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5个月市值缩水超百亿,Keep股价九连跌,欢迎阅读。
作者 | 艺馨 秀一
排版 | Cathy
监制 | Yoda
出品 | 不二研究
" 运动科技第一股 "Keep 的股价又跌了。
1 月 9 日,keep 港股盘中跌超 6.31%,当日报收 6.98 港元 / 股;创上市以来新低,这也是其股价连续第 9 个交易日下跌;相较于 2023 年 7 月 IPO 首日收盘价 29.00 港元 / 股,Keep 的股价已经跌去近 8 成。
上市不足 5 个月,根据 Keep 在此前公布的上市后首份半年报:其在持续 " 烧钱 " 的亏损中。
「不二研究」据 keep 半年报发现:2023 年上半年,Keep 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 2.32 亿元、月活跃用户同比减少 812.9 万名。目前,Keep 主要面临持续亏损、平均月活跃用户减少等问题,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 Keep 高昂的成本侵蚀其净利润;与此同时,随着乐刻、超级猩猩等新兴健身房品牌不断涌现,未来 Keep 的流量或将难以回到此前水平。
Keep 是一家在线健身平台,主要产品包括在线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
截止 1 月 9 日港股收盘,Keep 报收 6.77 港元 / 股,对应市值 35.59 亿港元 ( 约折合人民币 32.61 亿元 ) ;对比 IPO 首日市值 153 亿港元,上市后的五个月内,其市值已经蒸发 116.68 亿港元 ( 约折合人民币 106 亿元 ) 。
「不二研究」据其半年报发现:今年上半年,Keep 的营收为 9.85 亿元,同比减少 2.7%;同期,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 2.32 亿元,同比收窄 29.7%。
去年 7 月的一篇旧文中 ( 》 ) ,我们聚焦于 Keep 挂牌港交所,尽管成为 " 运动科技第一股 ",但仍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
时至今日,Keep 不仅面临营收下滑、持续亏损等问题未解,且直面月活跃用户流失及流量增长疲软的挑战。
面对用户的流失,Keep 还能 "keep" 住吗?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 7 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 Enjoy:
" 运动科技第一股 " 来了。
Keep 于 2023 年 7 月 12 日正式挂牌港交所,其发行价为 28.92 港元 / 股,IPO 首日报收 29.00 港元 / 股,涨幅 26.98%。
9 月 19 日,Keep 交出上市后首份半年报:2023 年上半年,Keep 实现营收 9.85 亿元,同比减少 2.7%;经调整后净亏损 2.23 亿元,同比收窄 29.7%,仍处于亏损中。
在「不二研究」看来,Keep 深耕线上健身市场,在为健身内容和付费课程投入巨大成本的同时,仍面临月活跃用户流失和流量增长疲软的问题。
在健身市场的激烈竞争中,Keep 依然没有盈利。在巨额亏损之下,keep 如何 "keep"?
营收增长难掩亏损
Keep 的前身北京卡路里科技公司诞生于 2014 年,彼时 90 后创始人王宁曾花了 8 个月投入健身,成功减肥瘦身 50 斤,随着全民运动风靡,他选择了创业,打造一个优质健身内容的社区。
2015 年,Keep 的移动应用程式上线,在其推出的第 105 天内吸引了百万用户,上线不到 3 年,2017 年 8 月,Keep 对外宣布注册用户数突破 1 亿。
成立至今,Keep 共进行了 9 轮融资,其中 F 轮获 3.6 亿美元,为数额最大的一笔融资。天眼查数据显示,F 轮投资方包括软银愿景基金、高瓴资本、腾讯投资等。
此时的 Keep 已贯通线上线下业务,兼具线上 APP、自有品牌产品和线下健身馆的完整商业闭环。
作为一个健身圈独角兽,Keep 曾屡传 IPO。从 2022 年 2 月 25 日,到 2022 年 9 月 6 日,再到 2023 年 3 月 28 日,Keep 一共向港交所递交过 3 次招股书;直到 2023 年 6 月,Keep 正式通过聆讯。
2023 年 7 月 12 日,Keep 在港交所上市,成为 " 运动科技第一股 "。发行价为 28.92 港元股,但其上市首日开盘破发,最低报 28.55 港元 / 股。
上市之后,keep 的营收高增长未能持续。据招股书及财报显示,2020-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Keep 的收入分别为 11.07 亿元、16.20 亿元、22.12 亿元和 9.85 亿元。其中,2020-2022 年,Keep 的营收增长率分别为 66.9%、46.3%、36.6%、-2.7%。
