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比速度更快的是算力,F1如何变成联想的技术秀场?,欢迎阅读。
随着方格旗的挥舞,皮亚斯特里驾驶迈凯伦车队的赛车冲过终点线,2025 F1 中国冠军的悬念终于落下帷幕。作为和奥运会、FIFA 世界杯齐名全球三大顶级赛事,F1 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再加上 2025 年是 F1 75 周年,且车手阵容出现巨变,今年的 F1 赛事尤其值得关注。
不过在亲临大奖赛现场的小雷看来,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 F1 赛场上的那些中国元素:
在围场内,上赛标志性的双弯心连续弯(中国车迷称之为「安亭弯」)目光所见之处已经贴满了联想标志;在围场外的公共体验区,围绕着最多车迷的也不是纪念品店或小吃摊位,而是联想在现场搭建的展厅——除了联想 AI PC、Moto 手机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硬體产品外,联想还在展台放了一台 1:1 尺寸的座舱模拟器,让现场观众也能体验到 F1 的速度。
除了这些我们观众能看到的地方,在大家看不到的角落,联想集团和 F1 还有着更深入的合作。2022 年,联想集团成为了 F1 官方技术合作伙伴,开始为 F1 工作人员提供硬體设备与系统技术支持;而在 2025 年 1 月,联想正式成为了 F1 全球合作伙伴及全球技术合作伙伴,用中国科技加速 F1 的发展。
而在 F1 之外,联想的「体育版图」也在不断扩张:在 2024 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宣布与 FIFA 达成合作,成为 FIFA 官方技术合作伙伴——这也是 FIFA 最高级别的赞助类别。再加上更早之前的 2006 都灵冬奥会、2022 北京冬奥会和空前绝后的 2008 北京奥运会,联想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了第一个与全球三大顶级体育赛事(F1、FIFA 世界杯、奥运会)达成技术合作的中国科技品牌。
能为三大赛事提供技术支持,联想的技术实力自然功不可没。不过从目前 F1 围场里的情况来看,科技企业和体育行业的合作已经成为了新的「行业潮流」。那么科技企业近几年为何都争先恐后地与体育赛事展开合作呢?
事实上,自 20 世纪中期「运动科学」概念提出后,科技和运动就不再「分家」。而到了 21 世纪,体育赛事经过多年发展后「沉淀」出的种种特质,更是让其成为了科技企业加速全球布局的不二之选。
首先,体育赛事是一个跨种族、跨文化的全球化概念,这两个特性意味着体育赛事能以最简单的形式覆盖最大的观众群体。以 F1 为例,目前 F1 在全球范围内有高达 15 亿观众,其中忠实粉丝大约有 7 亿人,年收视率高达 600 亿人次。
而且 F1 是一个全球性的赛事,光是 2025 赛季就安排了 24 站比赛,覆盖了五大洲 21 个国家,与体育赛事展开技术合作可以极大增强品牌在当地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比如在 25 赛季中,联想就冠名了在欧洲的匈牙利大奖赛和亚洲的日本大奖赛:前者是欧洲系列分站之一,拥有海量车迷;后者属于亚洲三站,是 F1 近几年大力发展的新兴市场,也是联想的重要市场之一。
而另一方面,与体育赛事合作也能强化品牌的正面形象。还是以 F1 赛事为例,作为汽车工业的最前沿,F1 代表的是「车辆速度与人的极限」,其涵盖的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电控与数据模拟本身就是科技的名片。这种极强的科技属性,也让 F1 近年来备受科技企业的青睐,部分科技企业更是直接重金冠名车队,让 F1 赛车带着他们的 Logo 飞驰在全球 15 亿观众面前。
但和只求曝光率的车队赞助模式不同,联想和 F1 的技术合作,并不仅仅是往赛场上贴几个广告这么简单。开头我们就提到过,在看不到的地方,联想同样用技术默默为 F1 赛事保驾护航。
首先,F1 2025 赛季在全球 5 大洲、21 个国家举办了 24 场比赛。扣掉不举办赛事的「冬休」「夏休」,平均每个月举办 3 场大奖赛。用大家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月搬三次家,搬足整整 8 个月。
针对这一需求,联想拿出了从手机到平板、笔记本到 HPC 的全套设备:年初才在 CES 2025 亮相的 ThinkPad X9 系列 AI PC 已经在本次中国大奖赛进入了 F1 的试用名单。其集成了智能模式、智能共享、智能关怀等多个先进功能,并搭载英特尔 Lunar Lake 芯片,可以通过 "AI Now" 个人智能体实现自然语言指令互動,协助工作人员快速完成文档处理、多语言实时翻译等任务,显著提高 F1 工作人员的生产力;ThinkSystem SE350 边缘伺服器凭借小巧体积、超高 GPU 算力及出色的「环境防护」能力,让场边的边缘伺服器部署、管理变得更为轻松,让赛事工作人员能用「F1 的速度」展开工作。
另外,为了减少碳足迹,完成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F1 在近年也改变了其媒体转播的工作模式。在此之前,F1 每一站都会设立一个大型的赛事技术中心 ( ETC ) ,在现场处理直播信号,并转发给全球的转播机构。但为了减少碳排,F1 开始使用全新的远程工作模式:
绝大多数的转播团队留在英国的 F1 M&TC 媒体技术中心工作,围场 ETC 赛事中心内只保留一支精简化的必要转播团队,基于远程办公的模式实现两地合作。本身这种跨地網域、跨时区的远程工作模式就极具挑战,更不用说 F1 赛事对画面时效性有极高的要求(F1 TV 自有线路与 F1 国际信号两路画面都需要全球直播)了。
