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deepseek做閱讀計劃真不行!娃不讀,空了吹~,歡迎閱讀。
Biu 媽
成都老母親 松弛感雞娃
打開視野,雞娃不内卷
培養底層能力,以不變應萬變
你們好,我是 biu 媽。
新學期伊始,我決定一上來就搞個大的!
之前陸陸續續寫了很多關于閱讀的話題,語文是個持久戰,閱讀是個水磨工夫,但咱們要雞語文、雞閱讀,還是得有個總綱領啊!今天不就來了 ~
插播一句,周四我也會在直播間專門聊新學期閱讀規劃,還會分享超有用的學而思大閱讀課,記得預約直播!
我還給大家拉了個【大閱讀專項群】,直播前群裡會發放語文學習内部資源。
回復" 大閱讀專項群 "拉你入群
另外,孩子在語文和閱讀中,大家現在最苦惱什麼問題?歡迎給我的文章留言,我們一起來解決!
說實話,因為 deepseek 橫空出世,我其實有點擔心自己寫的東西沒用了。前不久還偷偷找 deepseek,讓 AI 按照新課标的要求,給小學生做閱讀規劃,并提出實操建議。
換了好多次描述,更新了好幾版,最後結果還是不滿意——乍一看很正确,有重點、有書單、有實操指導,也大致上符合新課标的要求,但多少有點雞肋。
對愛閱讀的娃顯得沒必要,對閱讀真的有困難的娃,又顯得十分空洞,不好落實。看看實操落地部分指導,更是處處都埋藏着真正讓人頭疼的 " 費媽點 "。
AI 不是家長,它沒有真實地帶過孩子,它不知道孩子們閱讀真實的困難點,也不知道老母親的精力有多難得,孩子的時間有多麼緊,不知道是有娃真的會讀不動書的。
其實 AI 也好,市面上很多閱讀課程也好,很多閱讀博主也好,不管是講閱讀理解公式的、教思辨方法的、拆解人文背景的……
這些都默認了一個致命前提:孩子能自主完成基礎閱讀。
就好像學遊泳必須要先下水,培養閱讀能力必須要先讀。
但如果真的帶娃去學過遊泳就知道,孩子學不會遊泳," 不會正确的泳姿 " 都是最後一步了,真實的問題五花八門——單純怕水、不喜歡耳朵進水、不會憋氣換氣、腳不會蹬、嫌水冷的、一滑動手就癢癢的……
實際上,當我們說孩子 " 閱讀不好 " 的時候,孩子的困難也是有很多層次的。
第一個層次:讀不動。
這一點甚至無關興趣,哪怕是有興趣的話題,就是讀不下去。
第二個層次:讀不夠。
也就是孩子達不到基本的閱讀量,或者總量勉強夠,但閱讀不均衡,最常見的就是故事超量了,非虛構根本沒開始。
第三個層次:讀不懂。
這裡說的讀懂,只是在談最基本的要求,擁有基礎閱讀方法、文學常識,并能運用起來。舉個極端的例子,拿到寫景狀物的散文,你就不可能去文中找 " 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因為這是記叙文的基本要素。
如果讀不動,那必然讀不夠。而讀不動、讀不夠,又會導致很難讀懂。這是一串連鎖反應,可惜很多時候,人們無視前兩個階段,直接跳到最後一個層次去解決問題。
這就會變成什麼呢?變成背答題模板,變成把人文拓展當成聽故事會,學了就忘、讀了等于沒讀。
所以今天的這篇可能和大家常見的 " 閱讀規劃 " 不一樣,我會分析孩子各個層次的閱讀困難成因,方便大家對照着去排查孩子的問題。歡迎大家收藏起來再看。
而且我非常建議來周四的直播間,文字篇幅有限,我真心想面對面和大家聊更透徹!
