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总投资5600亿,“东西大动脉”沿江高铁来了,欢迎阅读。
一东一南,中国两条高铁大动脉都落地了。
南北走向的是京沪第二高铁。
随着津潍高铁、潍宿高铁先后开工,京沪高铁二通道全线步入建设阶段,全长 1200 公里、设计时速 350 公里,有望于 2028 年正式开通。
东西走向的是沿江高铁。
日前,新建宜昌至涪陵高铁(渝宜高铁)发布公告,预计将于 12 月底正式动工,这意味着全长 2100 公里的沿江高铁(沪渝蓉高铁)即将迎来全线开工,预计将于 2030 年建成通车。
沿江高铁有多重要?谁又是最大受益者?
沿江高铁,是不折不扣的东西大动脉。
这条高铁,一路串起长江经济带,连通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上海、南京、合肥、武汉、宜昌、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
沿线经济总量之高、人口规模之大、重点城市之多,凸显了这条大动脉的与众不同。
全线总投资高达 5600 亿元,更让这条高铁成为全国最 " 贵 " 的高铁之一。
国家为何要斥巨资,建设这条大动脉?
其实,沿江通道已有作为普铁的沪汉蓉铁路,但设计标准普遍较低,虽然通行动车,但部分路段时速只有 160~200 公里,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客流需求。
过去从上海到成都最快也要 11 个小时,而从重庆到上海也要 9 个小时左右,几地之间的连通主要依赖航空。
但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成渝与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经贸往来相当频密,仅靠航空或许满足不了需求,能承载大运量客流的高铁就被提上日程。
同时,考虑到长江经济带还有不少高铁薄弱地带,如泰州、扬州所在的苏中地区,安徽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老区,川渝中部的一些区县,亟待摆脱高铁空白的尴尬。
所以,沿江高铁势在必行,一旦建成,从上海到成都将从目前的 11 小时压缩到 7 小时,而重庆到上海则进一步减少到 5 小时。
时空距离收缩,将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应。
5600 亿元!沿江高铁投资为何如此巨大?
整个 " 十四五 " 时期,全国一共诞生了 5 条千亿级高铁项目,沿江高铁就占了两条。
一条是连通上海 - 南京 - 合肥的北沿江高铁,555 公里总投资高达 1678.7 亿元,折合每公里 3 亿元,堪称近年来我国投资额最高的主体项目。
另一条就是即将开工的渝宜高铁,从湖北宜昌到重庆涪陵,490.2km 的线路,预计总投资达 1259.7 亿元,折合每公里 2.6 亿元,在十四五时期总投资额仅次于北沿江高铁、渝昆高铁。
众所周知,沿江高铁并非一次性建成,而是抽成 6 大段:
上海 - 南京 - 合肥(北沿江高铁)、合肥 - 武汉(合武高铁)、武汉 - 宜昌(汉宜高铁)、宜昌 - 重庆(渝宜高铁)、成渝高铁中线。
加上沿江高铁剩余的线路,这条东西高铁大动脉合计总投资额约为 5600 亿元,相当于再造 2.5 条京沪高铁、4 座港珠澳大桥。
一般而言,设计时速 350 公里高铁的建设成本通常为 1.2 亿 ~2.0 亿元,视地理区位、地形地貌、发展情况而有所不同。
北沿江高铁成本巨大,是因为征地拆迁成本、过江建设费用较高所致。
长三角寸土寸金,城市内部土地成本更为高昂,全线拆迁征地费用就超过 300 亿元,再加上横跨多座大江大河,整体成本大幅抬升并不令人意外。
渝宜高铁成本不低,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征迁,而在于地形地貌复杂。
山川河流阻隔,主要靠桥梁、隧道撑起来。据初步统计,新建桥梁 178 座 81.67 公里,隧道 131 座 378.12 公里,桥隧比 94.86%。
所以,渝宜高铁(宜昌到涪陵段)是最难的一段,也是沿江高铁最后开工、最后建成的一段。
不过,即使是超级大动脉,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或投资也相对有限,主要依靠地方自身投资。
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沿江高铁的全名是沪渝蓉高铁,如果顾名思义,应该沿着长江沿线东西贯通,沿线城市都应从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最终的线路,却以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为主线,最大的受益者当属距长江上百公里之遥的合肥,以及苏中地区、川渝中部地区。
与之对比,安徽真正的长江口岸城市芜湖、安庆都不在其列,而同为长江经济带重点省份的江西、湖南同样被排除在外。
换言之,沿江高铁最落寞的地方,当属以芜湖、安庆、九江、岳阳、荆州为代表的一众长江城市。
究其原因,沿江高铁,沿的不是长江,而是广义上的长江流網域和长江经济带。
沿江高铁的标准名称为 " 沪渝蓉高铁 ",本身就是由普速的沪汉蓉铁路更新而来,在规划上主要连通长江北岸。
沿江高铁通道,由多条高铁构成,在长三角段主要为 " 北沿江高铁 ",其后的合武高铁、武宜高铁、宜涪高铁、成渝高铁中线等,基本都在长江北岸。
同时,任何高铁大动脉,都必须考虑运营成本和性价比,截弯取直,优先连通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一直都是常态。
在长江经济带,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都是万亿级经济强市,千万人口大市众多,合肥、南京离千万人口俱乐部只有一步之遥。
与之对比,江西无论经济体量还是省会经济人口能级,均明显存在一定差距,而沿江口岸九江的存在感更低。
同时,任何天然的大江大河,都不可能是一条直线,总会蜿蜒曲折,长江在湖北的荆江段,如果全部沿着长江建设高铁,成本势必无限抬升。
高铁建设,已经开始收紧了。
早在 8 年前,我国就规划了 " 八纵八横 " 的高铁路网,开启全球最为浩大的高铁建设热潮。
经过多年推进,我国 " 八纵八横 " 高铁网主通道建成投产约八成,高铁网覆盖 97.2% 的城区人口 50 万以上城市。
可以说,高铁大基建时代,即将迎来轉捩點,经济效益、债务压力或将成为新的考量。
早在 2021 年,四部门发布新规,严格控制建设既有高铁的平行线路,而贯通省会及特大城市、近期双向客流密度 2500 万人次/年以上,才可采用时速 350 公里标准。
不过,这两年,在稳经济、稳增长之下,一些高铁规划再次放开,但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总会远去,从大建设到大维护时代也只是一步之遥。
今年上半年,武广高铁、沪杭高铁 4 条高铁涨价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被认为是高铁普惠时代的结束,更被视为公用事业涨价潮的开始。
高铁涨价的背后,自然是债务问题开始凸显。
我国每年的高铁投资多达数千亿,积累的负债数以几万亿计,不说还本,每年的利息支出都有 2000 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上百条高铁线路中,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只有 6 条:京沪、京津、沪杭、沪宁、宁杭、广深港。
这些高铁连通的都是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商务交流频繁,涨价带来的收益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与之对比,还有 90% 以上的高铁路线,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在未来恐怕都没有盈利的可能。
因此,未来高铁建设势必放缓,一些没有经济、人口、财政支撑的地方,大基建大投资模式或将彻底沦为过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作者: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