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健康经验:视力、整牙、身高、鼻炎……新型压垮父母的“四座大山”怎么这么难?,欢迎阅读。
如今,养娃的难度越来越高了。
和十几年前的 " 散养 "" 放养 " 式育儿不同,年轻一代的父母在养娃上可谓是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一丝不苟付出良多。当温饱不再是问题,养出一个 " 高质量人类 " 就成了全新的育儿目标。
于是,视力、整牙、身高和鼻炎,俨然成为新时代压倒父母的四座大山。
比工资涨得更快的,是养娃的成本。而父母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时间、精力,还有那些无处安放的焦虑。
如果你曾在放学时路过学校门口,就会发现,现在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 52.7%。也就是说,平均每 2 个孩子,就有 1 个近视。
近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上学之后,课业负担重,用眼需求增多,户外活动的时间却大幅减少。即使很少使用电子产品,也会给眼睛带来巨大的压力。除了环境之外,遗传因素也尤为重要。如果父母都是近视,孩子的预防近视之路必定更加困难重重。
为了让孩子远离眼镜,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要使出浑身解数。电视不能看,手机平板别想碰,户外时间要保证,更别提因为一个小小的卡通片而爆发的无数次家庭战争。
更痛苦的是,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避免近视的发生。当孩子说自己上课看不清黑板,对父母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毕竟,除了手术之外,没有任何手段能够矫正近视。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也只能延缓加深的速度。为了这一点小小的希望,父母也愿意付出颇多:
每半年做一次视力检查和眼轴测量,粗略估计大约每年500元。
如果选择佩戴 OK 镜(角膜塑形镜),每副大约10000元左右,每一年到一年半需要更换一次;如果选择佩戴近视离焦镜,也要动辄几千元,还需要每半年到一年评估是否换镜。
可以有效延缓近视发展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每个月大约200元。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偏方,比如哺光仪、明目贴、中药热敷……父母往往抱着 " 死马当作活马医 " 的心态试个遍。
这么一算,如果孩子小小年纪就近视,十几年轻轻松松花出 " 一台车 ",可谓是名副其实的 " 一座大山 "。
俗话说 " 金眼银牙 ",父母在孩子的牙上花费的心力,绝不比眼睛少。
由于长期以来生存环境、饮食习惯的影响,中国人更容易出现牙列不齐等常见的牙齿问题,再加上有的孩子喜欢咬手指、舔牙齿,都可能加重牙齿畸形。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错颌畸形患病率位为 67.82%,其中 6~11 岁为牙齿问题的高发期,患病率为 71.21%。
而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关于 " 深覆合 "" 地包天 " 等内容的分享反馈,更加剧了父母对孩子容貌的焦虑。为了让孩子拥有完美的牙齿和脸型,赢在起跑线上,整牙也开始从娃娃抓起。越来越多的父母带着孩子涌入口腔科,戴上矫正器,其中甚至不乏三四岁的宝宝。
《2020 中国口腔医疗行业报告》显示,2014~2019 年,我国正畸病例数复合增长率达 15%。2020 年,国内正畸市场规模达到了 276 亿元,已成为口腔医疗中规模最大的细分领網域。
口腔正畸往往花费高昂。根据央视财经的报道,父母为孩子选择的矫正器主要是传统固定矫正器和无托槽隐性矫正器,费用从 2 万元到 6 万元不等。
在父母看来,只要能换来一口好牙,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然而,网络上渲染的整牙的好处背后,是甚少与人言说的整牙之苦。
每次复诊后的牙齿酸痛,金属托槽磨损出的口腔溃疡,加倍困难的口腔清洁……每一样都让成年人痛不欲生,更不用说七八岁的孩子了。
而摘下矫正器并不意味着整牙的结束。之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每天佩戴保持器,避免牙齿恢复原位,一旦偷懒,之前的努力就可能前功尽弃。
当父母决定为孩子戴上牙套的时候,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漫长的战役。
一个网上流传一时的热梗是:遇见一米八几的先别急着要微信,因为他可能只有小天才电话手表。虽然有些扎心,却也点出了一个事实:现在的孩子,一代更比一代高。
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 2014 年相比,2019 年全国 7~22 岁各个年龄组男女生身高均有增加。如今,18~44 岁中国男性平均身高为 169.7 公分,女性为 158 公分,较 2015 年数据分别增加了 1.2 公分、0.8 公分。