1
All About Reading
讀不動
這裡說的讀不動,其實多來源于一種閱讀壓力,就是 " 看着就想放棄 "。
小學 1、2 年級的娃,讀不動多是識字量不夠、詞匯量少
當娃面對烏壓壓一大篇,一半都是自己不會、或者不熟的漢字,閱讀壓力是很大的,會直接導致他們撂挑子不願意讀,你打開一本繁體文言文古籍,就能同步娃的感受了。
所以我以前說過,識字是學前孩子重中之重的任務,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認知能力都會被識字量帶動起來。
如果已經錯過了學前黃金期,那麼就要在一二年級的親子閱讀中,同步解決這個問題。
我家娃一直在上的學而思大閱讀伴讀課中,低年級的伴讀方法就很标準操作。
其實也很簡單,老師一邊逐句帶讀,一邊提醒孩子勾畫出生字詞,梳理文章内容的同時,也要拓展字詞基礎知識。
看似一個笨辦法吧?
咱們換個名字,就是 " 閱讀中識字 ",是公認高級有效的識字方法,只要能堅持下去,孩子一開始不會讀,也慢慢也就能讀了。
換個角度來看,這和英語在分級閱讀中積累詞匯,又有什麼區别呢?
2
中高年級的娃讀不動,和知識儲備關系很大。
作為一個大人,去翻一本非自己專業的大學專業書籍,大部分時候就會覺得非常 " 打腦殼 ",哪怕是本身學習能力強、閱讀能力都不錯的大人,也會感受到很大的壓力。
這就是知識儲備跟不上,導致的讀不動。
而孩子的知識儲備跟不上,一般還有兩種細分情況。
一是給娃讀了不适合娃的書
近幾年" 提前學 " 的通貨膨脹,很多娃過早接觸了不适合自己讀的書。最後收獲一堆自己都聽不懂解析,死記硬背套路的壞習慣,這就像讓剛會爬的嬰兒學跨欄——不是孩子笨,是大人太貪心。
另一種普遍情況是,孩子的知識儲備已經相當不錯,卻還一直停留在低心智、過度童趣的閱讀中,這樣也不行。
說句不好聽的,現在的很多家長的選書,是很有問題的,不知道如何根據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語文學習步驟,逐級而上。
大家嘴上不承認,其實心裡也心知肚明,不然 " 書單文 " 就不會那麼受歡迎了。
如果不确定自己選的書好不好,跟着課标、教材來最穩妥,我也寫過一篇基于新課标,每個階段閱讀重點的文章,給大家提供選書思路。
↓↓↓分階段閱讀重點↓↓↓
還有像學而思大閱讀這樣每月一個閱讀盒子發到手裡的,更偷懶,但哪怕再不願意閱讀的娃,起碼可以保住孩子的閱讀下限。
二是孩子知識性的閱讀沒有跟上
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閱讀體系,有兩條公認的 " 閱讀線 "是必須抓起來的,而且要齊頭并進。
一條知識拓展線:
獲取信息、開拓視野。科普、人文、歷史、時事、常識都需要涉及。
一條思維塑造線:
深化思想、建立思維。經典文學、人文社科十分重要。
之前文章舉過這個例子,比如大家都覺得比較遙遠、實用性比較低的藝術知識,我們會在一些寫景文中看到有句子形容風景 " 像莫奈筆下流露的色彩 ",孩子要真正理解這句話,就要對莫奈和印象派相關的知識,有基本的認知。
很 " 不幸 " 的是,很多孩子只閱讀故事、文學作品的話,第一條線基本就放棄了,第二條線也瘸腿,閱讀能力很快就會遇到瓶頸,無法精進。
如果有從小系統安排兩條線的閱讀,最好,如果之前沒有,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的最佳辦法就是——
就是無論讀任何一篇文章,讀任何一本書,都要把 " 背景知識拓展 " 認真搞定,少了這一步,你的閱讀就是表面功夫。
讀不夠
其實孩子的閱讀,和很多姐妹們減肥有點像。
很多人說減肥就是堅持少吃多運動,道理說起來簡單,但是多人就是一直減肥一直減不下來。就說吃吧,吃太少餓得沒精神;吃得少熱量高,一樣長胖;吃得不均衡還會饞嘴、反彈……
同理,閱讀的積累說到底就是做計劃、然後堅持,咋就那麼多娃說讀不完、讀不夠呢?
