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薩莉亞利潤下滑,平價餐飲神話也“破防”了?,歡迎閱讀。
轉載自|iBrandi 品創
作者 | Tinney
" 窮鬼已經吃不起薩莉亞了。" 這句略帶自嘲的調侃,在消費者間流傳開來,卻也折射出一個令人無奈的現實——曾經以 " 極致性價比 " 著稱的薩莉亞,正在逐漸遠離它的忠實擁趸。
2024 年,薩莉亞宣布漲價,盡管只是微調一元,但對于這個長期以 " 平價之王 " 形象示人、同時又背負 " 預制菜 " 争議的品牌來說,這一舉動顯得格外刺眼。許多曾經将其視為 " 食堂 " 的消費者,開始悄然轉身。
就在去年,薩莉亞還憑借亮眼的業績在餐飲行業中一枝獨秀,甚至引發了 " 薩莉亞模式是否将成為行業标杆 " 的熱議。然而,進入 2025 年,形勢急轉直下。當整個餐飲行業在寒流中瑟瑟發抖、哀鴻遍野時,薩莉亞曾被視為抵御寒冬的最後一道 " 防線 ",如今這道防線也宣告失守。
不久前,薩莉亞公布了 2025 财年第一季度财報,數據顯示其中國地區收入陷入下滑,整體陷入 " 增收不增利 " 的窘境。這一信号無疑為品牌敲響了警鍾。
對于薩莉亞而言,或許其未曾預料到中國市場的 " 價格戰 " 會如此激烈;而對于整個餐飲行業來說,當 " 性價比之王 " 薩莉亞也開始動搖,或許意味着 " 價格戰 " 的下半場正式拉開帷幕。2025 年,究竟是 " 降價潮 " 還是 " 漲價潮 "?答案或許取決于餐飲市場的兩級分化趨勢——繼續内卷,或尋找新的突圍路徑。
餐飲最後一道 " 防線 " 破防
在薩莉亞公布的 2025 财年第一季度(2024 年 9 月至 11 月)财報中顯示,公司實現營收 612.75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28.42 億元),同比增長 16.4%。然而,亮眼的營收增長背後卻隐藏着利潤下滑的隐憂——營業利潤同比大幅下降 25%。這一數據無疑表明,即便是在餐飲界被譽為 " 性價比之王 " 的薩莉亞,也難逃行業寒流的衝擊。
對比之下,這一表現與 2024 财年的一枝獨秀形成了鮮明反差。就在一個季度前的2024 财年年報中,薩莉亞還曾以營收增長 23%、營業利潤同比增長 105.8% 的 " 雙增長 " 成績,被外界譽為餐飲界的 " 最後一道防線 "。
中國地區門店的表現尤為突出,盡管門店數量僅占全球總數的兩成多,卻貢獻了超過一半的營業利潤,成為推動其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然而,這樣的優勢并未能持續太久。最新财報發布後,資本市場迅速作出反應。次日,薩莉亞股價應聲下跌 7.3%。
從 " 最後一道防線 " 到利潤大幅下滑,不僅是薩莉亞處境的變化,也為整個餐飲行業敲響了警鍾。
從一季度财報顯示的業務數據來看,亞洲市場依然是薩莉亞的重要收入支柱。其中,亞洲業務銷售收入達到 221.07 億日元(約合人民币 10.25 億元)。而中國内地市場作為薩莉亞亞洲戰略的核心板塊,其表現對整體業績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但中國市場的地區表現明顯與 2024 年有了較大下滑。報告期内,薩莉亞在上海、廣州、北京等一線城市的營業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更值得關注的是,盡管中國内地市場門店數量同比增長約 10%,但同店銷售收入卻同比下降約 10%。
一方面,在北上廣地區,薩莉亞的營業利潤同比縮水至去年同期的 82%-96%,其中北京市場降幅尤為明顯,而規模最大的上海市場銷售收入也出現顯著下滑;另一方面,截至報告期末,薩莉亞在中國内地的門店數量同比增長 13 家,總數達到 387 家。
針對這一現象,日經分析指出,消費低迷導致上海等地區的同店銷售收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但新店的開張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損失。
然而,單店盈利能力的持續下滑,預示着薩莉亞或将與同行們一同直面嚴峻的挑戰、與消費者更為嚴謹的選擇态度。
逆勢漲價是主因?
