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混血東洋“鐵甲獸”:解放戰争時期的稀少載具,至今争論不休!,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老文始發于 2021 年,修訂後重發于本号上)
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向盟國投降。半年後,解放戰争爆發。
戰争中後期,國民黨軍在戰場上的頻頻失利,加之後方迂腐吃空饷的行為,逐步讓美國人失去信心,随即停止對其軍事援助。
為了彌補龐大的戰損,,國民黨軍只能通過老舊的日式武器庫來重新武裝部隊。這其中,日制的九七式、九七改中型坦克占據主力。
令人不解的是,在解放戰争中,國民黨軍還曾改造過一款十分奇怪的武裝車輛,稱之為 " 改裝自行火炮 "。迄今為止,該車依舊是謎團重重,鮮有人知。
■日軍投降後,國民黨軍将己方使用的美制 M3A3" 斯圖亞特 " 輕型坦克與日軍九七式中型坦克并列于鏡頭前
■九七改中型坦克線圖。該車配有一門一式 47 毫米戰車炮,在二戰中一直承是日本坦克部隊的 " 門面 "。進入 1945 年後,面對 T-34/85,謝爾曼甚至是火力、裝甲更強的 " 潘興 " 坦克時早已不堪使用
由于 " 改裝自行火炮 " 留存下來的資料十分稀少,因此,對于這款支援型載具的名稱至今也沒有定論。可以肯定的是,該車在中文文獻被定義為 " 自行火炮 "。但該名稱究竟是官方名稱還是僅僅用于區别載具的使用類别,至今無從知曉。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該車是以九七式中型坦克底盤為基礎,配以一門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改造而成。由于該車采用的大部分武備為日本造,因此有研究者提出,該車是由駐扎東北的關東軍部隊開發而成,但并沒有實際材料佐證。不過,日軍确實在二戰中研究、制造過一批以九七式中型坦克為底盤的自行火炮(諸如九七式 120 毫米自行火炮)。
與之相對的,在《聯勤學術研究季刊》(成書于 1948 年 10 月)的技術雜志中,有一篇名為《自走炮——兵工署攝》的文章,其内容除了介紹國民黨軍利用剩餘的 M10" 狼獾 " 坦克殲擊車底盤與日式火炮自行組裝、改造的自行火炮外,還刊登了數張關于 " 改裝自行火炮 " 的照片。簡要介紹該車的一些技術性能與優勢的同時,還聲稱該車裝備有兩挺國產的 " 捷克式機槍 "(即 7.92 毫米的 ZB-26).
除上述材料外,日本戰車文獻雜志《J-Tank》第 15 期也曾刊有《烏梅樹上的櫻花——國軍自行火炮的短暫獨立研發史》一文,加以證明。
" 改裝自行火炮 " 的車體——九七式 " 奇哈 " 中型坦克于 1936 年開始研發,其目的是取代老舊的八九式中型坦克。最初,該車為有效支援步兵作戰,裝配有一門九七式 57 毫米短身管坦克炮,諾門坎戰役後,受蘇軍 " 鐵甲狂潮 " 刺激的日本軍方開始設計新式坦克炮用于增強反坦克能力,這便是九七改。與前者相比,采用新炮台造型的九七改不僅能更有效地反制 " 斯圖亞特 "、T-26、BT-5/7 這些盟、蘇坦克,造型低矮的它更适合在雨林中設伏,給自滿的英、美坦克手來個下馬威。
截止 1945 年日本投降,超過 1200 輛九七式、九七改進入日軍中服役,範圍遍及全亞。
■九七式 120 毫米自行火炮。該車沿用九七式中型坦克底盤,換裝一門 120 毫米短管海軍炮,專門用于支援作戰。然而,受制于美軍的潛艇封鎖戰術,該車從無法運出日本本土,只能成為名副其實的 " 島裡蹲 "
■國民黨軍利用 M10" 狼獾 " 車體,配以日式九一式 105 毫米榴彈炮改進的 "M10 自行火炮 " 實物(上)與彩繪(下)。該車炮塔改為封閉樣式,同時在側面加裝一挺 M1919A4 機槍用于自衛。至于為何沒有采用原先的 M7-76 毫米火炮,筆者認為,這批 " 狼獾 " 本身就是被美軍棄之不用的 " 報廢軍品 ",火炮也是美軍所拆
■ " 改裝自行火炮 " 實物照。可見該車同樣采用全封閉式戰鬥室,隐約可見後部用于自衛的 " 捷克式 "。據稱此照攝于北平豐台戰 3 團駐地,車下還擺放有部分彈藥
■《聯勤學術研究季刊》實物
據《聯勤學術研究季刊》一書中所述," 改裝自行火炮 " 是研究歐美在二戰時期的自行火炮技術後誕生的。該車的優勢如下:
一、可以為前線部隊提供直接、間接性的火力支援
二、相比固定式火炮,擁有一定的機動性,能夠快速射擊、轉移。
三、擁有一定的裝甲防護,能夠保障炮組免受輕武器與炮彈彈片的襲擾,減少傷亡。
四、該車所用的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射程遠,發射高爆彈藥(HE)時有效射程為 7.5 公裡,而發射破甲彈(HEAT)時射程為 8.5 公裡,足以重創敵方。
即便如此,該車還是存在一些不可規避的問題。首先,二戰中日軍裝備的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确實曾配發過二式破甲彈(日方稱之為 " 夕彈 ")。但直到二戰結束,該型破甲彈也僅生產 44000 發,數量本就稀少,且多數配發在本土作為試驗彈使用,根本就沒有投入過實戰的記錄。那國軍的這批破甲彈又是從何而來呢?
