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混血东洋“铁甲兽”:解放战争时期的稀少载具,至今争论不休!,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老文始发于 2021 年,修订后重发于本号上)
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向盟国投降。半年后,解放战争爆发。
战争中后期,国民党军在战场上的频频失利,加之后方迂腐吃空饷的行为,逐步让美国人失去信心,随即停止对其军事援助。
为了弥补庞大的战损,,国民党军只能通过老旧的日式武器库来重新武装部队。这其中,日制的九七式、九七改中型坦克占据主力。
令人不解的是,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还曾改造过一款十分奇怪的武装车辆,称之为 " 改装自行火炮 "。迄今为止,该车依旧是谜团重重,鲜有人知。
■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将己方使用的美制 M3A3" 斯图亚特 " 轻型坦克与日军九七式中型坦克并列于镜头前
■九七改中型坦克线图。该车配有一门一式 47 毫米战车炮,在二战中一直承是日本坦克部队的 " 门面 "。进入 1945 年后,面对 T-34/85,谢尔曼甚至是火力、装甲更强的 " 潘兴 " 坦克时早已不堪使用
由于 " 改装自行火炮 " 留存下来的资料十分稀少,因此,对于这款支援型载具的名称至今也没有定论。可以肯定的是,该车在中文文献被定义为 " 自行火炮 "。但该名称究竟是官方名称还是仅仅用于区别载具的使用类别,至今无从知晓。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该车是以九七式中型坦克底盘为基础,配以一门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改造而成。由于该车采用的大部分武备为日本造,因此有研究者提出,该车是由驻扎东北的关东军部队开发而成,但并没有实际材料佐证。不过,日军确实在二战中研究、制造过一批以九七式中型坦克为底盘的自行火炮(诸如九七式 120 毫米自行火炮)。
与之相对的,在《联勤学术研究季刊》(成书于 1948 年 10 月)的技术杂志中,有一篇名为《自走炮——兵工署摄》的文章,其内容除了介绍国民党军利用剩余的 M10" 狼獾 " 坦克歼击车底盘与日式火炮自行组装、改造的自行火炮外,还刊登了数张关于 " 改装自行火炮 " 的照片。简要介绍该车的一些技术性能与优势的同时,还声称该车装备有两挺国产的 " 捷克式机枪 "(即 7.92 毫米的 ZB-26).
除上述材料外,日本战车文献杂志《J-Tank》第 15 期也曾刊有《乌梅树上的樱花——国军自行火炮的短暂独立研发史》一文,加以证明。
" 改装自行火炮 " 的车体——九七式 " 奇哈 " 中型坦克于 1936 年开始研发,其目的是取代老旧的八九式中型坦克。最初,该车为有效支援步兵作战,装配有一门九七式 57 毫米短身管坦克炮,诺门坎战役后,受苏军 " 铁甲狂潮 " 刺激的日本军方开始设计新式坦克炮用于增强反坦克能力,这便是九七改。与前者相比,采用新炮台造型的九七改不仅能更有效地反制 " 斯图亚特 "、T-26、BT-5/7 这些盟、苏坦克,造型低矮的它更适合在雨林中设伏,给自满的英、美坦克手来个下马威。
截止 1945 年日本投降,超过 1200 辆九七式、九七改进入日军中服役,范围遍及全亚。
■九七式 120 毫米自行火炮。该车沿用九七式中型坦克底盘,换装一门 120 毫米短管海军炮,专门用于支援作战。然而,受制于美军的潜艇封锁战术,该车从无法运出日本本土,只能成为名副其实的 " 岛里蹲 "
■国民党军利用 M10" 狼獾 " 车体,配以日式九一式 105 毫米榴弹炮改进的 "M10 自行火炮 " 实物(上)与彩绘(下)。该车炮塔改为封闭样式,同时在侧面加装一挺 M1919A4 机枪用于自卫。至于为何没有采用原先的 M7-76 毫米火炮,笔者认为,这批 " 狼獾 " 本身就是被美军弃之不用的 " 报废军品 ",火炮也是美军所拆
■ " 改装自行火炮 " 实物照。可见该车同样采用全封闭式战斗室,隐约可见后部用于自卫的 " 捷克式 "。据称此照摄于北平丰台战 3 团驻地,车下还摆放有部分弹药
■《联勤学术研究季刊》实物
据《联勤学术研究季刊》一书中所述," 改装自行火炮 " 是研究欧美在二战时期的自行火炮技术后诞生的。该车的优势如下:
一、可以为前线部队提供直接、间接性的火力支援
二、相比固定式火炮,拥有一定的机动性,能够快速射击、转移。
三、拥有一定的装甲防护,能够保障炮组免受轻武器与炮弹弹片的袭扰,减少伤亡。
四、该车所用的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射程远,发射高爆弹药(HE)时有效射程为 7.5 公里,而发射破甲弹(HEAT)时射程为 8.5 公里,足以重创敌方。
即便如此,该车还是存在一些不可规避的问题。首先,二战中日军装备的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确实曾配发过二式破甲弹(日方称之为 " 夕弹 ")。但直到二战结束,该型破甲弹也仅生产 44000 发,数量本就稀少,且多数配发在本土作为试验弹使用,根本就没有投入过实战的记录。那国军的这批破甲弹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次,而根据上述材料," 改装自行火炮 " 的破甲弹射程居然可达到 8.5 公里!在这个距离下,且不谈能不能命中目标,弹药能否打到这个距离都是个问题。更何况,二式破甲弹想在 1 公里外的位置命中固定靶都有些费力,何谈 8.5 公里?