在中國餐飲市場競争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薩莉亞的業績突然 " 失守 ",為其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不确定性。
為何短短一個季度後,一枝獨秀的業績便難以維持光鮮?筆者分析認為,薩莉亞的逆勢漲價或許是關鍵原因之一。
對于走高端路線的品牌而言,漲價往往是為了強化品牌價值,提升消費者認知。然而,薩莉亞作為一個以 " 平價 " 和 " 預制菜 " 标籤著稱的品牌,在餐飲行業普遍 " 卷低價 " 的氛圍中選擇漲價,顯然與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背道而馳。畢竟,平價餐飲的核心競争力在于價格親民,而漲價無疑動搖了這一根基。
2023 年 7 月,薩莉亞宣布部分菜品漲價,引發市場熱議。例如,牛肝菌雞肉芝士烤飯從 18 元漲至 20 元,金槍魚沙拉從 11 元漲至 12 元,水果沙拉和雞胸肉沙拉也上調了 1 元。此外,蒜香蝸牛套餐也進行了調整,單份蝸牛價格從 18 元漲至 19 元,面包片則需額外付費。
對于漲價原因,薩莉亞官方解釋稱,主要是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供應商價格調整以及部分菜品的更新。然而,這一解釋并未完全平息消費者的質疑。
漲價後,消費者的反應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一部分消費者對漲價表示不滿,認為薩莉亞 " 平價 " 屬性被削弱,甚至有人直言 " 被漲價的薩莉亞背刺到 ";然而,另一部分消費者則認為,即便漲價後,薩莉亞的性價比依然高于市場平均水平。據《新聞晨報》的一項調查顯示,約 60% 的受訪者能夠接受此次漲價。
2024 财年的年報一度讓行業認為薩莉亞的漲價策略已被消費者接受,但随後的 2025 财年一季度報卻揭示了遲來的 " 漲價後遺症 " ——單店盈利能力下滑。消費者對漲價的接受度明顯并未如預期般順利,市場反應存在一定的滞後性。
可見,漲價雖然短期内緩解了成本壓力,但長期來看,卻對品牌忠誠度和市場競争力造成深遠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薩莉亞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率遠高于其本土市場。從營業利潤率來看,薩莉亞在日本僅為 1%,而在上海高達 18%,廣州則為 14%。如此顯著的利潤率差異,卻仍需要通過漲價來對衝成本上漲?畢竟,相較于日本市場,中國市場的盈利能力已經為薩莉亞提供了足夠的緩衝空間,為何還要冒險挑戰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
這也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讨論。許多消費者對薩莉亞的漲價表示不解,認為其在中國市場的利潤率本應足以應對成本壓力,無需通過漲價轉嫁給消費者。
也有觀點指出,薩莉亞的漲價可能更多是出于對未來成本上升的預判,而非當前的實際壓力。無論如何,這一策略的風險顯而易見——在競争激烈的平價餐飲市場中,價格調整稍有不慎,便可能動搖品牌根基。
向上還是向下,分級戰打響
據《2024 中國餐飲大數據白皮書》顯示,2024 年 9 月,中國餐飲收入增速略低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且 7 月至 10 月期間,餐飲收入增速始終徘徊在 3% 左右。這表明中國餐飲行業已整體進入慢增長周期,曾經依托消費更新紅利快速成長的餐飲品牌,正面臨艱難的轉型挑戰。
對于仍在市場中掙扎的品牌而言," 破局 " 已成為生存的關鍵,而 " 卷低價 " 則成為最簡單直接的吸引顧客手段。例如,2024 年年末,必勝客推出價格降幅最高達 51% 的新菜單,提前打響了 2025 年的價格戰。甚至連王思聰新開的 " 牛校長現烤牛肉幹店 " 也選擇加入平價餐飲賽道。
數據顯示,2024 年西式快餐品牌中,人均消費在 40 元以下的品牌占比從 2023 年的 92.2% 提升至 93.8%。其中,肯德基、麥當勞、尊寶披薩等知名品牌紛紛将人均消費價位下調至 40 元以下,試圖通過低價策略搶占市場份額。但低價戰的蔓延,使得餐飲行業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品牌們不得不在規模與盈利之間尋找微妙的平衡。
低價競争已幾乎觸及底線," 卷無可卷 " 成為行業共識。從當前形勢來看,餐飲行業已經迎來一波 " 漲價潮 "。
實際上,薩莉亞并不是第一個提出漲價的,同屬于百勝中國的必勝客,降價消息發布的同時,旗下另一位知名品牌肯德基卻在向上漲價。從百勝中國兩個品牌 " 一個向上一個向下 " 的價格戰略來看,餐飲行業的分級競争已經拉開帷幕。
同時,宣布漲價的品牌不在少數。例如,星巴克在 2024 年第四季度上調部分飲品價格,理由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和運營壓力增加。2024 年下半年,喜茶和奈雪的茶在部分城市試點漲價,以緩解成本壓力并提升盈利能力;高端餐飲品牌如海底撈和西貝莜面村也悄然調整菜單價格,應對運營成本和市場競争的壓力,甚至同為 " 性價比之王 " 的蜜雪冰城,一些地區也宣布漲價。
◎蜜雪冰城漲價通知
值得注意的是,漲價并非僅僅是提高價格那麼簡單,其背後更需要品牌具備讓消費者願意買單的硬實力。随着 2025 年的序幕緩緩拉開,餐飲行業的 " 價格戰 " 也悄然進入下半場——從單純的低價内卷,轉向價值與價格的綜合較量。
未來,餐飲行業的競争将更加復雜化。品牌需要在價格、品質、服務等多維度中找到平衡點,才能在分級競争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意味着更多的選擇,但也可能面臨更高的消費門檻。而對于整個餐飲行業而言,分級競争不僅是一場挑戰,更是一次重新定義市場規則的機會。
輪值主編|陳黎明 馮楚蘭
視覺、插圖|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