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兩大航空央企換帥:C919量產加速與發動機國產化破局之戰,歡迎閱讀。
國產飛機要加速量產,也要裝上 " 中國心 ",是中國商飛和中國航發的時代任務。
過去兩天,中國航空工業領網域兩大央企——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 " 中國商飛 ")與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下稱 " 中國航發 ")相繼完成總經理調整。
《财經》從企業官網了解到,中國商飛原副總經理沈波升任商飛總經理,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原總經理張玉金任中國航發總經理。他們都在航空航天領網域有多年經驗。
沈波,1968 年 2 月出生,浙江平湖人,工程碩士。沈波長期從事航空航天領網域工作,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副所長、型号行政指揮,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副主任、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副院長、C919 項目系統集成試驗現場指揮部常務副指揮等職。2023 年 4 月,沈波任中國商飛副總經理,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院長。
張玉金,1970 年 11 月出生,山東濟寧人,工學博士。張玉金曾在中航工業成飛、中航工業商發等部門任職,歷任中國航發 " 兩機 " 重大專項工程副總指揮、中國航發商發董事長等職。2024 年 4 月,調任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董事、總經理。值得注意的是,張玉金在 2021 年還曾擔任中國商飛副總經理。
作為中國航空工業 " 雙翼 ",中國商飛與中國航發在航空產業鏈中有着緊密的上下遊關系。中國商飛主攻民用飛機制造,中國航發則專注航空發動機研發。2016 年,雙方曾籤署戰略合作協定,旨在通過創新合作方式,共同推動航空發動機的自主研發與生產。
此次人事變動正值國產大飛機 C919 加速量產、CJ1000 和 CJ2000 國產航發突破瓶頸關鍵階段,引發業界對航空產業鏈協同創新與核心技術自主化的關注。
中國商飛研制的 C919 大型客機是中國首款按照國際通行适航标準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噴氣式幹線客機,現已累計交付 16 架。2025 年 1 月 20 日上海兩會期間,沈波說,2025 年 C919 飛機的產能預計将達到 50 架,其中預計下線量達到 30 架。C919 的訂單量超過 1000 架,後續幾年還需要更大節奏的生產放量。
中國航發則專注航空發動機研發,是中國航空發動機產業的核心力量,其設計生產的渦噴、渦扇、渦軸、渦槳、活塞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等產品,廣泛配裝于各類軍民用飛機、直升機和大型艦艇、中小型發電機組。2025 年初,中國航發黨組發布一号檔案,明确提出堅決打赢 " 十四五 " 規劃收官戰,錨定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目标,加速推進軍機、民機、燃機等重點型号的研發與量產。
現階段國產飛機 C919 仍依賴海外供應商提供的發動機,即美國通用與法國賽峰聯合研制的 LEAP-1C。而到了下一代寬體飛機 C929,國產自研發動機 CJ2000 或許能成為候選。
CJ2000 由中國航發自主研制,屬于新型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設計最大推力可達 35 噸,按計劃于 2024 年底推出原型機。
原型機階段是發動機研發進程中最為關鍵的時期,也是走過初始的技術驗證機、工程驗證機階段之後,從工程樣機設計轉向設計定型、生產定型的重要轉捩點,更是航發研制過程中最難、耗時最長、耗資最多的階段。
其實在最初的規劃中,國產飛機都應該用上國產發動機:C919 對應長江 -1000(CJ1000)發動機、C929 配裝長江 -2000(CJ2000)。但由于發動機研發進程落後于 C919 的商業化日程表,考慮到安全性和穩定性,C919 上并沒有用上,任務交給了 C929。
目前 C929 還在研發階段,原型機組裝預計在 2029 年進行,預計在 2030 年完成首飛,到時搭載的很可能是來自中國航發的 " 中國心 "。
與此同時,中國航發商發在研的另一款產品 CJ1000,也已進入研發之後的适航認證環節,有望登上盡快登上國產窄體飛機 C919。
根據中國航發的發展目标,到 2035 年,将基本建成世界一流民用大涵道比渦扇航空發動機企業,兩款產品投入市場,實現國產大飛機發動機的國產替代。
此次調整中,張玉金的回歸被寄予厚望。他不僅擁有豐富的航空發動機研發經驗,還曾在中國商飛擔任副總經理,熟悉民機產業鏈需求,有望推動 " 飛機 - 發動機 " 協同設計、聯合突破瓶頸,為解決國產大飛機發動機 " 卡脖子 " 問題帶來新契機。
航空發動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在 " 十四五 " 期間受到國家高度重視。2024 年 3 月,工信部等七部門印發《推動工業領網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重點推動航空行業全面開展大飛機、大型水陸兩栖飛機及航空發動機總裝集成能力、供應鏈配套能力建設。
同月,工信部等四部門發布《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 年)》,提出到 2027 年,中國通用航空裝備供給能力、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現代化通用航空基礎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高效融合產業生态初步形成,還鼓勵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強化對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的引領和組織協同,不斷提高企業競争力,完善售後服務保障能力,增強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