收入增速同比下滑的同时,Keep 同样未能实现扭亏为盈,Keep 的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
据招股书及财报显示,2020-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Keep 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 1.06 亿元、8.26 亿元、6.67 亿元和 2.23 亿元;其中,2023 年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为 2.23 亿元,同比收窄 29.7%。
成本开支方面,2020-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Keep 的营业成本分别为 6.07 亿元、9.43 亿元、13.11 亿元和 5.61 亿元,占总收入的 54.9%、58.2%、59.3% 和 57.0%。
在「不二研究」看来,高成本的支出正在蚕食着 Keep 的利润,而自有品牌产品的市场已呈现下滑趋势。
虚拟奖牌拉动营收
Keep 的业务构成分为自有品牌运动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以及广告及其他。
过去三年半,自有品牌作为 Keep 最大的收入源。据招股书及财报显示,2020-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自有品牌产品收入分别为 6.37 亿元、8.72 亿元、11.37 亿元、4.66 亿元,占总收入的 57.5%、53.9%、51.4% 和 47.31%。然而,到 2023 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 9.5%,自有品牌运动产品收入的减少,主要由于健康食品类产品销售额减少造成。
同期,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收入分别为 3.38 亿元、5.58 亿元、8.94 亿元和 4.49 亿元,占总收入的 30.5%、34.4%、40.4% 和 45.58%。
Keep 坦言,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业务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虚拟体育赛事所产生的收入增加。此外,Keep 还与 Hello Kitty 及蜡笔小新等热门 IP 联名,推动体育赛事的增长,参加体育赛事。
广告和其他服务收入分别为 1.32 亿元、1.90 亿元、1.80 亿元和 0.69 亿元,占总收入的 12.0%、11.7%、8.2% 和 7.0%。
三大业务成本占比以自有品牌产品居多。
2020-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自有品牌产品成本分别为 4.06 亿元、6.29 亿元、8.17 亿元和 3.36 亿元,占总营业成本的 36.7%、38.8%、36.9% 和 59.9%。
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成本分别为 1.19 亿元、2.33 亿元、4.09 亿元和 1.79 亿元,占总营业成本的 10.8%、14.4%、18.5% 和 31.9%。
广告和其他服务成本分别为 0.82 亿元、0.81 亿元、0.85 亿元和 0.69 亿元,占总营业成本的 7.4%、5.0%、3.9% 和 7.0%。
然而,从营业成本上看,Keep 的自有品牌运动产品及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的成本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而广告及其他业务的营业成本增加。
对此,Keep 解释称," 主要由于广告制作成本因若干线下广告活动的较高成本增加 610 万元。"
据招股书及财报显示,2020-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 3.02 亿元、9.56 亿元、6.46 亿元和 2.57 亿元,占总收入的 27.3%、59.0%、29.2% 和 29.1%,其中 2023 年上半年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减少 15.46%。
研发开支分别为 1.68 亿元、3.56 亿元、5.37 亿元和 2.43 亿元,占总收入的 15.2%、22.0%、24.3% 和 24.7%;行政开支分别为 0.69 亿元、2.18 亿元、2.46 亿元和 1.12 亿元,占总收入的 6.2%、13.6%、11.1% 和 11.4%;履约费用分别为 0.92 亿元、1.28 亿元、2.02 亿元和 0.83 亿元,占总收入的 8.3%、7.9%、9.1% 和 8.4%。
