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两大航空央企换帅:C919量产加速与发动机国产化破局之战,欢迎阅读。
国产飞机要加速量产,也要装上 " 中国心 ",是中国商飞和中国航发的时代任务。
过去两天,中国航空工业领網域两大央企——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 " 中国商飞 ")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下称 " 中国航发 ")相继完成总经理调整。
《财经》从企业官网了解到,中国商飞原副总经理沈波升任商飞总经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原总经理张玉金任中国航发总经理。他们都在航空航天领網域有多年经验。
沈波,1968 年 2 月出生,浙江平湖人,工程硕士。沈波长期从事航空航天领網域工作,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副所长、型号行政指挥,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副主任、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C919 项目系统集成试验现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等职。2023 年 4 月,沈波任中国商飞副总经理,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
张玉金,1970 年 11 月出生,山东济宁人,工学博士。张玉金曾在中航工业成飞、中航工业商发等部門任职,历任中国航发 " 两机 " 重大专项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发商发董事长等职。2024 年 4 月,调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董事、总经理。值得注意的是,张玉金在 2021 年还曾担任中国商飞副总经理。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 " 双翼 ",中国商飞与中国航发在航空产业链中有着紧密的上下游关系。中国商飞主攻民用飞机制造,中国航发则专注航空发动机研发。2016 年,双方曾签署战略合作協定,旨在通过创新合作方式,共同推动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与生产。
此次人事变动正值国产大飞机 C919 加速量产、CJ1000 和 CJ2000 国产航发突破瓶頸关键阶段,引发业界对航空产业链协同创新与核心技术自主化的关注。
中国商飞研制的 C919 大型客机是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现已累计交付 16 架。2025 年 1 月 20 日上海两会期间,沈波说,2025 年 C919 飞机的产能预计将达到 50 架,其中预计下线量达到 30 架。C919 的订单量超过 1000 架,后续几年还需要更大节奏的生产放量。
中国航发则专注航空发动机研发,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核心力量,其设计生产的涡喷、涡扇、涡轴、涡桨、活塞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产品,广泛配装于各类军民用飞机、直升机和大型舰艇、中小型发电机组。2025 年初,中国航发党组发布一号檔案,明确提出坚决打赢 " 十四五 " 规划收官战,锚定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目标,加速推进军机、民机、燃机等重点型号的研发与量产。
现阶段国产飞机 C919 仍依赖海外供应商提供的发动机,即美国通用与法国赛峰联合研制的 LEAP-1C。而到了下一代宽体飞机 C929,国产自研发动机 CJ2000 或许能成为候选。
CJ2000 由中国航发自主研制,属于新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设计最大推力可达 35 吨,按计划于 2024 年底推出原型机。
原型机阶段是发动机研发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走过初始的技术验证机、工程验证机阶段之后,从工程样机设计转向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的重要轉捩點,更是航发研制过程中最难、耗时最长、耗资最多的阶段。
其实在最初的规划中,国产飞机都应该用上国产发动机:C919 对应长江 -1000(CJ1000)发动机、C929 配装长江 -2000(CJ2000)。但由于发动机研发进程落后于 C919 的商业化日程表,考虑到安全性和稳定性,C919 上并没有用上,任务交给了 C929。
目前 C929 还在研发阶段,原型机组装预计在 2029 年进行,预计在 2030 年完成首飞,到时搭载的很可能是来自中国航发的 " 中国心 "。
与此同时,中国航发商发在研的另一款产品 CJ1000,也已进入研发之后的适航认证环节,有望登上尽快登上国产窄体飞机 C919。
根据中国航发的发展目标,到 2035 年,将基本建成世界一流民用大涵道比涡扇航空发动机企业,两款产品投入市场,实现国产大飞机发动机的国产替代。
此次调整中,张玉金的回归被寄予厚望。他不仅拥有丰富的航空发动机研发经验,还曾在中国商飞担任副总经理,熟悉民机产业链需求,有望推动 " 飞机 - 发动机 " 协同设计、联合突破瓶頸,为解决国产大飞机发动机 " 卡脖子 " 问题带来新契机。
航空发动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 " 十四五 " 期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24 年 3 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推动工业领網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重点推动航空行业全面开展大飞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及航空发动机总装集成能力、供应链配套能力建设。
同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提出到 2027 年,中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通用航空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高效融合产业生态初步形成,还鼓励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强化对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引领和组织协同,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善售后服务保障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