對閱讀量錯誤的認知,有畏難情緒
很多博主說,新課标對閱讀要求很高,因為新課标要求的閱讀量要求大,這簡直是危言聳聽好麼。
我好幾次直播間都給大家算過一筆賬,小學生只要平均每周有 5000 字的閱讀量,一個月 2w 字的閱讀量,一年就是 24w,六年就基本妥妥達到了新課标要求的閱讀量。
每周 5000 字很難嗎?平均到 5 個工作日,也就是每天一篇中學生作文的長度。高年級小學生普遍閱讀速度都能達到 200 字以上 / 分鍾,那就是幾分鍾的事兒啊!
計劃不細化,沒有辦法執行下去
計劃要落到實處,就不能籠統地計劃今年讀 n 本書,或者這個月要讀 x 本書,我還看過 " 計劃一年讀完哈利波特七步曲 " 的,這種計劃就實行不下去。
真正能執行的閱讀計劃,都要拆解再拆解,至少要細化到每周讀什麼、一周讀幾次,每次大概要讀多少字 / 多少頁,有沒有必須要做的動作(劃線、記錄)等等。
并且一定要 " 留下痕迹 ",我建議至少做個記錄,把日期、書名、章節、頁數記下來,這樣久而久之,才有 " 堅持了就有收獲 " 的實感,才能越來越堅持的下去。
我拿同是語言學習的英語來打個比方。我家除了上 1v1,日常的英語閱讀安排是," 周一到周五,每天刷 2 本 raz 分級繪本,朗讀兩遍,記錄生詞,周六認讀一周新詞匯 ",是不是特别清晰、看上去特别好落實!
可惜語文閱讀,不像英語有分級閱讀那樣方便使用的工具書。
但我感覺得到,這幾年很多人都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讓閱讀計劃變得簡單易行。
特别是我很喜歡的學而思大閱讀,就把計劃細化特别好,把 1 本大部頭拆抽成了 8 本小冊子,每周 2 本,一個月讀完 1 本同時每一整本,就很容易執行下去。
每本書開頭還有更細分的閱讀計劃,每天讀哪幾頁,方便孩子進一步落實。
家長精力不夠時,跟着學而思這個計劃,孩子閱讀肯定是底了。家長和孩子有能力讀更多時,這個教科書一般的細化閱讀計劃的方法,同樣值得大家學習起來。
3
不同的閱讀内容 / 階段,用不同方式,效率加倍
舉個例子,小學生,特别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閱讀内容,都是要承擔 " 知識拓展 " 的作用。特别是通識科普類知識,不用學到多麼高深的難度,只要範圍夠廣,對閱讀能力都是有幫助的。
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用 " 聽 " 來分擔壓力。一兩千字字,涉及了不少知識點的音頻,10 分鍾不到就能聽完!
▲ 我曾經把一段大語文音頻的文字 " 摳 " 了出來
再比如說,古詩文學習早期,重在建立語感,這個階段與其死磕 " 精讀 " 卻一半時間都在查字典,不如了解大意的情況下,先熟讀成誦,這樣更有學習效率。
關于、提高閱讀量的方法,我以前的文章寫過了,周四在直播中也會和學而思的小鹿老師一聊這個話題,其實只要做好了真正可以落地的閱讀計劃,别說一年十幾萬,一年讀透百萬字,也是完全可能。
讀不懂
終于說到了 " 讀不懂 " 的部分,那麼先要定義什麼是讀懂。
小學階段其實解決的都是一些基本層面的讀懂,比如——
Ø 能夠快速定位
是叙事還是抒情,是寫景還是狀物,是議論還是說明。
Ø 能夠提取關鍵信息
叙事就要知道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議論就要知道論點論據論證方式。
Ø 快速梳理清文章結構
是總分總,還是并列叙事,還是雙線并行……
Ø 分辨語言風格
是餘秋雨那樣華麗的,還是汪曾祺這樣清新可愛的?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看起來是不是都是老生常談的事情,但之所以老生常談,就是太多孩子學了都等于白學,哪怕是很多大人,這些 " 基本功 " 都不好。
其實,這些基本的閱讀知識、閱讀方法,課内語文課、任何一個補習班、市面上所有的閱讀課,都會講的。
閱讀從來都不是 " 教 " 會的,而是 " 練 " 會的。
我認識不少語文名師,帶孩子閱讀的時候,都很重視做筆記留下痕迹。比如标上自然段,把動詞圈出來,把每個自然段總結的句子劃出來等等
久而久之,文章的結構、重點字詞、需要注意細節,在孩子腦子裡就像是黑底白字一樣清晰可見,考試遇到 "xx 詞的作用 " 之類基礎性問題,一秒鍾不要就能得出答案。
這就是練習的力量,但凡感覺還需要去 " 背 " 閱讀方法,說明你讀的不夠、練的不對!
