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deepseek做阅读计划真不行!娃不读,空了吹~,欢迎阅读。
Biu 妈
成都老母亲 松弛感鸡娃
打开视野,鸡娃不内卷
培养底层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你们好,我是 biu 妈。
新学期伊始,我决定一上来就搞个大的!
之前陆陆续续写了很多关于阅读的话题,语文是个持久战,阅读是个水磨工夫,但咱们要鸡语文、鸡阅读,还是得有个总纲领啊!今天不就来了 ~
插播一句,周四我也会在直播间专门聊新学期阅读规划,还会分享超有用的学而思大阅读课,记得预约直播!
我还给大家拉了个【大阅读专项群】,直播前群里会发放语文学习内部资源。
回复" 大阅读专项群 "拉你入群
另外,孩子在语文和阅读中,大家现在最苦恼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的文章留言,我们一起来解决!
说实话,因为 deepseek 横空出世,我其实有点担心自己写的东西没用了。前不久还偷偷找 deepseek,让 AI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给小学生做阅读规划,并提出实操建议。
换了好多次描述,更新了好几版,最后结果还是不满意——乍一看很正确,有重点、有书单、有实操指导,也大致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但多少有点鸡肋。
对爱阅读的娃显得没必要,对阅读真的有困难的娃,又显得十分空洞,不好落实。看看实操落地部分指导,更是处处都埋藏着真正让人头疼的 " 费妈点 "。
AI 不是家长,它没有真实地带过孩子,它不知道孩子们阅读真实的困难点,也不知道老母亲的精力有多难得,孩子的时间有多么紧,不知道是有娃真的会读不动书的。
其实 AI 也好,市面上很多阅读课程也好,很多阅读博主也好,不管是讲阅读理解公式的、教思辨方法的、拆解人文背景的……
这些都默认了一个致命前提:孩子能自主完成基础阅读。
就好像学游泳必须要先下水,培养阅读能力必须要先读。
但如果真的带娃去学过游泳就知道,孩子学不会游泳," 不会正确的泳姿 " 都是最后一步了,真实的问题五花八门——单纯怕水、不喜欢耳朵进水、不会憋气换气、脚不会蹬、嫌水冷的、一滑动手就痒痒的……
实际上,当我们说孩子 " 阅读不好 " 的时候,孩子的困难也是有很多层次的。
第一个层次:读不动。
这一点甚至无关兴趣,哪怕是有兴趣的话题,就是读不下去。
第二个层次:读不够。
也就是孩子达不到基本的阅读量,或者总量勉强够,但阅读不均衡,最常见的就是故事超量了,非虚构根本没开始。
第三个层次:读不懂。
这里说的读懂,只是在谈最基本的要求,拥有基础阅读方法、文学常识,并能运用起来。举个极端的例子,拿到写景状物的散文,你就不可能去文中找 "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因为这是记叙文的基本要素。
如果读不动,那必然读不够。而读不动、读不够,又会导致很难读懂。这是一串连锁反应,可惜很多时候,人们无视前两个阶段,直接跳到最后一个层次去解决问题。
这就会变成什么呢?变成背答题模板,变成把人文拓展当成听故事会,学了就忘、读了等于没读。
所以今天的这篇可能和大家常见的 " 阅读规划 " 不一样,我会分析孩子各个层次的阅读困难成因,方便大家对照着去排查孩子的问题。欢迎大家收藏起来再看。
而且我非常建议来周四的直播间,文字篇幅有限,我真心想面对面和大家聊更透彻!
1
All About Reading
读不动
这里说的读不动,其实多来源于一种阅读压力,就是 " 看着就想放弃 "。
小学 1、2 年级的娃,读不动多是识字量不够、词汇量少
当娃面对乌压压一大篇,一半都是自己不会、或者不熟的汉字,阅读压力是很大的,会直接导致他们撂挑子不愿意读,你打开一本繁体文言文古籍,就能同步娃的感受了。
所以我以前说过,识字是学前孩子重中之重的任务,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都会被识字量带动起来。
如果已经错过了学前黄金期,那么就要在一二年级的亲子阅读中,同步解决这个问题。
我家娃一直在上的学而思大阅读伴读课中,低年级的伴读方法就很标准操作。
其实也很简单,老师一边逐句带读,一边提醒孩子勾画出生字词,梳理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要拓展字词基础知识。
看似一个笨办法吧?
咱们换个名字,就是 " 阅读中识字 ",是公认高级有效的识字方法,只要能坚持下去,孩子一开始不会读,也慢慢也就能读了。
换个角度来看,这和英语在分级阅读中积累词汇,又有什么区别呢?