针对这种「既要又要」的需求,联想准备了一套极为强大的远程办公 + 直播体系:赛道旁边的伺服器与边缘设备可以抗下超高吞吐量的画面与遥测数据;小至 1L 体积的超迷你工作站可以在现场执行画面采集。在远端的 M&TC 里,高性能工作站可以在 16.7ms 的时间里完成一帧画面的渲染、包装。根据联想的说法,这种远程协作模式下,F1 直转播的延迟只有 170ms,与普通直播拉开了二十多倍的差距。
除了已经合作多年的 F1 外,联想的技术在 FIFA 世界杯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 年的俄罗斯世界杯上,FIFA 引入了全新的 VAR(视频助理裁判)技术。简单来说,VAR 就是在出现争议时,由 VAR 席里的工作人员反复回放,再给现场主裁反馈结果。
因为早期 VAR 的本质就是看回放,对比赛进程和流畅度带来了极为明显的破坏,观众对 VAR 的批评从未停歇。而在联想与 FIFA 世界杯的合作中,联想将用开发的新 3D 数字人模型 VAR 系统,为 VAR 裁判呈现出更直观、多角度的争议回放,以加速 VAR 裁判与主裁做出裁决的速度,让比赛更流畅。
对联想而言,F1、世界杯这样的国际顶级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展示自己技术实力的舞台。但实际上,对 F1、世界杯来说,与科技企业接轨,同样是自身转型的重要阶段。
从 2010 年起,国际体育赛事已经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化」未来,开始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不同于一般的「数字化转型」,体育赛事的数字化在赛事本身与外部传播这两个领網域均有体现。
以赛事技术为例,2014 年 FIFA 将球门线技术带到了巴西世界杯,开启了世界杯「数字判罚」的新时代;4 年后引入的 VAR 技术,也让赛事变得更公平。至于小雷更熟悉的 F1,在 2011 年引入了基于时间判定的 DRS 系统,显著增加了比赛的超车数;基于海量数据打造的赛道模拟器为车手带来了更多熟悉赛道的机会。
要知道 F1 不同于其他比赛,车手只能在特定的时间里驾驶真车练习。比如刚刚结束的 2025 中国大奖赛上,不少刚刚升入 F1 的新秀更是第一次接触上赛这条特色赛道。对他们来说,模拟器经验尤其宝贵。
而在传播领網域,F1、FIFA 等传统体育赛事也在积极转型—— F1 车队在微博、小红书等中国社交平台上的互动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在赛事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联想的作用举足轻重。
根据尼尔森体育的分析表明,联想赞助 F1 赛事后,在这一高度技术敏感的消费群体中的品牌认知度大幅提升,2023 年与普通人群相比提升了 64%,较 2022 年的 41% 进一步扩大。
而对联想自己来说,与 F1 的技术合作不仅换来了一个向三大主要电子消费市场(欧洲、北美、亚洲)「秀肌肉」的机会,一个在全球 8.3 亿粉丝打造品牌认知的机会,同时也是自己从传统硬體制造商转型为 AI 时代创新者的机会。
在 2017 年的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提出了前瞻性的 AI 战略,在行业硬體发展出现瓶颈时,选择跳出硬體军备竞赛的泥潭,全面发展 AI 技术,用 AI 赋能自己的产品。如今,大力发展 AI 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AI 也成为了继「量子」「石墨烯」后的又一个「行业万金油」——只要曾经的机器学习端口换成深度学习,谁都敢说自己的 AI 设备。
在这种抢热点般的市场氛围下,能否真正用好 AI 这一概念,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可持续的 AI 服务,成为了判断传统硬體品牌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关键。幸运的是,联想做到了。
面对从 2022 年底开始的本轮 AI 大模型技术浪潮,联想 2023 年在业内率先提出了混合式人工智能技术路径,并提出了 "AI for All" 的理念。自此,AI 开始在联想的产品阵列中广泛应用:ThinkPad X9 等一系列 AI PC 为用户带来了触手可及的智能体体验,Moto 手机上也有部署了 DeepSeek R1 的联想小天。
除了消费者已经拿到手的 AI 设备外,联想还在用 AI 积极探索未来设备全新形态:CES 2025 上,联想带来了可以升降螢幕,兼顾便携和工作效率的卷轴笔记本 ThinkBook Plus Gen 6 卷轴屏 AI PC,解锁了移动工作站的新形态;MWC25 上,联想拿出了全球首款三折叠筆記型電腦—— ThinkBook Flip AI PC 概念机,还展示了 Magic Bay 生态系统,探索 AI PC 的更多应用场景。
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出如此丰富的 AI 产品,刚刚提到的混合式 AI 功不可没。传统的 AI 产品无非本地模型或在线模型这两种方案:前者对电腦性能要求极高,手机、平板等轻量级设备根本带不动,只能跑高度蒸馏的 3B 小模型,用户体验极差。
云端大模型虽然对本地硬體资源没有要求,但却对网络环境有高度依赖,离线状态下和传统 PC 并无两样。而联想的混合式 AI,不仅拥有本地模型的数据安全保障,同时也有云端模型的强大算力。可以说联想如今「AI for All」之所以能顺利铺开,背后混合式 AI 功不可没。
在 3 月 21 日的访谈中,联想集团副总裁姚振宇提到「混合式人工智能是联想集团推出来的最重要的业界战略发展方向,我们认为混合式人工智能的架构将会是 AI 普惠的必经之路。」
在雷科技看来,混合式 AI 中的公有智能拓展了企业的能力边界,而私有智能则让企业的敏感业务也能接触 AI,体验到 AI 的高效与便捷。也正是混合式 AI 的这两种特性,让 AI 智能拥有了普适性,可以为海内外不同需求的大小企业所用。
至于完成联想 AI 转型后的新使命,姚振宇也给出的清晰的回答:「帮助千家万户的外部企业,去重塑他们的未来。」