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萨莉亚利润下滑,平价餐饮神话也“破防”了?,欢迎阅读。
转载自|iBrandi 品创
作者 | Tinney
" 穷鬼已经吃不起萨莉亚了。" 这句略带自嘲的调侃,在消费者间流传开来,却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曾经以 " 极致性价比 " 著称的萨莉亚,正在逐渐远离它的忠实拥趸。
2024 年,萨莉亚宣布涨价,尽管只是微调一元,但对于这个长期以 " 平价之王 " 形象示人、同时又背负 " 预制菜 " 争议的品牌来说,这一举动显得格外刺眼。许多曾经将其视为 " 食堂 " 的消费者,开始悄然转身。
就在去年,萨莉亚还凭借亮眼的业绩在餐饮行业中一枝独秀,甚至引发了 " 萨莉亚模式是否将成为行业标杆 " 的热议。然而,进入 2025 年,形势急转直下。当整个餐饮行业在寒流中瑟瑟发抖、哀鸿遍野时,萨莉亚曾被视为抵御寒冬的最后一道 " 防线 ",如今这道防线也宣告失守。
不久前,萨莉亚公布了 2025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中国地区收入陷入下滑,整体陷入 " 增收不增利 " 的窘境。这一信号无疑为品牌敲响了警钟。
对于萨莉亚而言,或许其未曾预料到中国市场的 " 价格战 " 会如此激烈;而对于整个餐饮行业来说,当 " 性价比之王 " 萨莉亚也开始动摇,或许意味着 " 价格战 " 的下半场正式拉开帷幕。2025 年,究竟是 " 降价潮 " 还是 " 涨价潮 "?答案或许取决于餐饮市场的两级分化趋势——继续内卷,或寻找新的突围路径。
餐饮最后一道 " 防线 " 破防
在萨莉亚公布的 2025 财年第一季度(2024 年 9 月至 11 月)财报中显示,公司实现营收 612.75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28.42 亿元),同比增长 16.4%。然而,亮眼的营收增长背后却隐藏着利润下滑的隐忧——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25%。这一数据无疑表明,即便是在餐饮界被誉为 " 性价比之王 " 的萨莉亚,也难逃行业寒流的冲击。
对比之下,这一表现与 2024 财年的一枝独秀形成了鲜明反差。就在一个季度前的2024 财年年报中,萨莉亚还曾以营收增长 23%、营业利润同比增长 105.8% 的 " 双增长 " 成绩,被外界誉为餐饮界的 " 最后一道防线 "。
中国地区门店的表现尤为突出,尽管门店数量仅占全球总数的两成多,却贡献了超过一半的营业利润,成为推动其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然而,这样的优势并未能持续太久。最新财报发布后,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次日,萨莉亚股价应声下跌 7.3%。
从 " 最后一道防线 " 到利润大幅下滑,不仅是萨莉亚处境的变化,也为整个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
从一季度财报显示的业务数据来看,亚洲市场依然是萨莉亚的重要收入支柱。其中,亚洲业务销售收入达到 221.07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0.25 亿元)。而中国内地市场作为萨莉亚亚洲战略的核心板块,其表现对整体业绩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中国市场的地区表现明显与 2024 年有了较大下滑。报告期内,萨莉亚在上海、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的营业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中国内地市场门店数量同比增长约 10%,但同店销售收入却同比下降约 10%。
一方面,在北上广地区,萨莉亚的营业利润同比缩水至去年同期的 82%-96%,其中北京市场降幅尤为明显,而规模最大的上海市场销售收入也出现显著下滑;另一方面,截至报告期末,萨莉亚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同比增长 13 家,总数达到 387 家。
针对这一现象,日经分析指出,消费低迷导致上海等地区的同店销售收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但新店的开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损失。
然而,单店盈利能力的持续下滑,预示着萨莉亚或将与同行们一同直面严峻的挑战、与消费者更为严谨的选择态度。
逆势涨价是主因?