可数据的增长并没有让人放宽心,反而更加重了父母们的 " 身高焦虑 " ——别的孩子都那么高,我的孩子更不能 " 矮人一截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了 1 万多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身高,81.05% 的男童家长期望孩子身高达到 175~184.9cm,85.38% 的女童家长希望孩子身高达到 160~169.9cm,都远远高于平均身高水平。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里,身高不仅影响着未来的职场竞争力、受欢迎程度,还关系到择偶、下一代基因等一系列问题。于是,当代父母不仅 " 鸡 " 成绩,还要 " 鸡 " 身高。
" 鸡 " 来 " 鸡 " 去," 内卷 " 的氛围也席卷身高领網域。只要孩子比同龄人稍微矮一点,或者暂时没达到所谓的 " 标准身高 ",就忙着带孩子去医院,做测骨龄等各项检查。
打开社交媒体搜索 " 追高 ",就可以看到各种各种各样的长高经验。除了常见的营养、运动、睡眠,还有层出不穷的保健品和训练课程,甚至细致到每日食谱和运动计划。
如果这些都收效甚微,就会有父母选择最后的希望——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俗称 " 增高针 ",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矮小症的处方药,主要有粉针剂型、水针剂型、长效剂型三种,价格也依次上升。如果使用长效剂型,一年的花费可以高达十几万元。
2021 年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调研报告 - 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
也有人说,生长激素,就是用一万元换一厘米。
胖了可以减肥,五官可以微调,唯独身高,一旦骨骺线闭合停止生长,神仙来了都没招。也因此,父母更愿意花大价钱,在还来得及的时候,给孩子一个长得更高的机会。
其实,遗传是身高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甚至起到了决定作用。后天的所有努力,都只能锦上添花。
不乏有家长表示,孩子打了半年的生长激素,身高却毫无变化。更重要的是,生长激素并不适用于健康人群。盲目使用生长激素,可能造成内分泌紊乱、脊柱侧凸、股骨头滑脱等健康隐患。
愈演愈烈的身高焦虑背后,是父母们对 " 完美孩子 " 的执着追求。
如果说整不整牙、追不追高,还是父母能自由选择的事情,那碰上一个鼻炎孩子,育儿生涯就只能被迫开启 hard 模式,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与鼻炎的无限斗争中。
有资料显示,3~6 岁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在 5.3%~25.8% 之间。但鼻炎的症状主要是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很容易让父母把过敏性鼻炎误认为是感冒,导致很多患儿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而过敏性鼻炎带来的不仅仅是止不住的喷嚏和流不完的鼻涕,还可能会加重鼾症,诱发鼻窦炎、支气管哮喘等问题。鼻塞的时候,孩子长时间用嘴呼吸,气流冲击上颚,也可能影响面部发育,导致 " 口呼吸面容 "。
最无奈的是,鼻炎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而且往往收效甚微。无论吃药还是滴鼻,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可以选择的治疗方式和药物就更少了。也因此,很多人把鼻炎叫做无法根治的 " 绝症 "。
对于鼻炎宝宝来说,生活中可能处处都是 " 坑 ":
春天空气中的花粉,家里宠物掉下的毛发,床单枕头上的尘螨,茶几书柜上的灰尘……都可能诱发一系列症状。而孩子没有自我防护的意识,就需要父母的高度关注,时刻绷紧神经,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也不敢掉以轻心。
出门必须给孩子戴口罩,包里永远备着一大包纸巾,每天用洗鼻器清洗鼻腔,床单枕巾勤勤更换,家具表面永远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浮尘……尤其是到了每年的过敏季,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一个不慎,孩子就可能不停打喷嚏、流鼻涕,严重的甚至会因为鼻塞在睡觉时憋醒。
当一个在职场上焦头烂额的中年人,还要每天面对这些繁杂的生活琐碎,很难不体验到一种万念俱灰的绝望感。
在育儿这场艰苦卓绝的跋涉中,或许父母很快会意识到,自己的孩子牙齿怎样、身高几何、容不容易近视、敏感还是皮实,极大概率取决于有没有抽中这张基因彩票。
换句话说,身上背着几座大山,是一个完全靠运气的随机事件。精细化育儿固然是好事,但也没有必要过于焦虑。尊重科学,尊重成长的自然规律,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足够了。
放下对 " 完美孩子 " 的想象,也是放下对自己的苛责,给双方都松松绑。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并不是一米八的完美身高或者整整齐齐的标准牙齿,而是足够的、充分的、无尽的爱。
福利来啦!
你也被这 " 四座大山 " 压倒过吗?
还有哪些育儿焦虑?
欢迎互动留言分享 ~
我们将从评论中随机抽取1 位粉丝朋友送出《时尚健康》杂志及 Cistto 肤见跃时焕采面膜 1 份(中奖结果将在 9 月 26 日公布)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那就动动手指
点击右下【在看】吧 ~
撰文 / cc
编辑 / kiki
图片来源 / 小红书、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