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史上最强”年报里,藏着比亚迪的下一手,欢迎阅读。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视觉中国
以 " 智驾平权 " 但售价不变的操作,比亚迪 " 间接 " 点燃了 2025 年车市的第一轮价格战(具体分析参考虎嗅汽车此前文章《比亚迪们为了这事儿杀红了眼》)。
但早已坐牢龙头地位的比亚迪,2025 年仍需 " 回答 " 两个关键问题:
在近 4 年的高强度竞争后,比亚迪今年如何进一步给友商压力?这能否兼顾自身的良性成长?
比亚迪如何规划自身接下来的发展路径,新支撑点的强度是否足够?
就在昨晚(3 月 24 日),比亚迪发布了 2024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结合这份财报中透露的最新经营数据和业务规划,我们可以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并尝试提供一些答案。
比亚迪还可以继续 " 上强度 ",销量成长仍有空间
多家媒体以 " 史上最强 " 来描述这次的财报,其中多项核心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全年营收 7771 亿元,同比增 29%;归母净利润 402.5 亿元,同比增 34%;境外营业额来到 2219 亿元;研发投入新高 542 亿元;现金储备 1549 亿元;经营现金流净额也有 1335 亿元。
这些正向且华丽的表面业绩数字之下,比亚迪业绩层面的核心挑战并没有改变,还是 "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提升销量和利润 "。
这个问题看似复杂,但答案早已在过去 4 年中国市场的 " 大混战 " 中公示——必须在产品力和价格上都 " 卷 ",让消费者不得不选。
以最明显的 " 卷 " 价格为例,比亚迪就在源头的 " 控制成本 " 上展现了极强的能力,其中最大的 " 功臣 " 当然是规模。
在剔除比亚迪近年来产能扩充所带来的 " 额外摊销成本 " 情况下,早在 2024 年上半年,比亚迪的单车毛利率就已经飙升至 35%。单车实际生产毛利率的不断提升,让比亚迪在 2024 年第四季度高端化进展不明显(腾势 + 仰望 + 方程豹本季度占比提升 0.3%,来到 4.2%)的前提下,单车收入提升了 5000 元,幅度达到 3.6%。
按照比亚迪目前固定资产 6~8 年的摊销折旧周期计算,尽管折旧摊销仍将在未来几年影响部分毛利空间,但凭借规模效应带来的毛利率提升,比亚迪将能够有效抵消这一不利影响。
在规模化之外,技术选择和产品布局对于比亚迪 " 控制成本 " 的贡献同样不小。
去年比亚迪的销售攻势,其实完全围绕 DM 5.0 展开。作为比亚迪新一代的插混动力系统,其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整套动力系统以电动机驱动为核心,将复杂的多档变速 " 简化 " 为 " 单档减速器 + 直驱离合器 "。根据相关业内人士估计,仅这一项选择就能瞬间削减 5000 元的成本。
在削减成本的同时,这套结构更简单的 " 单档混动动力系统 ",还大大降低了后期节能优化的难度。最终让比亚迪实际产品实现了 " 又便宜又省油 " 的综合属性,最终让比亚迪混动销量在产品更新之后直接迈入了月销 20 万辆的 " 新世界 "。
这种以工程师思维为核心,以 " 技术不断更新但是售价不增加 " 为原则的打法,让比亚迪在行业中颇具竞争力。
去年第三第四季度,比亚迪的整体研发费用再创新高。今年年初就拿出了 " 天神之眼 " 和 " 超级 e 平台 " 两个重要更新。以我们 2 月份曾重点报道过的 " 智驾平权 " 为例,在抢占 " 智驾 " 心智之余,也非常注重成本控制。
今年比亚迪装车量最大的 " 天神之眼 C"(20 万元以下都用这套),BOM 成本最低仅为 4000 元左右(前视高分辨率镜头 300~500 元;其他镜头 10~300 元;毫米波角雷达 200 元;超声波雷达 50 元;智驾網域控制芯片 2500~3500 元一颗)。再加上部分传感器自产,以及凭借自身巨大订单量将部抽成本压力转嫁给供应链,最终的 " 智驾平权 " 成本完全有望控制到 "3000 元 / 辆 " 以内。
这部分新增的成本,对于单车目前稳定净利 1 万元左右的比亚迪来说,接近 " 无关痛痒 "。相反,抢下 " 智驾 " 概念之后,不仅能在主流市场提升销量,更能在高端市场打开新局面,这些都将成为更大的收益来源。
新的 " 超级 e 平台 " 也是一样,全新的快充电池、全新的大功率电机、全新的 1000V 三电、全新的高效热管理等多个技术成本,在别的厂商手上大概率就被拿去彻底 " 高端化 ",但比亚迪中期大概率还会逐步将其中的技术进行下放,重新拉升比亚迪 " 没落 " 已久的纯电乘用车市占比。
考虑到其他品牌跟进比亚迪 " 智驾平权 " 和 " 超级 e 平台 " 仍需时间(少部分品牌半年左右,大部分需要一年左右跟进),预计 " 不对称竞争 " 格局还是会进一步催生更多价格战的出现,并以后者最终实现消费者内心的价值 " 锚定 "。
而比亚迪为了保证自身的产能利用率充足,还将继续给行业 " 上强度 ",包括加速新技术的普及化进程,不排除在下半年被动性地跟随 " 小范围价格战 "。
动力电池还是关键支撑,海外销量即将快速提升