2
中高年级的娃读不动,和知识储备关系很大。
作为一个大人,去翻一本非自己专业的大学专业书籍,大部分时候就会觉得非常 " 打腦壳 ",哪怕是本身学习能力强、阅读能力都不错的大人,也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这就是知识储备跟不上,导致的读不动。
而孩子的知识储备跟不上,一般还有两种细分情况。
一是给娃读了不适合娃的书
近几年" 提前学 " 的通货膨胀,很多娃过早接触了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最后收获一堆自己都听不懂解析,死记硬背套路的坏习惯,这就像让刚会爬的婴儿学跨栏——不是孩子笨,是大人太贪心。
另一种普遍情况是,孩子的知识储备已经相当不错,却还一直停留在低心智、过度童趣的阅读中,这样也不行。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很多家长的选书,是很有问题的,不知道如何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文学习步骤,逐级而上。
大家嘴上不承认,其实心里也心知肚明,不然 " 书单文 " 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如果不确定自己选的书好不好,跟着课标、教材来最稳妥,我也写过一篇基于新课标,每个阶段阅读重点的文章,给大家提供选书思路。
↓↓↓分阶段阅读重点↓↓↓
还有像学而思大阅读这样每月一个阅读盒子发到手里的,更偷懒,但哪怕再不愿意阅读的娃,起码可以保住孩子的阅读下限。
二是孩子知识性的阅读没有跟上
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阅读体系,有两条公认的 " 阅读线 "是必须抓起来的,而且要齐头并进。
一条知识拓展线:
获取信息、开拓视野。科普、人文、历史、时事、常识都需要涉及。
一条思维塑造线:
深化思想、建立思维。经典文学、人文社科十分重要。
之前文章举过这个例子,比如大家都觉得比较遥远、实用性比较低的艺术知识,我们会在一些写景文中看到有句子形容风景 " 像莫奈笔下流露的色彩 ",孩子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就要对莫奈和印象派相关的知识,有基本的认知。
很 " 不幸 " 的是,很多孩子只阅读故事、文学作品的话,第一条线基本就放弃了,第二条线也瘸腿,阅读能力很快就会遇到瓶颈,无法精进。
如果有从小系统安排两条线的阅读,最好,如果之前没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最佳办法就是——
就是无论读任何一篇文章,读任何一本书,都要把 " 背景知识拓展 " 认真搞定,少了这一步,你的阅读就是表面功夫。
读不够
其实孩子的阅读,和很多姐妹们减肥有点像。
很多人说减肥就是坚持少吃多运动,道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多人就是一直减肥一直减不下来。就说吃吧,吃太少饿得没精神;吃得少热量高,一样长胖;吃得不均衡还会馋嘴、反弹……
同理,阅读的积累说到底就是做计划、然后坚持,咋就那么多娃说读不完、读不够呢?
对阅读量错误的认知,有畏难情绪
很多博主说,新课标对阅读要求很高,因为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要求大,这简直是危言耸听好么。
我好几次直播间都给大家算过一笔账,小学生只要平均每周有 5000 字的阅读量,一个月 2w 字的阅读量,一年就是 24w,六年就基本妥妥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
每周 5000 字很难吗?平均到 5 个工作日,也就是每天一篇中学生作文的长度。高年级小学生普遍阅读速度都能达到 200 字以上 / 分钟,那就是几分钟的事儿啊!
计划不细化,没有办法执行下去
计划要落到实处,就不能笼统地计划今年读 n 本书,或者这个月要读 x 本书,我还看过 " 计划一年读完哈利波特七步曲 " 的,这种计划就实行不下去。
真正能执行的阅读计划,都要拆解再拆解,至少要细化到每周读什么、一周读几次,每次大概要读多少字 / 多少页,有没有必须要做的动作(划线、记录)等等。
并且一定要 " 留下痕迹 ",我建议至少做个记录,把日期、书名、章节、页数记下来,这样久而久之,才有 " 坚持了就有收获 " 的实感,才能越来越坚持的下去。
我拿同是语言学习的英语来打个比方。我家除了上 1v1,日常的英语阅读安排是," 周一到周五,每天刷 2 本 raz 分级绘本,朗读两遍,记录生词,周六认读一周新词汇 ",是不是特别清晰、看上去特别好落实!
可惜语文阅读,不像英语有分级阅读那样方便使用的工具书。
但我感觉得到,这几年很多人都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让阅读计划变得简单易行。
特别是我很喜欢的学而思大阅读,就把计划细化特别好,把 1 本大部头拆抽成了 8 本小册子,每周 2 本,一个月读完 1 本同时每一整本,就很容易执行下去。
每本书开头还有更细分的阅读计划,每天读哪几页,方便孩子进一步落实。
家长精力不够时,跟着学而思这个计划,孩子阅读肯定是底了。家长和孩子有能力读更多时,这个教科书一般的细化阅读计划的方法,同样值得大家学习起来。
3
不同的阅读内容 / 阶段,用不同方式,效率加倍
举个例子,小学生,特别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阅读内容,都是要承担 " 知识拓展 " 的作用。特别是通识科普类知识,不用学到多么高深的难度,只要范围够广,对阅读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用 " 听 " 来分担压力。一两千字字,涉及了不少知识点的音频,10 分钟不到就能听完!
