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牛X,不愧是2023年戛纳最佳啊!,欢迎阅读。
今年戛纳金棕榈大奖颁给了这部《坠楼的审判》。
影片导演和主演是两位女性。如果是男性成功,一般不会特意加上性别,而女性成功往往会强调一下 " 性别女 "。
再加上影片的切入点又刚好和男女性别有关,于是乎电影热度很高,备受关注。
今天就聊一聊这部戛纳最佳——
《坠楼的审判》
高山,雪地,小屋。
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住着桑德拉一家。
桑德拉(桑德拉 · 惠勒 饰)是位女作家。
她的丈夫塞谬尔,也是作家。
他们还养育了一个孩子丹尼尔。
一天,丹尼尔外出遛狗回来,发现父亲躺在血泊里。而此时此刻,只有母亲桑德拉在家。
法医检验,塞缪尔是因为头部撞击死亡,并且撞击发生在坠楼之前。
案发现场还存在有多余的血点,和意外坠楼不太相符。
种种证据,把塞缪尔的死亡指向他杀。
而桑德拉作为当时家中唯一在场的人,毫无疑问成了案件最大的嫌疑人。
影片片长 151 分钟,10 分钟的时间讲案情本身,剩下将近 140 分钟全部是在讲桑德拉如何自证清白。
大段庭审戏,乍一看特别闷,但只要沉浸其中,就会忍不住赞叹整部电影构思巧妙,不同思路就会有不同的解读。
和《坠楼的审批》这一译名相比,影片另外一个译名《坠楼死亡的剖析》更为精准。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关于坠楼死亡案的剖析,重点在于案件本身。
外界猜测桑德拉和塞缪尔夫妻不和,但儿子丹尼尔却表示父母关系和睦。
据丹尼尔回忆,案发当天他外出遛狗之前,听到了父母的对话,即便当时房间里放着很吵闹的音乐,他也可以断定父母的对话是很平静的。
但据现场测试来看,在播放同样音量的音乐时,除非大吼大叫,不然不可能在楼下听到对话。
警方认定,丹尼尔为了保护母亲,做了伪证。
但,丹尼尔反驳,他只是记忆出了错,当时他不是在屋外而是在屋子内部,这样即便音乐吵闹也能听到父母对话。
丹尼尔有没有可能做伪证,当然有可能。
丹尼尔有没有可能单纯记错了,也有可能。
影片中出现的全是这样类似 " 证据 ",但却并不足够有力,模棱两可,介于真实和想象之间的 " 证据 "。
信息的增多不仅没有让悬案得到破解,反而让案件变成了一场罗生门。
没有证据证明塞缪尔是自杀,也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桑德拉杀了塞缪尔,坠楼死亡案本质上是一个悬案。
于是,我们明白《坠楼死亡的剖析》重点不在于坠楼死亡案,而在于 "剖析" 二字。
以我个人的理解," 剖析 " 在这里至少又有着三个层面的涵义。
第一层,借坠楼死亡案剖析现代婚姻关系。
影片中,在庭审最关键的阶段出现了一个物品:
录音带。
这是塞缪尔录制的录音带,内容是塞缪尔出事前一天,夫妻俩的吵架。
通过录音带,我们知道了这段婚姻的一些 " 内幕 "。
比如,塞缪尔因为看管疏忽,造成了丹尼尔视力障碍。
塞缪尔因为愧疚,承担了照看丹尼尔的重任,丹尼尔和父亲更为亲近。
塞缪尔为解决经济危机提出搬回故乡,桑德拉为此放弃了城市生活,但夫妻俩的经济越来越紧张。
塞缪尔尝试写作,但因为种种原因写作中断之后难以继续,而桑德拉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
塞缪尔控诉桑德拉剽窃他写作的创意,但桑德拉认为这是他弃而不用,自己征得他允许后才借鉴使用。
塞缪尔控诉桑德拉出轨,桑德拉表示塞缪尔早就知道自己是双性恋。
塞缪尔强烈要求自己需要时间和精力来写作,桑德拉却认为塞缪尔只是把没有时间精力当做无法写作的借口。
整段录音信息量很大,我们看到这对作家夫妻竟然也如普通夫妻一样,会有经济压力,会因为照顾孩子和家务的分配而互相抱怨。
录音一出,桑德拉身上的嫌疑更大了。
一个不忠的妻子,一个对孩子疏于照顾的母亲,一个作品 " 剽窃 " 别人创意的作家。
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有着明显瑕疵污点的嫌疑人就有足够的理由去杀害另一半。
唯一支撑观众去保持怀疑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桑德拉是个女性。
试想一下,桑德拉和塞缪尔性别互换,那么无论是螢幕内外,大家几乎都会认为是丈夫杀害了妻子。
导演在这里算是設定了一个小小的迷雾弹,用男女互换的身份去映照权力不对等的婚姻关系。
正如桑德拉的律师所说:
" 如果说她有什么错的话,那就是她在丈夫失败的地方取得了成功。"