「不二研究」认为,从收入及成本占比来看,Keep 押注自有品牌产品,但随之而来的是高额的销售成本,使其不堪重负;与此同时,虽然虚拟体育赛事能够带来短期的巨大流量,但这种流量并不稳定,且用户获取成本较高,留存困难。
粘性用户短板待补
Keep 在招股书中援引灼识咨询报告称,按经销渠道划分,中国健身市场 2016 年达 4.83 千亿元,2022 年增至 9.42 千亿元,复合年增长率 11.8%,预计 2027 年将以 17.2% 的年复合增长率增至 20.77 千亿元。其中,2022 年中国线上健身市场占中国整体健身市场的 48.4%,预计 2027 年将占 61.8%。
虽然从数据来看,中国健身市场的未来增长趋势将主要归于中国的线上健身市场,但其内部竞争十分激烈。
一方面,同类产品就有悦跑圈、咕咚、动动、Fit 私人健身教练等 APP 的市场抢夺。另一方面,随着直播形式的走红,一部分人更乐于跟随 KOL 的引领健身。
另一方面,Bilibili、爱奇艺、优酷、腾讯、小红书、抖音等视频类 APP 也都具备健身课程的教学。更是有个体用户看上了在线健身这一风口。
Keep 在招股书并援引灼识咨询报告称,按 2022 年月活跃用户和用户完成的锻炼次数计算,Keep 在中国线上健身平台排名第一。
截至 2022 年底,Keep 的月活跃用户在平台总共记录约 21 亿次锻炼次数。据招股书显示,2022 年,Keep 的平均月活跃用户为 3640 万人,同比增长仅 6%,其中去年二季度平均月度活跃用户达到 4108 万人。
平台上月活跃用户会员的转化率由 2020 年的 6.4% 增加到 2021 年的 9.5%,并继续增加到 2022 年的 10%。
2023 年上半年,Keep 的平均月活跃用户出现下滑。其平均月活跃用户及平均月度订阅会员分别为 2954.9 万名及 301.7 万名,而 2022 年同期为 3767.8 万名和 366.5 万名。
2020-2022 年,Keep 的会员留存率分别为 73.3%、71.7%、65.3%,尽管订阅会员数逐渐增加,但会员留存率逐渐下滑,2022 年会员留存率已跌至 70% 以下。
消费者层面,曾有 Z 世代向「不二研究」直言,其会员模式被诸多用户吐槽。用户表示,Keep 绝大多数课程均需要开通会员才能完整观看。有些用户甚至认为,与其付费在 Keep 上训练," 不如直接看帕梅拉(网络红人)",不必绕远来 Keep。
关于自有品牌产品的体验,部分消费者表示功能尚待健全且存在例如测数不准等 Bug。
而 Keep 要想有质的飞跃,更多的是需要粘性用户,但从运动达人的反馈中得知,相比线上他们更倾向于线下撸铁。
为了实现盈利,Keep 也尝试从线上走向线下。2018 年,Keep 采用自营门店的方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设线下健身房 Keepland,将 Keep 平台的课程内容移植到线下。
然而,线下健身房的竞争比线上健身更为激烈。在大型传统商业健身房不断爆雷的过程中,乐刻、超级猩猩等新兴健身房品牌不断涌现,Keep 能否突出重围仍未可知。
图源:freepik
「不二研究」认为,即使线上健身行业前景可观,但环伺的对手已经让 Keep 的生存空间显得狭窄。加之其自身尚待解决的失血问题,随着线下健身房、户外运动等行业在疫情后逐渐回归正轨,未来 Keep 的流量或将难以回到此前水平。因此,Keep 的成长之路略显艰难。
Keep 还能 "keep" 住?
即使 Keep 已完成了完美的商业闭环,但面对 4 年超 18.22 亿的亏损以及环伺的对手依旧不敢松懈。线上的 FitTime、每日瑜伽,线下的乐刻、超级猩猩,硬體赛道又有 Fiture、咕咚……
目前,Keep 主要面临持续亏损、平均月活跃用户减少等问题,在「不二研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 Keep 高昂的成本侵蚀其净利润;与此同时,随着乐刻、超级猩猩等新兴健身房品牌不断涌现,未来 Keep 的流量或将难以回到此前水平。
面对用户的流失,Keep 还能 "keep" 住吗?
1.《" 健身第一股 " 近一个月暴跌逾 70%,Keep 发生了什么?》,金融界
2.《Keep 上市不足 5 个月市值蒸发百亿港元,未来倚何留住用户?》,融中财经
3.《Keep 发布 2023 半年报:总收入 9.85 亿元 调整后净亏损收窄至 2.23 亿元》, 新浪财经
不二研究郑重声明:文中观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就此提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谨慎理性作出投资决策。
投稿 | 合作 | 侵权 联系微信 :alvin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