▲ 我曾经把一段大语文音频的文字 " 抠 " 了出来
再比如说,古诗文学习早期,重在建立语感,这个阶段与其死磕 " 精读 " 却一半时间都在查字典,不如了解大意的情况下,先熟读成诵,这样更有学习效率。
关于、提高阅读量的方法,我以前的文章写过了,周四在直播中也会和学而思的小鹿老师一聊这个话题,其实只要做好了真正可以落地的阅读计划,别说一年十几万,一年读透百万字,也是完全可能。
读不懂
终于说到了 " 读不懂 " 的部分,那么先要定义什么是读懂。
小学阶段其实解决的都是一些基本层面的读懂,比如——
Ø 能够快速定位
是叙事还是抒情,是写景还是状物,是议论还是说明。
Ø 能够提取关键信息
叙事就要知道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议论就要知道论点论据论证方式。
Ø 快速梳理清文章结构
是总分总,还是并列叙事,还是双线并行……
Ø 分辨语言风格
是余秋雨那样华丽的,还是汪曾祺这样清新可爱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看起来是不是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但之所以老生常谈,就是太多孩子学了都等于白学,哪怕是很多大人,这些 " 基本功 " 都不好。
其实,这些基本的阅读知识、阅读方法,课内语文课、任何一个补习班、市面上所有的阅读课,都会讲的。
阅读从来都不是 " 教 " 会的,而是 " 练 " 会的。
我认识不少语文名师,带孩子阅读的时候,都很重视做笔记留下痕迹。比如标上自然段,把动词圈出来,把每个自然段总结的句子划出来等等
久而久之,文章的结构、重点字词、需要注意细节,在孩子腦子里就像是黑底白字一样清晰可见,考试遇到 "xx 词的作用 " 之类基础性问题,一秒钟不要就能得出答案。
这就是练习的力量,但凡感觉还需要去 " 背 " 阅读方法,说明你读的不够、练的不对!
那怎么练得对呢?
首先,就要读经典。
因为经典之所以经典,就是它 " 要素齐全 ",在思想、语言、时代性、知识性等等多个层面,都能给孩子以滋养。
其次,要读整本书。
整本书不一定是大部头,也不在乎长短,而是要读完整版。只读节选出来的片段,逻辑链不完整,做不了全面的阅读能力训练。
最后一点,每读一本书,都要用正确的步骤来读。
背景拓展,补充必备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
比如读《鲁滨逊漂流记》,大航海时代的背景知识了解了吗?
梳理内容结构、提取关键信息,从整体上把握一本书的内容。
比如读《格列佛游记》,格列佛出行过几次,每一次到达了什么地方,每到一个地方,他是怎遇到了什么事情,离开前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都心里有谱吗?
阅读精彩片段,体会语言风格、写作手法、人物描写等等精彩之处
比如很多经典书籍都以语言精妙著称,那么能不能划下好的片段,思考一下好在哪儿。是比喻很新颖?还是描写顺序能带给人画面感?还是色彩用到很多?
每一本书都这一步步读,甚至可以不要一次读完,一次就抓一个关键点,最终把 " 如何正确读一本书 " 训练成肌肉记忆——
拿到一本书,看到一篇文章,娃就自然知道阅读需要做什么动作,书里的关键信息不需要刻意记忆,也能马上浮现在腦海里。
这样的基础上,只需要为数不多的 " 应试训练 " 点拨,他们马上就能融会贯通,获取高分。
就算不谈考试,以后出入社会,有这样强大的阅读能力做基础,学习能力和适应新事物一定很强,咱们又有什么好担心他们的呢?
EASTWEST
近 5000 字的长文终于到了尾声,我回头看,觉得自己其实都是在不断给大家强调一些 " 笨 " 办法。
读不动,就踏踏实实增加识字量、拓展知识面,减轻孩子的阅读压力。
读不够,好好做计划,把计划细化、再落实,每一天都一步一个脚印地读,不择手段的用各种方法输入,不知不觉就阅读量惊人。
读不懂,就老老实实练习拆解结构、提取信息、分析语言等等基本功,一本一本练下来,把如何读懂一本书变成内化于心的技能。
语文,是最需要细水长流,最讲究水磨工夫的一门课。
踏实,是学好语文的必备素质。
这周四,是新学期我给大家的重磅直播,邀请到的还是我的老朋友——学而思大阅读的小鹿老师来和我们一起聊阅读。
不是为了推荐课才彩虹屁,我是真的很喜欢学而思大阅读的 " 气质 ",就四个字——踏实务实。
怎么帮助孩子选书、怎么给孩子做阅读计划,怎么辅助娃们的阅读计划落到实处,怎么让孩子的阅读能力一步步建立,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就是一步步做,最后水到渠成。
而且学而思的老师也从来不吝啬分享学习干货和 " 教育内幕 ",还给咱们粉丝特别准备的一些 " 新学期资料 ",大家进群来拿!
回复 " 大阅读专项群 " 拉你入群
如果大家还有对语文学习、阅读怎么搞、语文课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留言给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