聚焦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網域带来的新变化,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民生紧缺领網域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内在因素与行业需求的外部因素紧密衔接,努力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如,本次修(制)订了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航空智能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业相关专业标准,智慧农业技术、畜禽智能化养殖等现代农业相关专业标准,智能物流技术、工业节能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标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等民生紧缺领網域相关专业标准。
四是强化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培养。新标准紧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下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岗位新要求,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科学确定专业的职业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模块化、项目式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要求中职、高职专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 50%,职业本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 60%。综合考虑中职学生学业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明确校外企业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 3 个月,同时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引导职业本科学校围绕能力培养科学确定取得学位要求,明确职业本科专业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将工艺改进、产品(服务)设计、技术(服务)创新、技艺展示、专利研发等作为毕业设计(创作)的重要内容。
五是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新标准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求推动专业更新和数字化改造,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鼓励选用形态丰富、易于更新的数字教材,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展实训,建设、配备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軟體等专业教学资源。
六是支持学校自主設定专业课程。新标准全面规定了专业設定、课程体系、教材资源、实习实训、师资保障、质量评价等教学基本要求,同时也为学校结合区網域、行业实际、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自主設定课程、开展人才培养留出了空间。与原标准相比,中职、高职专科新标准只规定应設定的专业课程的数量及应涉及的专业领網域,不再硬性规定课程名称;职业本科新标准只规定专业课程应涉及的专业领網域,不硬性规定课程設定的数量和课程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