在中国餐饮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萨莉亚的业绩突然 " 失守 ",为其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为何短短一个季度后,一枝独秀的业绩便难以维持光鲜?笔者分析认为,萨莉亚的逆势涨价或许是关键原因之一。
对于走高端路线的品牌而言,涨价往往是为了强化品牌价值,提升消费者认知。然而,萨莉亚作为一个以 " 平价 " 和 " 预制菜 " 标签著称的品牌,在餐饮行业普遍 " 卷低价 " 的氛围中选择涨价,显然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背道而驰。毕竟,平价餐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价格亲民,而涨价无疑动摇了这一根基。
2023 年 7 月,萨莉亚宣布部分菜品涨价,引发市场热议。例如,牛肝菌鸡肉芝士烤饭从 18 元涨至 20 元,金枪鱼沙拉从 11 元涨至 12 元,水果沙拉和鸡胸肉沙拉也上调了 1 元。此外,蒜香蜗牛套餐也进行了调整,单份蜗牛价格从 18 元涨至 19 元,面包片则需额外付费。
对于涨价原因,萨莉亚官方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供应商价格调整以及部分菜品的更新。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完全平息消费者的质疑。
涨价后,消费者的反应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消费者对涨价表示不满,认为萨莉亚 " 平价 " 属性被削弱,甚至有人直言 " 被涨价的萨莉亚背刺到 ";然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则认为,即便涨价后,萨莉亚的性价比依然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据《新闻晨报》的一项调查显示,约 60% 的受访者能够接受此次涨价。
2024 财年的年报一度让行业认为萨莉亚的涨价策略已被消费者接受,但随后的 2025 财年一季度报却揭示了迟来的 " 涨价后遗症 " ——单店盈利能力下滑。消费者对涨价的接受度明显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市场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可见,涨价虽然短期内缓解了成本压力,但长期来看,却对品牌忠诚度和市场竞争力造成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萨莉亚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率远高于其本土市场。从营业利润率来看,萨莉亚在日本仅为 1%,而在上海高达 18%,广州则为 14%。如此显著的利润率差异,却仍需要通过涨价来对冲成本上涨?毕竟,相较于日本市场,中国市场的盈利能力已经为萨莉亚提供了足够的缓冲空间,为何还要冒险挑战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
这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许多消费者对萨莉亚的涨价表示不解,认为其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率本应足以应对成本压力,无需通过涨价转嫁给消费者。
也有观点指出,萨莉亚的涨价可能更多是出于对未来成本上升的预判,而非当前的实际压力。无论如何,这一策略的风险显而易见——在竞争激烈的平价餐饮市场中,价格调整稍有不慎,便可能动摇品牌根基。
向上还是向下,分级战打响
据《2024 中国餐饮大数据白皮书》显示,2024 年 9 月,中国餐饮收入增速略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且 7 月至 10 月期间,餐饮收入增速始终徘徊在 3% 左右。这表明中国餐饮行业已整体进入慢增长周期,曾经依托消费更新红利快速成长的餐饮品牌,正面临艰难的转型挑战。
对于仍在市场中挣扎的品牌而言," 破局 " 已成为生存的关键,而 " 卷低价 " 则成为最简单直接的吸引顾客手段。例如,2024 年年末,必胜客推出价格降幅最高达 51% 的新菜单,提前打响了 2025 年的价格战。甚至连王思聪新开的 " 牛校长现烤牛肉干店 " 也选择加入平价餐饮赛道。
数据显示,2024 年西式快餐品牌中,人均消费在 40 元以下的品牌占比从 2023 年的 92.2% 提升至 93.8%。其中,肯德基、麦当劳、尊宝披萨等知名品牌纷纷将人均消费价位下调至 40 元以下,试图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但低价战的蔓延,使得餐饮行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品牌们不得不在规模与盈利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
低价竞争已几乎触及底线," 卷无可卷 " 成为行业共识。从当前形势来看,餐饮行业已经迎来一波 " 涨价潮 "。
实际上,萨莉亚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涨价的,同属于百胜中国的必胜客,降价消息发布的同时,旗下另一位知名品牌肯德基却在向上涨价。从百胜中国两个品牌 " 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 的价格战略来看,餐饮行业的分级竞争已经拉开帷幕。
同时,宣布涨价的品牌不在少数。例如,星巴克在 2024 年第四季度上调部分饮品价格,理由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和运营压力增加。2024 年下半年,喜茶和奈雪的茶在部分城市试点涨价,以缓解成本压力并提升盈利能力;高端餐饮品牌如海底捞和西贝莜面村也悄然调整菜单价格,应对运营成本和市场竞争的压力,甚至同为 " 性价比之王 " 的蜜雪冰城,一些地区也宣布涨价。
◎蜜雪冰城涨价通知
值得注意的是,涨价并非仅仅是提高价格那么简单,其背后更需要品牌具备让消费者愿意买单的硬实力。随着 2025 年的序幕缓缓拉开,餐饮行业的 " 价格战 " 也悄然进入下半场——从单纯的低价内卷,转向价值与价格的综合较量。
未来,餐饮行业的竞争将更加复杂化。品牌需要在价格、品质、服务等多维度中找到平衡点,才能在分级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但也可能面临更高的消费门槛。而对于整个餐饮行业而言,分级竞争不仅是一场挑战,更是一次重新定义市场规则的机会。
轮值主编|陈黎明 冯楚兰
视觉、插图|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