从现有的照片可见," 改装自行火炮 " 原先炮塔被人拆除,改成新式封闭战斗室。在战斗室后部装有一挺 " 捷克式 ",车体机枪也被拆下换为 " 捷克式 "。战斗室上部左侧有一个舱门,用于车组进出。同时在左后侧还有一个较小的抛弹、装弹舱。
有意思的是,该车战斗室的形状看上去与二战中德军使用的 BP-42 装甲列车上的某些炮塔相似,但二者并没有直接联系。
■ 61 号 BP-42 型装甲列车。可见该车挂有运载 38t 坦克的坦克舱外,还有一门颇像 " 改装自行火炮 " 战斗室的榴炮炮塔
■粉刷一新的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其背景处还有九五式轻型坦克、九零式 75 毫米野炮作 " 陪衬 "
■ " 改装自行火炮 " 三视图,出自 1948 年的《联勤学术研究季刊》
■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缴获的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其火炮防盾已被拆下
" 改装自行火炮 " 的主武器——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是日军步兵师团的标配支援火炮。该炮于 1934 年 9 月进入生产,随后定型。日军本是计划用该炮全面换装四一式 75 毫米山炮,可受限于国力未能如愿。据称,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总产量约 1500 门。
二战期间,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分布于亚洲、太平洋战区。一个标准的驮马制步兵师团下辖的师团直属山炮联队中,便有 36 门该型火炮。
如前文所述," 改装自行火炮 " 车体、炮塔后部皆装备 7.92 毫米 " 捷克式 " 车载机枪(20 发弹匣,两挺总备弹 1000 发)。该车依然采用 170 马力的日式三菱风冷 SA12200 V-12 柴油机,其车体与悬挂系统相比九七式中型坦克也没有明显变化,整体结构也无区别。
就装甲防护而言," 改装自行火炮 " 很有可能与九七式中型坦克 " 如出一辙 "。其车体正面为 25 毫米,侧后部为 20 毫米,顶部 8 毫米。尚不清楚该车战斗室的具体防护,应足以保护车组免受轻武器与破片伤害。
目前尚不清楚这款 " 改装自行火炮 " 有多少辆,但是绝对不会超过个位。至于该车到底是在何地被解放军所缴获,也是众说纷纭。有一张照片曾被披露出来,照片主人声称该照片是 1949 年解放军解放徐州后所摄,且确有发现 " 改装自行火炮 " 的踪迹,但无法得到证实。
如今较为可信的说法,是说该车于北平(今北京)丰台被解放军缴获。根据资料,国民党军战车 3 团就驻扎此地,而且全团装备的都是日式坦克。而驻守徐州的国民党军战车 1 团则全部配备美式 M3A3" 斯图亚特 " 轻型坦克。
但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辆 " 改装自行火炮 " 是由战 3 团转交给战 1 团作为火力支援,随后被解放军缴获的。至于这辆特殊的 " 奇哈 " 自行火炮最终的命运究竟如何,尚无定论。很有可能是在某个时间段内被当作 " 报废 " 车辆拆解,成了历史上的一缕尘烟。
另外,也没有其他资料表明," 改装自行火炮 " 曾被特地编组或是组成特殊的 " 战斗部門 " 投入战斗,也没有其他的 " 改装自行火炮 " 被解放军缴获,就这一点来说,实为遗憾。
■至今争论不休的 = 照片。图中红圈处所标识的,就是疑似 " 改装自行火炮 " 的车辆
■ " 改装自行火炮 " 彩绘。
总结而言," 改装自行火炮 " 是整个解放战争中的一大 " 奇葩 "。由于该型装甲车辆的性质十分模糊,使得后人无法对该车设计进行全面设计,更不用说对该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全面了解。
可以说,如此 " 默默无闻 " 最终也导致了它沉沦于历史的文献之中,难以让人有所耳闻。
本文附录的参考数据:
■添加本人微信,申请加入微信粉丝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