在整个汽车行业拼得你死我活的状态下,比亚迪之所以还能获得几百亿利润,与电池业务的支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电池给比亚迪贡献了大量的利润空间,根据比亚迪官方的月度产销快报,比亚迪 2024 年内实现了 194.7GWh,相较于去年的 150.9GWh 同步增长了 29.02%。
参考宁德时代 2024 年年报,其单 Wh 净利在 0.11 元 /wh,二线优秀电池厂商的单 Wh 净利在 0.03 元 /Wh。中性预估下,假设比亚迪单 Wh 净利为 0.07 元 /Wh,单车供电池净利在 2024 年全年就能贡献 136 亿净利润,占到 2024 年比亚迪剔除电子业务年净利润的 36%,第四季度净利润的 95%。
全力押注磷酸铁锂电池的比亚迪,目前在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方面仍处于第一梯队。根据坊间传闻," 超级 e 平台 " 所采用的新一代刀片电池,在实现 1000V 平台的同时,能量密度也有所提升,基本与宁德时代的神行 Plus 电池能量密度看齐。
更出色的综合性能,也有望在 2025 年为比亚迪的外供电池业务创造更多机会。根据高工锂电的相关统计数据,比亚迪去年光是给造车新势力,就外供了 15.6GWh 的动力电池,这部分电池就能为比亚迪多创造 10 亿净利润。
在电池外供之外,比亚迪 2025 年发展的另外一个重点方向,必然是出海。
国家 | 状态 | 规划年产能 | 生产日期 |
---|---|---|---|
泰国 | 完工 | 15 万辆 | 2024 年 7 月 |
乌兹别克斯坦 | 完工 | 5 万辆 | 2024 年 6 月 |
印度尼西亚 | 建设中 | 15 万辆 | 预计 2025 年末 |
柬埔寨 | 建设中 | 2 万辆 | 预计 2025 年末 |
匈牙利 | 建设中 | 15 万辆 | 预计 2025 年末 |
巴西 | 建设中 | 15 万辆 | 原预计 2025 年 |
墨西哥 | 规划中 |
比亚迪在 2024 年中完成了泰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两个海外工厂的正式投产,但由于初次在海外落地,产能的爬坡并不像国内顺利,目前出海仍主要靠自有 " 滚装船 " 的运输。2024 年年末的出海销量增长,就是其第二艘滚装船 " 常州 " 投入使用的结果。
而在今年 1 月,比亚迪另外两艘自有滚装船 " 合肥 "、" 深圳 " 也已经投入了使用,后者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滚装船,一次就能运输 9200 辆乘用车。而这个等级的滚装船,比亚迪在 2025 年内很可能还要投入 4 艘。自有运输力量的持续增长和海外工厂的持续落地,正在一步步为比亚迪 2025 年海外销量的提升扫除障碍。
2025,比亚迪的机会与挑战
基于比亚迪近期诸多动作和 2024 业绩,我们完全可以对比亚迪 2025 年的销量给出预测。
先说 " 智驾平权 " 的影响,比亚迪发布 DM 5.0 后,在行业内维持了半年以上的技术领先,也实质性地拉动了插混产品的销量增长;本轮 " 智驾平权 " 也是一样,比亚迪有望从 4 月中下旬就能完成 " 清库存 ",实现 " 智驾攻势 " 的实质展开。
即便其他友商以最快的速度跟进," 完善方案、前期路测、清库存、最终上市 " 的全过程大概率还是需要 6-7 个月以上。让比亚迪在 15 万元以下产品中获得产品力优势。
根据这一 " 竞争优势 ",中性预估,比亚迪仅凭 " 智驾平权 " 就能实现 15~20% 的销量增长。
其次是 " 超级 e 平台 ",在本次新技术发布之前,比亚迪的纯电技术一直停留在 2022 年的 "E3.0 EVO" 平台,更慢的充电速度、更糟糕的续航体验等特性极大地影响了比亚迪出纯电产品的销量,也造成了 2024 年第四季度比亚迪纯电产品市占率和混动产品市占率相差了 117%。
随着纯电新技术的发布和产品力补全,叠加智驾优势的影响,中性预测,纯电产品单独的销量有望再获得 25~30% 的销量增长。
最后是出海,今年船队规模中性预估将会达到 5 艘,总装载能力有望达到 4 万辆,单船运输周期为 40~50 天(往返,具体时间视目的地而定),年自有运输量能够超过 30 万辆;海外头两个工厂大概率在 2025 年中下旬可以完成产能爬坡,年平均产能有望达到 15 万辆;再加上比亚迪通过其他途径的出口(租第三方运输能力),全年出口能力有望提升 40~50%,去到 60~65 万辆。
三重因素共同考虑,中性预估比亚迪 2025 年销量将达到 550~600 万辆(比亚迪去年产能已经逼近 500 万辆,仍有近 200 万辆产能在建)。代入到业绩层面,预估单车业绩并不会发生大幅变化(因为智驾是全系搭载),即 2025 年营收有望再次增长 30% 以上,净利润的增幅甚至会超越 30%。
必须强调的是,在业绩增长期望依旧明确的前提下,比亚迪在智能化方面仍有艰巨的挑战需要面对:大量 " 智驾版 " 产品的上市,必然增加事故发生概率,若出现问题,可能直接影响消费者信任,从而直接冲击销量,引发供应链连锁风险;目前的高阶智驾方案仍有供应商的影子,比亚迪接下来如何自研智驾技术,逐步向更高阶的智驾方案进行自研覆盖,真正打造出属于自己的 " 智驾 " 标签。
连续多年保持稳健增长的比亚迪,仍需要保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