那怎麼練得對呢?
首先,就要讀經典。
因為經典之所以經典,就是它 " 要素齊全 ",在思想、語言、時代性、知識性等等多個層面,都能給孩子以滋養。
其次,要讀整本書。
整本書不一定是大部頭,也不在乎長短,而是要讀完整版。只讀節選出來的片段,邏輯鏈不完整,做不了全面的閱讀能力訓練。
最後一點,每讀一本書,都要用正确的步驟來讀。
背景拓展,補充必備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驗。
比如讀《魯濱遜漂流記》,大航海時代的背景知識了解了嗎?
梳理内容結構、提取關鍵信息,從整體上把握一本書的内容。
比如讀《格列佛遊記》,格列佛出行過幾次,每一次到達了什麼地方,每到一個地方,他是怎遇到了什麼事情,離開前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些都心裡有譜嗎?
閱讀精彩片段,體會語言風格、寫作手法、人物描寫等等精彩之處
比如很多經典書籍都以語言精妙著稱,那麼能不能劃下好的片段,思考一下好在哪兒。是比喻很新穎?還是描寫順序能帶給人畫面感?還是色彩用到很多?
每一本書都這一步步讀,甚至可以不要一次讀完,一次就抓一個關鍵點,最終把 " 如何正确讀一本書 " 訓練成肌肉記憶——
拿到一本書,看到一篇文章,娃就自然知道閱讀需要做什麼動作,書裡的關鍵信息不需要刻意記憶,也能馬上浮現在腦海裡。
這樣的基礎上,只需要為數不多的 " 應試訓練 " 點撥,他們馬上就能融會貫通,獲取高分。
就算不談考試,以後出入社會,有這樣強大的閱讀能力做基礎,學習能力和适應新事物一定很強,咱們又有什麼好擔心他們的呢?
EASTWEST
近 5000 字的長文終于到了尾聲,我回頭看,覺得自己其實都是在不斷給大家強調一些 " 笨 " 辦法。
讀不動,就踏踏實實增加識字量、拓展知識面,減輕孩子的閱讀壓力。
讀不夠,好好做計劃,把計劃細化、再落實,每一天都一步一個腳印地讀,不擇手段的用各種方法輸入,不知不覺就閱讀量驚人。
讀不懂,就老老實實練習拆解結構、提取信息、分析語言等等基本功,一本一本練下來,把如何讀懂一本書變成内化于心的技能。
語文,是最需要細水長流,最講究水磨工夫的一門課。
踏實,是學好語文的必備素質。
這周四,是新學期我給大家的重磅直播,邀請到的還是我的老朋友——學而思大閱讀的小鹿老師來和我們一起聊閱讀。
不是為了推薦課才彩虹屁,我是真的很喜歡學而思大閱讀的 " 氣質 ",就四個字——踏實務實。
怎麼幫助孩子選書、怎麼給孩子做閱讀計劃,怎麼輔助娃們的閱讀計劃落到實處,怎麼讓孩子的閱讀能力一步步建立,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的,就是一步步做,最後水到渠成。
而且學而思的老師也從來不吝啬分享學習幹貨和 " 教育内幕 ",還給咱們粉絲特别準備的一些 " 新學期資料 ",大家進群來拿!
回復 " 大閱讀專項群 " 拉你入群
如果大家還有對語文學習、閱讀怎麼搞、語文課選擇的問題,也可以留言給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