其次,而根據上述材料," 改裝自行火炮 " 的破甲彈射程居然可達到 8.5 公裡!在這個距離下,且不談能不能命中目标,彈藥能否打到這個距離都是個問題。更何況,二式破甲彈想在 1 公裡外的位置命中固定靶都有些費力,何談 8.5 公裡?
從現有的照片可見," 改裝自行火炮 " 原先炮塔被人拆除,改成新式封閉戰鬥室。在戰鬥室後部裝有一挺 " 捷克式 ",車體機槍也被拆下換為 " 捷克式 "。戰鬥室上部左側有一個艙門,用于車組進出。同時在左後側還有一個較小的抛彈、裝彈艙。
有意思的是,該車戰鬥室的形狀看上去與二戰中德軍使用的 BP-42 裝甲列車上的某些炮塔相似,但二者并沒有直接聯系。
■ 61 号 BP-42 型裝甲列車。可見該車挂有運載 38t 坦克的坦克艙外,還有一門頗像 " 改裝自行火炮 " 戰鬥室的榴炮炮塔
■粉刷一新的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其背景處還有九五式輕型坦克、九零式 75 毫米野炮作 " 陪襯 "
■ " 改裝自行火炮 " 三視圖,出自 1948 年的《聯勤學術研究季刊》
■被美國海軍陸戰隊員繳獲的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其火炮防盾已被拆下
" 改裝自行火炮 " 的主武器——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是日軍步兵師團的标配支援火炮。該炮于 1934 年 9 月進入生產,随後定型。日軍本是計劃用該炮全面換裝四一式 75 毫米山炮,可受限于國力未能如願。據稱,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總產量約 1500 門。
二戰期間,九四式 75 毫米山炮分布于亞洲、太平洋戰區。一個标準的馱馬制步兵師團下轄的師團直屬山炮聯隊中,便有 36 門該型火炮。
如前文所述," 改裝自行火炮 " 車體、炮塔後部皆裝備 7.92 毫米 " 捷克式 " 車載機槍(20 發彈匣,兩挺總備彈 1000 發)。該車依然采用 170 馬力的日式三菱風冷 SA12200 V-12 柴油機,其車體與懸挂系統相比九七式中型坦克也沒有明顯變化,整體結構也無區别。
就裝甲防護而言," 改裝自行火炮 " 很有可能與九七式中型坦克 " 如出一轍 "。其車體正面為 25 毫米,側後部為 20 毫米,頂部 8 毫米。尚不清楚該車戰鬥室的具體防護,應足以保護車組免受輕武器與破片傷害。
目前尚不清楚這款 " 改裝自行火炮 " 有多少輛,但是絕對不會超過個位。至于該車到底是在何地被解放軍所繳獲,也是眾說紛纭。有一張照片曾被披露出來,照片主人聲稱該照片是 1949 年解放軍解放徐州後所攝,且确有發現 " 改裝自行火炮 " 的蹤迹,但無法得到證實。
如今較為可信的說法,是說該車于北平(今北京)豐台被解放軍繳獲。根據資料,國民黨軍戰車 3 團就駐扎此地,而且全團裝備的都是日式坦克。而駐守徐州的國民黨軍戰車 1 團則全部配備美式 M3A3" 斯圖亞特 " 輕型坦克。
但筆者認為,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這輛 " 改裝自行火炮 " 是由戰 3 團轉交給戰 1 團作為火力支援,随後被解放軍繳獲的。至于這輛特殊的 " 奇哈 " 自行火炮最終的命運究竟如何,尚無定論。很有可能是在某個時間段内被當作 " 報廢 " 車輛拆解,成了歷史上的一縷塵煙。
另外,也沒有其他資料表明," 改裝自行火炮 " 曾被特地編組或是組成特殊的 " 戰鬥部門 " 投入戰鬥,也沒有其他的 " 改裝自行火炮 " 被解放軍繳獲,就這一點來說,實為遺憾。
■至今争論不休的 = 照片。圖中紅圈處所标識的,就是疑似 " 改裝自行火炮 " 的車輛
■ " 改裝自行火炮 " 彩繪。
總結而言," 改裝自行火炮 " 是整個解放戰争中的一大 " 奇葩 "。由于該型裝甲車輛的性質十分模糊,使得後人無法對該車設計進行全面設計,更不用說對該車的發展歷史有一個全面了解。
可以說,如此 " 默默無聞 " 最終也導致了它沉淪于歷史的文獻之中,難以讓人有所耳聞。
本文附錄的參考數據:
■添加本人微信,申請加入微信粉絲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