婚姻中,大众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往往怀有着天然的信任。
第二层,借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引入现代社会的 " 权力 " 结构。
塞缪尔去世之后,桑德拉最初并不愿意相信丈夫是自杀。
但警察和律师把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要么塞缪尔自杀要么是桑德拉杀害,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在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桑德拉为了保全自己只能拼命证明塞缪尔是自杀。
对权力俯首称臣,这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而对权力的落幕拍手称快,同样是人的本性。
警察、律师、检察官以及媒体之所以对坠楼死亡案件如此关注,除了因为案件本身,更多是因为桑德拉的身份。
去审判一位知名作家,这是何其令人称快的一件事啊。
借片中人之口,导演已经说明了这一事实,"怎么死的不重要,猜测一个作家杀了他的丈夫,很有吸引力。"
第三层,借真相的扑朔迷离去剖析真实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在庭审陷入胶着的时候,丹尼尔在腦海中幻想出母亲殴打父亲导致父亲坠楼的一幕。这是影片对于真实和想象最为明显的一次触碰。
除了视觉化的想象,人的感觉、思维方式、先入为主的印象等主观因素,时时刻刻在模糊着真实和想象的边界。
检察官在法庭上朗读桑德拉小说中的文字,试图以小说中的情节来说明桑德拉在现实生活中对丈夫不满,进而杀害丈夫的情节。
但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就因为它里边有虚构杜撰,文字加持的成分。
即便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由现实生活改编的小说,文字世界就真的能和现实世界划上等号吗?
塞缪尔的心理医生来到法庭,把桑德拉批判地一无是处。
但这种 " 批判 " 已经加入了太多主观成分,赞且不说塞缪尔对心理医生的陈述是否属实,心理医生对塞缪尔的陈述又能有几分准确的理解?
一旦加入主观成分,真相也就难以被称之为真相了。
生活中的夫妻,有爱的成分,也有恨的时刻。
我们习惯于把夫妻双方刻画为一方白脸,一方红脸,但其实并不存在谁是固定的红脸或是白脸。
记忆会经过头腦的反应而产生偏差,录音带记录的只是当下那一刻的情绪,心理医生看到的是经过主观描述后的夫妻关系。
儿子眼中恩爱的父母、录音带中争吵的夫妻、心理医生眼中对家庭有着巨大付出的丈夫和失职的妻子 …… 这些都不能说明桑德拉和塞缪尔真实的婚姻状况。
早在庭审之前,桑德拉的律师就告诉她:
你需要开始从别人可能会看你的角度里看待你自己,审判的重点并不是关于真相。
生活的真相永远无法被还原,被人审判的只是被呈现出的真相而已。
影片到了最后,我们也无从知道真相是什么。
桑德拉摆脱嫌疑人身份的原因,在于丹尼尔在法庭上的选择。
" 如果让我想象这是妈妈做的,我找不到理由。但如果想像是爸爸自己造成的,我觉得更合理。"
有那么一丝荒谬,也有那么几分合情合理,持续了一年的庭审案就这样结束了。
影片最后,桑德拉怅然若失,因为即便获胜,她的生活也已经在审判式的剖析中支离破碎,即便她对塞缪尔曾有爱的成分,如今也依旧随风远去。
塞缪尔的死也将永远横亘在她和丹尼尔之间,难以跨越。
在围观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审判之后又见证了这场审判潦草的落幕,螢幕外的我同样怅然若失。
心中不由升起一个疑问:
这场审判是否真的有必要?
片中的警察说:
没有证人,没有人获罪,我们必须进行审判。
但生活充满变数,是否事事都需要去判定有罪的一方,而又有多少人经得起去审判。
功成名就的妻子和在原地踏步不前的丈夫,两个人离婚是否就一定有人有罪,有人无辜?
出轨的丈夫和对丈夫宽容忍让的妻子,丈夫不幸遇害,是否就一定要认为有人活该,有人得到解放?
生活的真相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凭着只言片语新闻报道,自以为是的了解就对当事人横加指责,各种解读,显然是当下简中物联网普遍存在的一种乱象。
从这方面来说,《坠楼死亡的剖析》剖析的何止是一场悬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